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1949年2月11日,毛泽东致电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等人,明确指出:淮海战役"总前委照旧行使领导军事及作战的职责"。以这封电报为标志,正式宣告渡江战役总前委在河南商丘张菜园诞生。在此前后,总前委在书记邓小平的领导下,遵照中央军委的部署,围绕百万大军渡江南下作战,在政治、军事、组织、后勤等各个方面进行运筹,为确保渡江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在渡江战役中,中共中央军委和战役总前委实施了正确的战略战役指导,主要表现在:依据全国形势的发展变化,精心选择战役发起时机;从战略全局出发,确定战役方向和歼敌对象;依据敌情我势,确立战斗渡江和从最困难处着眼的指导思想,预筹对策;依据作战样式的转换,确立不同的作战指导思想和战术原则;军事打击与政治争取相结合,争取国民党军起义和投诚.  相似文献   

3.
1949年2~3月,中共中央军委依据向长江以南进军的既定方针,命令人民解放军第二、第三野战军和中原、华东军区部队共约100万人,统归由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和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毅、副司令员粟裕、副政治委员谭震林组成的总前委(邓小平为书记)指挥,准备在5月汛期到来之前,由安庆、芜湖、南京、江阴之线发起渡江作战,歼灭汤恩伯集团,夺取国民党政府的政治经济中心南京、上海以及苏皖浙省广大地区。同时决定,第四野战军先遣兵团,归第二野战军指挥,牵制白崇禧集团。总前委依据中共中央军委的意图和国民党军的部署以…  相似文献   

4.
编者按:全国解放战争渡江战役中,百万雄师在中央军委的统一部署命令下,从不同地段向江南发起进攻。千船竞发,由此在长江不同地段上涌现出各自的“渡江第一船”,但从统一的进攻时间上来说,总又有万里长江上的“第一船”。对此,自渡江战役胜利之后直到今天,关于此话...  相似文献   

5.
1949年4月20日至6月2日,人民解放军第2、第3野战军全部,第4野战军一部,以及中原、华东军区部队共约120万人,在中央军委、毛泽东主席的正确领导和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同志组成的总前委精心组织指挥下,在西起湖北武汉,东至上海.北起长江北岸,南迄福建建阳的广阔战场上,举行了著名的渡江战役。歼敌11个军部、46个整师,共43万余人;解放了南京、上海、杭州、武汉、南昌等大城市及其他广大地区;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这一战役,是在敌弱我强的新形势下进行的,与我军以往所进行的战役有着许多不同的新特点。中央军委、毛泽东和以邓小平为书记的总前委在指挥这一战役中,表现了高超的指挥艺术。  相似文献   

6.
渡江战役是带有战略性质的又一次进攻战役。战役的时间长,正面宽、纵深长;既有强渡江河,又有运动奔袭,也有城市围攻;两个多野战军协同作战,三大战略区直接支援;指战员多来自北方,对水上行动和江南气候不适应,这些都给后勤保障带来诸多难题。但是,在党中央、中央军委和战役总前委的指挥下,经广大军民艰苦努力、战役的后勤保障任务胜利地完成了,在我军后勤的光辉史册上又续写出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曾任渡江战役总前委书记、中共中央华东局第一书记,全面主持华东地区党政军工作。他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军委渡江作战的战略构想,全面完成"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历史使命;适应党的工作重心战略转移,组织拟定江南首套城市接管政策,科学处理城市与农村工作的关系;按照"慎重、缓进"的工作方针,组织赢得上海解放初期经济斗争的初步胜利,为实现进军上海军政双胜利的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8.
今年是渡江战役胜利70周年,这一战役在全国解放战争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和意义,与此相关的诸多文献资料、著作、论述以及当事人回忆也早已相继面世。然而,关于渡江战役的战略阶段属性、渡江战役两个内涵不同的名称、"总前委"全称的认定、渡江战役消灭国民党军番号等几个问题,时至今日仍有探讨以求共识,或抛砖以求深入之必要。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成立前后,为实现祖国统一,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于1949年6月作出了攻台作战的实际部署。确立了"逐岛攻击、最后夺取台湾"的作战顺序。以第三野战军第7、9、10兵团(16个军)为攻台主力部队,50万大军将兵分两路,同时在台湾东西海岸发起两栖登陆作战,并出动伞兵部队空降台湾中部地区。目标是15天内解放台湾。尽管攻台作战由于历史原因未能实施,然而,从中央军委攻台作战的战略决策和部署到基层作战部队的战役准备,都对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对台军事斗争准备仍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有鉴于此,本刊特邀中国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所长赵一平大校撰写此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0.
渡江战役是解放战争战略追击阶段人民解放军进行的第一次大规模战役,包括强渡江河、野战追歼和城市攻坚多种作战形式.毛泽东在渡江战役总前委成员的支持配合下,成功地指导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利完成战役任务,解放了国民党政权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沪宁杭地区.在指导渡江战役的过程中,毛泽东的战略指导艺术得到了丰富和发展.主要内容包括四点:第一,科学统筹,从中国革命战争的全局谋划渡江战役;第二,善纳群言,充分发挥战场指挥员的主观能动性;第三,捍卫国家利益,坚决反对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第四,实践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转变,改变城市攻坚方式,拓展军队职能.  相似文献   

11.
陈广相在《我军渡江后为什么没有立即解放上海》一文中谈到,解放军渡江后没有立即解放上海,是因为中央军委曾有和平解放上海的设想。 1949年4月27日,当渡江大军向南追歼逃敌之时,中央军委根据国民党军的动态及美国军舰于20  相似文献   

12.
淮海战役,是国共两党在中原展开的战略决战,国共双方都知道这是一场谁都输不起的对决.一方是以邓小平为书记,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组成的中原、华东野战军总前委,麾下阵赓、叶飞、王近山、陶勇、王必成、阵锡联等战将云集;一方是徐州"剿总"刘峙、华中"剿总"白崇禧统领,杜聿明、宋希濂、黄维(第12兵团)、李延年(第6兵团)、黄百韬(第7兵团)、邱清泉(第2兵团)、李弥(第13兵团)、孙元良(第16兵团)等等各逞其勇.  相似文献   

13.
1950年4月23日,江苏南京草鞋峡江面。在庆祝渡江战役胜利一周年和华东军区海军组建一周年的庆祝典礼上,登陆舰“井冈山”号指挥台,华东海军第一副司令员林遵庄严宣读了中央军委关于华东海军江防舰队改编为华东海军第五舰队的命令,其任务  相似文献   

14.
淮海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决战阶段的第二大战役。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中央军委及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的胜利,是中野和华野两大野战军广大指战员共同努力作战的结果。其中,更是与由两大野战军领导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的总前委的直接指挥分不开的。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为淮海战役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此,本文就淮海战役总前委之一粟裕在淮海战役中的作用与贡献,择要探讨如下。 从淮海战役作战方针的提出至形成,经历有一个酝酿、演变过程,其中,粟裕向中央军委提出的一系列重大建议,不仅为整个淮海大战奠完了基调,而且对战役的发展演变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最激烈最关键的战役,为了确保战役的顺利进行,协调两大战略区和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中央军委特令由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组成淮海战役总前委,邓小平任书记。邓小平在整个战役的指挥中殚精竭虑,为战役全胜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6.
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联合发动了淮海战役。这是人民解放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止商丘,北自临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进行的一次空前规模的战役。淮海战役是党中央、中央军委、毛泽东领导决策,以邓小平为书记的总前委统筹指挥,广大人民群众全力支援,由华东、中原野战军和华北、华东、中原、冀鲁  相似文献   

17.
渡江战役的作战部署是逐步形成的,其间因采纳了粟裕的合理建议几经调整而日臻完善,从而在决策指挥层面为人民解放军夺取战役的全胜奠定了基础。第三野战军的渡江作战是整个渡江战役的重心,“由南京两翼重点突破,东西对进,截断京沪和京杭路,围歼逃敌”这一渡江作战部署,正是粟裕等人关于渡江战役构想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正>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志愿军第9兵团在长津湖地区进行的作战,是一场力量悬殊的非对称作战,是一场叫花子与龙王爷比宝的战役,其艰苦程度不亚于长征。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第9兵团靠钢铁意志,达成作战目的,战胜了钢铁装备的强敌。以钢铁执行力火速入朝。1950年10月23日,中央军委电令第9兵团:宋(时轮)兵团须从速进行政治动员和军事训练,并准备先开一个军去东北。  相似文献   

19.
为纪念渡江战役胜利40周年,由南京地区军队院校协作中心战史组、工程兵指挥学院、通信指挥学院、南京炮兵学院、南京军区三界合同战术训练中心等联合发起的渡江战役学术讨论会,于1989年4月19日至22日在南京召开。来自军事科学院、南京军区、陆军指挥学院、军事教育学院、后勤学院、海军指挥学院等20多个单位的教授、专家、学者和理论工作者共76人与会,提供学术论文46篇。南京军区司令员向守志上将以及有关院校的领导同志参加了会议。与会同志就渡江战役的军事理论、战略决策、指挥艺术、战役协同、兵种运用、各种保障及国际关系等方面的学术问题进行了广泛探讨。  相似文献   

20.
同志,你可曾知道,邓政委(小平)、陈总(陈毅)当年在哪里直接指挥了震惊中外的渡江战役?你可曾知道,那曾经激励千万人“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布告》,是在哪儿起草的?1985年8月间,中央电视台播出一条新闻: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总前委瑶岗旧址已恢复。这消息震动了史学界、文化界。三十多年来,许多人一直想拉直的这两个问号,未能如愿。而今,使此成为现实的竟是四位普普通通的复员军人。他们的名字叫王永金、张家年、张承掌、孙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