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人民解放战争进入第二个年头,刘邓、陈谢、陈粟三支大军挺进中原,摆成“品”字阵势,展开战略进攻。与此同时,陕北解放军出杨林调动进攻陕北的敌军北上,山东解放军在胶东展开攻势,将进攻山东的敌军引向海边,构成了“三军配合,两翼牵制”的战略部署。内线其他战场的解放军也逐渐转入进攻。各战场解放军的内线和外线的攻势作战,组成了解放战争全国规模的战略进攻的总形势。这从根本上扭转了敌我双方攻防态势,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是战争史上的一次创举,它在进攻的时机、方向、样式和依托等方面,均有独特…  相似文献   

2.
1947年夏季,以毛泽东为首的最高军事指挥部作出挺进中原的战略决策,先后派遣刘邓、陈谢、陈粟三支主力部队渡黄河南下,变内线作战为外线作战,变战略防御为战略进攻,开辟了著名的中原解放区战场。由此,形成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新局面,推动解放战争的历史进程,成为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转折。本文试图对毛泽东挺进中原战略决策的形成及其特点作一初浅探讨。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在中原战略反攻中军事思想的发展孙友三1984年3月25日,邓小平在回答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的提问时说:“你问我觉得最高兴的是什么?在我一生中,最高兴的是解放战争的三年。那时我们的装备很差,却都在打胜仗,这些胜利是在以弱对强,以少对多的情况下取得的...  相似文献   

4.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战略反攻,是整个对日军事战略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探讨抗日战史不可不注意对战略反攻的研究。正面战场的战略反攻问题,诸如国民政府统帅部有关战略反攻的方针和计划是怎样的,正面战场是否出现过战略反攻,对抗战结束前夜国民党军的反攻作  相似文献   

5.
1946年12月至1947年4月,东北民主联军在短短4个多月里经历了“四保临江”的光荣战斗历程。东北民主联军南满部队在北满兄弟部队“三下江南”战役的密切配合下,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对临江解放区的4次进犯,挫败了其“先南后北,南攻北守”的战略企图,迫使其在东北战场上由战略进攻转为全面防御,我军由战略防御走向战略反攻。该战役是东北战局的转折点。此后,我军不仅很快迎来夏季、秋季、冬季攻势的胜利,彻底改变了东北战场的战略态势,也为东北战场的战略决战——辽沈战役,打下良好基础。国共两党东北争锋东北地区无论在经济、政治上,还是在军…  相似文献   

6.
陈谢兵团挺进豫西在战略上的双重作用李新市1947年7月,中共中央军委改变了晋冀鲁豫野战军陈谢兵团的使用方向,决定该部不再西渡黄河、直接进入陕北协助西北人民解放军击败国民党军胡宗南部,而是南渡黄河,挺进豫西。长期以来,学术界重点强调的是:陈赓率部南渡黄...  相似文献   

7.
岳飞善谋,人所共知.而其善谋,主要体现在战争领域最高层次的战略谋划上面。本文拟从岳飞反攻中原战略的战略准备、战略实施、战略的形成与特点等几个方面,作一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8.
东北抗日联军的战略反攻谢文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捷报频传,中国东北抗日联军迎来了极为有利的形势。从1940年实行战略转移,进入苏联远东地区境内的东北抗日联军,于1942年8月组建反法西斯同盟军──东北抗联教导旅(亦称苏联远东军第2方面军第88步...  相似文献   

9.
1938年5月,中国的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还不到一年,毛泽东就发表了《论持久战》,预见了中国抗战将要经历的三个阶段:(1)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2)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战略相持;(3)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从那时到现在的50多年里,毛泽东的这种三阶段划分,成为我国史学界研究抗战史的基本依据。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有些论著对毛泽东的这种划分,往往只是简单的引用,而较少深入的分析和探索。实际上,1938年5月前后,毛泽东在论述抗战的阶段划分时,既有对其总态势的阐述,又有表述其第一阶段中、日双方战略态势的发…  相似文献   

10.
中国部分     
第三次长沙会战 1941年1 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 第25集团军同日进攻香港。9日,中国政府正 式对日宣战,并调集军队反攻广州,日军中国 派遣军为牵制中国军队,策应香港作战,令第 11集团军司令官阿南惟几指挥4个师、2个旅、 3个支队及航空兵一部共12万余人,向长沙方 面发动进攻,企图在汨罗江两岸歼灭第九战区 主力。中国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指挥13个 师、1个挺进军、1个飞行大队等30余万人, 采取逐次抗击,诱敌深入战法,拟在捞刀河、 浏阳河之间地区包围歼灭日军。  相似文献   

11.
在毛泽东战略进攻思想研究领域 ,应着力重视的问题 :一是为什么要深入研究毛泽东战略进攻思想 ;二是毛泽东战略进攻思想形成的基本过程 ;三是毛泽东战略进攻思想的理论内涵及其哲学评析 ;四是毛泽东战略进攻思想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今年是“三路大军挺进中原”这一伟大战略行动胜利44周年。44年前,刘邓、陈粟、陈谢三路大军在党中央“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的战略方针指引下,在山东、陕北、晋冀鲁豫各战场坚持斗争的内线兵团策应下,自1947年7至9月先后南渡黄河,纵横驰骋于黄河、淮河、长江、汉水之间,到12月下旬共歼敌19.5万人,解放县城近百座,创建了新的中原解放区,调动和吸引了南线国民党军全部兵力160多个旅中的90个旅到中原战场,取得了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胜利。  相似文献   

13.
仲华 《军事史林》2014,(6):29-34
孟良崮战役,是全国解放战争史上极富影响力的一场血战。这一战,从时间上说,发生于我军打破国民党军重点进攻和展开局部战略反攻的关键阶段;从形式上说,结合了大规模的运动战与阵地战,华东野战军第一次从正面摆开阵势同强敌交锋;从效果来说,我军全歼号称国民党“御林军”、“模范军”、“五大主力之首”的整编第74师,开创了在敌人重兵集团密集并进的态势下,从敌人阵线中央割歼其进攻主力的范例,粉碎了敌人计划,扭转了华东战局,积极推进了解放战争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4.
全国解放战争时期,东北战场最先揭开战略反攻序幕,民主联军从吉林以东、长春以西、郑家屯以北、梅河口以南及辽南、热西、冀东等七个重点方向上同时发动进攻,其势如潮涌,纵横关内外。大战结果,民主联军于战略上贯通南北满,一举扭转东北战局,开始掌握战场主动权,迫使东北国民党军转入战略防御,有力地支援了关内战场作战。  相似文献   

15.
陈鸿猷 《国防》2001,(3):15-15
为了新世纪国家的安全,必须全面提高军队的防卫作战能力,尤其是要加强军队进攻力量建设。这是贯彻新时期积极防御战略方针,打赢高技术局部战争的迫切需要。积极防御,在战略目标上,是遏制战争与打赢战争的统一;在作战方式上,是战略上的防御与战役战斗上的进攻、战略防御与战略反攻(进攻)的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后,退踞台湾的蒋介石当局坚持其“反共复国”的基本政策,“反攻大陆”成为其念兹的行动口号和目标。维持一个反共的台湾政权,是美国敌视和遏制新中国政策之重点,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蒋介石当局在美国的军经援助下,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力图在各方面准备条件,图谋在对其有利时机发动对大陆的军事反攻;同时对大陆东南沿海地区不断进行骚扰性进攻和突袭性进攻。这就是在“反共复国”政策下的“待机反攻”和“有限反攻”,而受到美国的支持。到了60年代之初,中国大陆内部、中苏关系和远东国际关系、美国肯尼迪政府对华政策等等都出现了新的情况,蒋介石以为反攻时机来临,遂谋划在1962年夏秋之际对大陆东南沿海地区发动大规模的军事反攻,为此在军事、政治、财经等各方面进行动员和准备,并强烈要求美国给予支持和援助。美国政府盱衡战略全局,“保护台湾不受中共攻击”,但也不支持台湾当局反攻大陆。美蒋双方为此在近两年时间里进行了反复的谈判与交涉,反攻大陆的计划始终遭到美国的拒绝。中国政府适时公开揭露蒋军窜犯大陆的阴谋,动员军民,调集重兵,严阵以待;同时在外交战线实行“以美制台”策略。在内外诸方面因素的制约下,蒋介石策划的一场“军事反攻”终于在中途归于流产。  相似文献   

17.
中原突围战役的成功,集中体现为中原军区部队在面临全军覆没危险的情况下,圆满实现了中共中央的战略决策,完成了在战略上牵制数倍与己之敌,在战役上克敌制胜、突出重围的任务,为解放战争初期我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胜利作出了重大历史贡献。一、在中原突围前和...  相似文献   

18.
淮北地处中原,跨江淮、华北两大平原。位于安徽省北部、江苏省西北部和河南省东部。陇海、津浦、平汉三条战略干线横贯其间,为连贯南北、襟带东西的战略要冲,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向有古战场之称。它西隔平汉路与河南军区相邻,北抵陇海路与晋冀鲁豫军区相接,东、南临大运河、淮河与苏中军区、华中四分区相呼应,近逼徐州、开封、蚌埠,远慑郑州、武汉、南京。解放战争时期,淮北是晋冀鲁豫解放区的前哨和其后南下战略反攻的跳板;战略反攻  相似文献   

19.
现在我们常说的“三军”是指陆,海、空军。或泛指人民军队。其实,“三军”一词自古有之。“三军”是古代的兵制。春秋时,各诸侯大国都设“三军”。如晋称中军、上军、下军;楚称中军、左军、右军;齐,鲁、吴各国都设上、中、下  相似文献   

20.
<正>近日,由中船重工第七○九研究所、武汉中原电子集团有限公司、武汉高德红外股份有限公司等53家单位发起,由中船重工第七○九研究所担任第一届理事长单位的"武汉光谷军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召开成立大会,宣告武汉光谷军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正式成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