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酬是口井     
于洋 《政工学刊》2011,(6):31-31
什么是应酬?《现代汉语词典》将其解释为"交际来往"、"私人间的宴会"。简而言之,应酬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手段,吃顿饭、喝个茶,亲近亲近,以求声气相通。  相似文献   

2.
我叫于鸿昆,高考时由于体重超标,与向往的军校擦肩而过。北京交通大学毕业后在一家国企上班,待遇优厚。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了解到军队招录文职人员,心中的从军梦想被再次点燃。由于日常应酬活动多,我当时的体重已经到了196斤。人生能有几回搏?我下定决心开始减肥,每天跑步10公里,少吃饭多运动,3个月成功减掉了50斤,顺利通过体检,并以面试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  相似文献   

3.
男人与女人之间存在许多误解,几乎可以说误解是男人和女人沟通的常态。让我们看看下面一段每天都可能发生在夫妻之间的对话:她说:“我们一起出去好好吃顿饭吧!”(她的意思是:过去太忙,我想这次和你呆在一起。)他说:“为什么我们要出去吃.在家吃挺舒服的。”(他的意思是:自己  相似文献   

4.
    
王族 《政工学刊》2024,(2):92-93
<正>常见新疆人吃馕时不吃菜,亦不喝汤,却吃得香,吃得饱。新疆有谚语说:父母给你的是生命,小麦给你的是馕。馕在新疆是主食,人们早上吃馕,中午吃馕,到了晚上还吃馕,因此便有了关于馕的另一句谚语:宁可一日无菜,不可一日无馕。新疆人把烤馕叫“打馕”。叫虽然是那样叫,但打馕却并不见激烈的动作。之所以郑重其事地用一个“打”字,是因为新疆人说话喜欢用精确生动的词,譬如说生气,他们会说肚子胀得很,说一个人笨,会说他脑子不干活。新疆人把“做馕”说成“打馕”,就是用词精确又生动的典型例证。  相似文献   

5.
我刚懂事时,家境贫寒,母亲常常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让我们兄弟吃好,长大,便成了她整天揪心的课题。因为米少,饭总是煮得太稀,我们不爱吃,母亲就告诉我们“稀粥烂饭不伤人”,并幽默地说“吃稀饭要搅,走溜路要跑”,逗得我们哈哈大笑。有时差一点饭,“吃饭少一口,活到九十九”的叮咛便自然地响在耳边。上初中时,我在外面住校。母亲“吃饭要细嚼慢咽,学习要刻苦钻研”  相似文献   

6.
霍爷     
霍爷出现在团部是有时间段的,早上来是吃早餐,几家早餐店的老板都知道今天霍爷该吃油条了,该喝豆腐脑儿了,该吃包子了。中午,霍爷的车在街东口一出现,街西口清真馆子的老马赶紧就叫伙计,做一盘拌面。霍爷一直都被人叫霍爷,不是老了以后才被这样叫的。霍爷之所以是霍爷,是团长的儿子叫出来的。团长到连队检查工作,  相似文献   

7.
基层干部也应减少应酬周来锋,乔荣宝各级都在强调领导干部一定要减少应酬。从繁忙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抓好工作落实。但近日笔者下基层发现,基层干部的应酬也不少,归纳起来主要有“三多”。干部之间随礼吃请应酬多。受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部队随礼吃请、...  相似文献   

8.
有一种岁月,叫做军旅,一路上行走,旅途中燃放着你们的青春热血和满心抱负。有一座院子,叫做军营,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而你们、是它永远的孩子和骄傲。有一身衣服,叫做军装,迷彩的精神飒爽,衬着你们健硕的身躯和明朗的五官。有一种亲人叫战友,一起站岗一起吃饭,一起挨训一起吃苦,一起快乐一起成长。有一种毕业叫退伍,一朵红花,带着你们来到军营,脱下军装,你们的英气和军魂早已融入骨子里。  相似文献   

9.
正我叫艾合买提阿吾提,今年64岁,是个土生土长的十四师皮山农场人。从1966年起,我从事医务工作已经48年了。2011年退休后,我结合自己的专业技能开始创业,成立了皮山农场首家民营医院。小时候,家里穷,兄弟姐妹较多,吃饭可是个大问题,一个馕要好几个人一起吃,吃不饱肚子是常有的事。当时,没有自来水,团场职工喝的都是涝坝水,不仅不好喝,还对健康有影响。各家的日子都过得紧巴巴的。  相似文献   

10.
忙准备,忙开会,忙文电,忙接待,忙应酬……两眼一睁,忙到熄灯,确实忙。人人都在忙,为何各不同?问题出在哪?精简文电不能只当口号喊;减少应酬为何这样难?忙不可避免,乱完全可以纠正。  相似文献   

11.
鲁迅能成为不朽的文学大师,与他严于自律是分不开的。他认为“无聊的应酬,真是和生命有仇”,不停地催促自己“要赶快做”,把别人聊天和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了思考和写作上。当下,应酬过繁过杂过度,是不少人尤其是领导干部身上的一个普遍现象。有些领导干部天天被事务缠身,时时为应酬所累,忙迎送、忙剪彩、忙陪会、忙吃喝,不分哪一天,没有节假日。如此过多过频的应酬,不仅影响党员干部形象,而且不利于自我提高、不利于身心健康,真的是和生命有仇。  相似文献   

12.
听一则幽默故事,在笑过之余又令人深思:父亲总是忙于应酬,孩子便问什么是应酬,父亲随口答道:“做那些不愿意做又不得不做的事。”谁料,第二天背起书包准备上学的孩子满脸愁容,长叹一声:“唉!今天又得去应酬。”一则笑话,本不足为信,但仔细想来,把学习当应酬的却也大有人在。目前,全军上下“讲学习”的空气越来越浓厚,学习热潮一浪高过一浪。但有的官兵仍然认识不到学习的紧迫感和重要性,不想学、不愿学,虽然为大势所迫不得不学,但主动性不高、积极性不强。课听了,讲的什么不知道;笔记作了,记的什么不思考。不求有益,过…  相似文献   

13.
曾几何时,我们在课本和长辈的讲述里认识他们,我们民族的英雄——有一种暖男叫雷锋;有一种血肉之躯叫黄继光;有一种豆蔻年华叫刘胡兰;有一种身高标准叫董存瑞;有一种生死与共叫狼牙山五壮士……曾几何时,我们当他们是高山大川,当他们是钢铸铁打,当他们是生活在文字里的人物,如此遥不可及。后来,我们穿上了军装,和他们中的很多人走进了同一支队伍,甚至见到了他们当年的知交、战友、亲属,然后我们站在了他们的陵墓之前。我们突然意识到,或许遇到了那个历史时,我们也会成为他们;  相似文献   

14.
朱可夫(下)     
马骏 《国防》2005,(8):81-83
三、“人民是我们的母亲,作为军人,最大的痛苦与回来,一路走,一路看,不知不觉过了吃饭的时间。随行失职就是不能保护好人民,使他们受到战争的苦难。”这人员提醒他该吃饭了。朱可夫也感觉肚子有点饿了。于是朱可夫的政治信念之一。当看到战争给苏联人民带来是,找个地方,就地啃面包。吃着吃着,他看到有两个小的饥饿、痛苦与死亡的惨景时,朱可夫的心在颤抖。“为姑娘在不远处望着他。朱可夫向她们招了招手,让她们了他们不再这样,一定要打败希特勒匪徒。”这是朱可夫过来,问小姐妹:“你们有什么事吗?”能征善战的根本动力小姐妹摇了摇头,有点拘…  相似文献   

15.
班长没有错     
第一次扫食堂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很认真地打扫,标准还是很高的。这不第二天,我们都在食堂吃饭,我一抬头看到了让我笑喷了的一幕:一班长端着空盘子从大门出去,不知怎么回事,径直撞到了玻璃门上,"嘭"的一声,吸引了众人的目光,此班  相似文献   

16.
该团党委针对部队机关地处城市,部队官兵及其家属大多与当前的城市经济改革紧密联系的实际情况,引导官兵用十五大精神正确认识所有制结构调整完善和国有企业的改革。现役官兵家属和预备役官兵本人及家属多数都在地方国有企业工作,在国有企业中引入股份合作制后,有了下岗、待业等情况,针对有的议论“还叫不叫社会主义”“还让不让人吃饭”等模糊  相似文献   

17.
妈妈的礼物     
妈妈的礼物●陈荣妈妈是个农民,但有文化。她读过初中,在农村,妈妈算是一个读书人。那年冬天,学习成绩平平的我,吵着要当兵。开家庭会议的时候,爸爸说,让孩子到外面吃几年苦,吃苦也是一种资本。姐姐说,男孩子就要出去闯,呆在小地方坐井观天,成不了大事。全家只...  相似文献   

18.
传说,远古时候有一种猛兽叫貔貅,长得像熊罴一样健壮、老虎一样凶猛,专门吃豺狼虎豹。古代行军作战,每逢遇到了野兽,前哨兵士便举起画有貔貅的旗幡威慑。因此,唐代以前,貔貅又叫“辟邪”,帝王将相死了,  相似文献   

19.
摈弃吃兵现象□田焕玉前不久,一位基层主官讲:两名战士请他和另一名干部出去游玩一天,吃喝玩花去千余元,全是战士“慷慨”解囊。还说:他们真够意思!将来我不会亏待他们。像这位主官说的情况在基层虽属个别,但这种“吃兵”现象是与我军的性质、宗旨和社会主义精神文...  相似文献   

20.
热情要有度     
李继武 《政工学刊》2003,(12):34-34
近日随首长到几个基层单位检查工作,所去单位对机关领导的到来,真是盛情无比,方方面面的事情想得非常全,做得非常细。热情待客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家里来了客人,好好招待一下,尽好地主之谊是应当的。对于机关来人,基层的同志想好好表现一下,不让领导在礼节上、招待上有挑剔,做周全想细致,也是必须的。可检查之后,回到机关却要忍受几天应酬的疲惫,忍受因不胜酒力而造成的头痛乏力。于是,在感谢基层真诚、热情之余,也想说几句。吃好就行。机关的同志下到基层,都是带着一定的任务去的,去是干工作,而不是为了吃。基层用不着绞尽脑汁把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