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防科技》2002,(2):85-85
载人航天是指人类驾驶和乘坐航天器在太空工作和生活的航天活动。适合人生活和工作的航天器统称为载人航天器,如载人飞船、空间站、航天飞机等。 载人航天技术是航天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长远的观点看,人类进入外层空间,向宇宙的深度和广度进军是历史的必然。地球外层空间的高真空、微重力、强辐射等特殊条件,成为人类重要的环境资源。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及其实际应用,对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和科技均有重要的影响。 载人航天器与通常的人造卫星有所不同。为了保障人的安全,创造人在太空生活和工作的必要条件,载人航天器有以下几  相似文献   

2.
自本世纪50年代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以来,迄今,世界上共有8个国家利用自制的运载火箭发射了近5000个航天器,在这些航天器中,军用航天器和部分为军事服务的航天器约占70%。近半个世纪以来,军用航天器包括军用卫星、天基武器和执行军事使命的载人航天器大致经历了以下的发展过程。军用卫星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高硕 《国防》2002,(6):32-34
北京时间2002年3月25日22时15分,“神舟”三号飞船从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腾空而起,顺利升空,虽未搭载宇航员,但其技术状态与载人状态完全一致,表明我国的载人航天技术跃上了新台阶。 载人航天是人类驾乘载人航天器在太空从事各种探测、研究、试验及军事应用的往返飞行活动。根据飞行和工作方式的不同,载人航天器可分为载人飞船、空间站、航天飞机和在研的空天飞机。  相似文献   

4.
1961年4月12日,第一艘载人飞船挣脱地球引力的羁绊,突破大气层的障碍,首次进入了广漠无垠的外层空间。这一壮举标志着人类自古以来“飞天”的梦想终成现实。三十多年来,载人航天作为航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地发展,尤其是前苏联和美国分别建立了载人空间站,从事各种科学技术和应用试验,取得了重大成果,也显示着载人航天有不容忽视的军事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5.
为了让读者更系统地了解载人航天的军事应用,《现代军事》从2002年第8期起刊登了“载人航天史话”系列文章。虽然冠以“史话”,文章并不限于军用载人航天的过去,也介绍了它的现在和未来。这组文章共有11篇,本期是最后一篇,也算是一个总结。载人航天的军用价值载人航天一出现,其军事应用价值就引起了军事家的极大兴趣。在太空进行军事活动的优点不言而喻:首先是高度,从地球的制高点居高临下、俯视全球,所有的军事活动尽收眼底;其次是无  相似文献   

6.
由于军事航天技术的发展,外层空间已成为一个新“军事高地”。包括军用卫星及其应用系统在内的军用航天装备,在支持地球上的军事活动中的作用日益增强,它作为一支航天力量已被纳入美国和俄罗斯的武装力量结构。航天  相似文献   

7.
航天技术的发展,使人类开发利用外层空间有了实际的可能。航天技术是通过将无人的或载人的航天器送人太空即外层空间,以探索、开发和利用外层空间的一门综合性工程技术。20世纪50年代航天技术的出现,开辟了人类探索外层空间活动的新时代。外层空间以其蕴藏着巨大的经济、军事、科技价值,吸引着世界各国不断加大对外层空间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8.
《国防》2005,(4):76-78
征服太空的“巨手”———军事航天技术所谓军事航天技术是指为军事目的进入太空,将航天器送入太空,开发、利用太空的一门综合性工程技术。它是军事技术的组成部分,也是航天技术的一个分支。航天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非常广泛,已成为加速国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军事航天技术在信息获取、信息传输、空间基准方面的广泛应用,使军事侦察、监视、通信、导航、预警、指挥、控制、测绘和环境预报等方面的能力空前提高,显著地增强了武器装备体系的效能;其在航天作战、航天保障等方面的发展,正逐步改变着战争形态和作战样式,军事作用日益突出。自…  相似文献   

9.
载人航天器是人类在太空进行各种探测、试验、研究、军事和生 产活动所乘坐的航天器。截至目前,载人航天器主要有载人宇宙飞 船、空间站和航天飞机三大类。本期向读者介绍“天地运输器”—— 载人航天器(上)。  相似文献   

10.
当前,人们公认的高技术通常包括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航天技术和海军技术等六大技术群体。军事高技术作为高技术的特殊表现形态,是高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具体应用,主要有:军用微电子技术、军用光电子技术、军用计算机技术、军用新材料技术、军用航天技术、军用生物技术、军用新能源技术等。  相似文献   

11.
自从人类有战争以来,战争空间总是随着军事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扩大。在远古时代,战争只是在陆地上进行。后来由于造船技术的发展,发明了战船和军舰,把战争空间扩大到江、河、湖、海上。到了20世纪初,随着航空技术的发展,战争空间扩大到空中。今天,航天技术的发展,大量军用航天器进入了太空,战争空间扩大到太空中,而且太空已成为影响战争胜负的新的制高点。现代战  相似文献   

12.
航天技术的迅猛发展,在打开外层空间开发和利用通道的同时,也把太空变成了一个重要的军事领域。特别是随着军用航天器的迅速发展,在不远的将来,军队将会充分运用高技术武器装备,在广阔的太空开辟新的战场,进行前所未有的军事对抗。 天兵天将扬威太空 随着太空战场的开辟和建立,将出现一个崭新的军种,即“天军”。太空战场上的“天军”,就是以航天司令部为中心,以经过特殊训练的宇航员组成的太空作战部队。 早在二十多年前,以美国和苏  相似文献   

13.
载人航天的军事应用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军事航天员所发挥的作用,因此美国空军长期以来一直注意研究军人在航天中的作用。从最早的“X—20”、后来的“载人轨道实验室”(以前已经介绍过),直到现在的航天飞机飞行,美国空军都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和试验。本文介绍美军利用航天飞机,以及准备利用国际空间站来完成的两个军事航天员计划。“载人航天工程师”计划1979年,美空军制定了一个“载人航天工程师”计划。该计划的目的是培养  相似文献   

14.
中继卫星系统的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航天器的发展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开辟了军事斗争的新天地。从1957年前苏联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至今,美国、俄罗斯等掌握了航天技术的国家,向太空发射了数以千计、各式各样的人造卫星,以及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空间站,它们大多肩负着明确或秘密的军事任务。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动用的各种卫星系统,成了战争中的“千里眼”和“顺风耳”,对取得战场主动权起到了决定性的信息支援与保障作用,确立了军用航天装备在未来高技术战争中独特而又重要的地位。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许多国家竞相发展以中继卫星系统…  相似文献   

15.
7、您知道围绕军用航天技术开展竞争的情况吗?军用航天技术是指为军事目的而研究、发展和应用的航天技术。它借助于各种遥感器、无线电接收机、通信设备和其它观测设备,执行监视与侦察、弹道导弹预警、通信与导航、气象观测与大地测量等任务,为军事目的服务,不仅大大提高了现代军队的组织指挥和保障能力,而且不可避免地将使太空成为陆、海、空以外的第四领域的战场。国外甚至有人断  相似文献   

16.
1957年10月4日,苏联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外层空间后,揭开了世界航天的新纪元。从此,空间便成为人类竞争、开发的又一新的领域、特别是美、苏等国,争先恐后地发展航天器。目前,世界有关国家向太空发射各种航天器近5000个,其中军用航天器占2/3以上。为什么军用航天器发展这么快呢? 这是因为,空间具有无比丰富的资源和特殊的环境,使其在政治、经济、军事和科学技术等方面都占有极其重要的  相似文献   

17.
航天技术的迅猛发展,在打开对外层空间开发和利用通道的同时,也把太空变成了一个重要的军事领域。特别是随着军用航天器的迅速发展,到21世纪,军队将会充分运用高技术武器装备,在广阔的太空开辟新的战场,进行前所未有的军事对抗。展望21世纪的太空战场,高技术兵器的竞相角逐,高素质军队的智能抗衡,将会描绘出一幅前所未有的战争画卷。  相似文献   

18.
自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之后,人类很快便发现了太空潜在的巨大军事价值,对太空的军事争夺从此拉开帷幕。迄今为止。已有60多个国家角逐于太空,近200个国家应用航天技术的成果。全世界共发射了5000多个航天器,包括载人飞船100余艘、月球和行星探测器100多个、载人空间站10多个、航天飞机飞行50余架次、各类应用卫星和科学实验卫星4000多颗,其中70%用于军事目的。沉寂了多少亿年的宇宙太空再也无法宁静,军事斗争已如火如荼。太空战场的出现,使陆、海、空、天、信息一体化作战初露端倪,并显示出了巨大的整体作战优势,预示着未来战争的胜负将取决于九天——太空这一新的“军事高地”之上。  相似文献   

19.
《国防科技工业》2010,(11):48-49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在圆满完成以载人航天、探月工程为代表的重大任务同时,充分发挥火箭发动机燃烧和控制、液力传动、空气动力、航天新材料等军工技术优势,加快军用技术成果推广转化及应用,推动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0.
载人轨道实验室是美国空军曾计划发展的一种小型军用空间站,目的是用来研究人在航天活动中完成军事任务的能力。载人轨道实验室是在X-20计划终止以后开始的。1963年12月10日,美国前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在记者招待会上宣布终止X-20计划的同时。宣布将进行载人轨道实验室计划,预计费用为10亿美元。在1967年末或1968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