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农九师坚持"唱响田园牧歌、科学发展九师"这一主题,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以产业发展为亮点、以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为落脚点,突出投资拉动、改革推动、创新驱动和科技带动作用,努力推进"三化"进程,力争到2015年,使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10年的47:22:31调整为22:58:20。近年来,农九师党委着力构建"一市、三区、多镇"的城镇体系,统筹推进、协调发展,全面推  相似文献   

2.
“十一五”国防科技工业技术基础的目标为:以支撑国防科技工业创新体系建设为核心,以保障高新技术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和军民结合高技术产业发展为重点,建设数字化、网络化的工作平台和技术服务平台,提高技术基础研究和服务水平,发挥国防科技工业技术基础整体优势,提高技术基础整体保障能力,为构建国防科技工业创新体系提供基本支撑和服务,在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和军民结合高技术产业发展中充分发挥技术引导、技术规范、技术服务和技术监督作用。  相似文献   

3.
国防科技工业是国家重点战略性产业。它维系着国家安全利益,影响着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建立一个支撑国防科技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对于新时期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与改革显得异常重要和紧迫。研究国防科技工业改革中政策支持体系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4.
“十五”期间,农四师经济发展亮点频频闪现,其中新型工业快速发展又是最为抢眼的亮点。2005年,该师实现工业生产总值14.6亿元,比2000年增长95%,年均增长14.4%。蓬勃发展的新型工业,成为农四师实现“富民强师”目标、打造边境强师最有力的支撑。近年来,农四师工业企业改革、改组  相似文献   

5.
“十一五”期间.国防科技工业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以“四个坚持”为指导,遵循“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方针.按照。强化基础、提高能力、军民结合、跨越发展”的要求.以重点型号研制和重大科技工程为牵引,以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为目标,以强化科技基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以创新体制机制、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为动力,以凝聚和培育创新型人才为保证,朝着建设创新型的国防科技工业而不断努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科技创新成就。  相似文献   

6.
紧紧围绕全面发展、强团富民的方针,以三化建设为主题,以优势资源转换和啤酒花、鹅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为战略方向,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以城镇化建设为突破口,以新型工业化为支撑,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加快团场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正>本刊讯:开创国防科技工业"十三五"发展新局面张又侠苗圩作重要讲话许达哲作工作报告本刊讯:1月7日,2016年国防科技工业工作会议在京隆重召开,传达学习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批示精神,总结国防科技工业2015年和"十二五"工作,研究"十三五"发展的思路举措,部署2016年重点任务。号召国防科技工业系统广大干部职工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锐意进取、攻坚克难,为支撑国防军  相似文献   

8.
以提高武器装备研制的质量效益为中心,以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为重点,建立组织健全.制度完善,运作高效、监管有力、协调发展的认证认可体系,为促进国防科技工业质量保证能力的不断提高提供坚实支撑和保障。  相似文献   

9.
正中航工业昌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围绕企业和员工价值观趋同性的提升,坚持深植导入中航工业集团"航空报国、强军富民、敬业诚信、创新超越"价值观,构建了以"宗旨信仰、思想理念、行为准则和行为底线、品牌形象"为主要内容的"四位一体"的企业文化建设体系,充分发挥企业文化铸魂、立道、塑形功效,为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文化支撑。公司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快速发展,获"全国先  相似文献   

10.
<正>国防科技工业作为国家战略性产业,是国家安全和国防建设的脊梁,是军民融合发展的重点领域,是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对于提升中国特色先进国防科技工业水平、支撑国防军队建设、推动科学技术进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将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深化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军民融合发展思想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农九师一六六团党委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以深化团场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改善民生提升幸福指数为重点,以打造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过硬队伍为基础,提振精神、鼓舞士气、凝心聚力,促进团场各项建设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推动团场建设创新发展。加快团场"三化"建设,推动团场跨越式发展。加快科学发展,统筹"三化"建设,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以城镇化为平台,改善职工群众生产生活环境,使职工群众过上现代文明的城市生活;以新型工业  相似文献   

12.
宋君  冯骏 《兵团建设》2012,(22):2+75
正党的十八大代表、兵团党委书记、政委车俊:贯彻落实好党的十八大精神,必须坚定不移把"三化"建设作为根本路径,丰富屯垦内涵、转变屯垦方式,着力形成以城镇化为载体、新型工业化为支撑、农业现代化为基础的发展格局;坚定不移把改善民生作为根本目的,坚持民生优先、就业为本、安居为要、富民便民为重,以城镇化为依托,以惠民"十件实事"为抓手,营造  相似文献   

13.
《兵团建设》2012,(24):18
在新一轮重要发展战略期,农四师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三化"建设,着力形成以城镇化为载体、新型工业化为支撑、农业现代化为基础的发展格局;加大改善民生力度,营造拴心留人环境,让职工群众过上现代城市文明生活;全力推进职工多元增收、快速增收、持续增收,努力使各族职工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从"屯垦戍边"向"建城戍边"转变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  相似文献   

14.
正中国兵器工业内蒙古一机集团坚持以军为本、以民为主、军民结合的发展之路,努力把自身发展融入国家"大安全、大防务"的军民融合体系,充分发挥军工科技优势,加快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取得强军与兴企双丰收。该集团依托国家级企业重点实验室和技术中心,大胆构筑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体系,推动军民科技相互支撑和转化,培育开发了一大批具有较强竞  相似文献   

15.
王湃  张莉  李新文 《兵团建设》2012,(24):67-68
在党的十八大精神指引下,农六师、五家渠市坚持"三化"建设同步,推动形成以城镇化为载体、新型工业化为支撑、农业现代化为基础的发展格局。师、市始终坚持把城镇化作为首要任务和长远大计来抓,在兵团城镇体系规划框架下,加快人口向团场城镇和中心连队居住区集聚,产业向园区集聚,农业和土地向产业化、规模化、公司化集聚  相似文献   

16.
正2016年国防科技工业工作会议近日在京隆重召开。会议认真总结了国防科技工业2015年和"十二五"期间的工作,深入研究了"十三五"期间改革发展的思路举措,全面部署了2016年的重点任务,标志着国防科技工业系统为支撑国防军队建设、推动科学技术进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而全力打响了"十三五"开局之年的攻坚之战。"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发展的新的战略机遇期。国防科技工业系统要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  相似文献   

17.
国防科技工业作为国家战略性产业,是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物质技术基础,是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是国家安全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支撑。60年来,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中央领导核心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国防科技工业经历了上世纪50年代艰苦创业、文革岁月磨炼砥砺、新时期改革创新和新世纪跨越发展的光辉历程,形成了覆盖核、航天、航空,船舶、兵器、电子以及民口配套的完整体系。  相似文献   

18.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大势、立足全局,针对国防科技工业实践和所面临的矛盾问题,提出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为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发展提供了战略指引和根本遵循。国防科技工业系统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瞄准建设中国特色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这一目标,认真履行"支撑国防军队建设、推动科学技术进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三项光荣职责,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  相似文献   

19.
王震  汪景磊  翟耀 《国防》2011,(3):63
近年来,河南某预备役高炮团以"预建基层组织军地联建,优质示范项目军地联创"为重点,在预编地区开展联建联创高效农业示范园区活动,截止到去年底,已联建联创高产高效农业区1.2万亩,有机农业产业园2000余亩,高新技术农业推广区近300亩,成为当地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亮点工程。他  相似文献   

20.
国防科技工业肩负着支撑国防军队建设、推动科学技术进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光荣职责,是军民融合最重要的领域。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不仅为经济、高效、创新型地建设武器装备体系,更好履行强军首责提供了重要保证,而且是辐射带动技术进步、造福国计民生的必然选择。随着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国防科技工业需要站在国家安全与发展的战略全局深入谋划军民深度融合,要把行业发展更好地融入到国家工业体系之中,融入到国家"大安全、大防务"体系之中,融入到国民经济体系之中。努力打破壁垒,营造全社会共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