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正>水文勘测、反水雷、快速环境评估,以及情报监视与侦察、关键国家基础设施检查、作战环境情报准备和打捞/救援等都是当今无人潜航器的“标配任务”。有朝一日,具有打击能力的无人潜航器似乎会成为“司空见惯”的一种武器系统,人们也越来越担心海底世界可能成为一个新的战场空间。因此,各国海军正在寻求能够自主完成水下任务的系统,旨在对海底/海上电缆、光缆、管道、风力发电站、  相似文献   

2.
情报、监视与侦察(Intelligence、Surveillance and Reconnaissance,ISR)活动能提供大量情报与战场态势,对夺取战争主动权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美空军情报、监视与侦察在信息时代中不断发展,在作战理念上出现了较大的发展变化。研究了美空军情报、监视与侦察作战理念内涵与发展的历史阶段,归纳了其发展特点,并对情报工作的建设与发展提出相应的启示建议。  相似文献   

3.
黄箐 《当代海军》2005,(6):52-53
军事指挥自动化系统,在现代高科技战争中,对作战部队和武器系统实施高效指挥与控制,已经成为现代国防威慑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高技术条件下作战要求的不断变化,它已从最初的C~2(指挥与控制)系统,逐步发展为C~3(指挥、控制与通信)系统、C~3I(指挥、控制、通信与情报)系统、C~3I/EW(指挥、控制、通信、情报与电子战)系统和C~4I(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与情报)系统,如今已发展为集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情报、监视和侦察为一体,陆军、海军、空军和海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无人机这种传统的情报、监视、侦察平台焕发出新的活力,成为战场上日益活跃的装备。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美军仅部署了海军的“先锋”无人侦察机一种无人机系统;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中,无人机的任务从侦察扩展到电子战,使用国也从美国扩展到德、法、英;2001年的阿富汗战争中,美军  相似文献   

5.
从平台中心战向网络中心战的转变将使潜艇部队迎来一个激动人心的时代。据美航天与海军作战系统司令部潜艇通信项目主任称,连通性的增强“将极大地扩展潜艇的作战能力”,但是潜艇仍面临着一些尚未解决的难题。例如,潜艇在网络中心战(特别是在沿海地带)发挥重要作用需要小潜深航行的时间较以往更长。在浅海水域部署水上情报、监视和侦察传感器的  相似文献   

6.
基于新的作战环境,着眼当前技术态势,美国空军计划发展实战型小型无人机。美国空军将其集成到美国空军的情报监视侦察资产组合中,支持更为敏捷的力量,帮助美国空军满足未来战士们在各种环境中的需求。未来小型无人机将会成为美国空军情报监视侦察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在战场系统趋向复杂化的年代里,作为战场平台的一艘舰船、一架飞机或一辆战车,仅仅被用来当作是一辆能够把任务传感器或武器投送到作战区域的“公共汽车”。 然而,在为陆军和海军研制下一代机载情报、监视和侦察(ISR)系统的项目竞争中,“公共汽车”的性能质量可能与现代化传感器的性能质量具有同等重要的要求条件。作为这一项目的竞  相似文献   

8.
曾威 《当代海军》2001,(11):19-21
台海军情报工作由海军情报署负责.任务是对海军作战情报进行侦获、综合和判断,作战情报来源主要有海军陆基雷达探测、电侦监搜,舰艇、潜艇、反潜直升机侦测设备侦搜.以及岸基对潜声纳与水下声响监听,还有谍报侦察等,同时还得到空军“强网”系统配合提供情报。情报指令由海军六二特遣队掌握的“大成”系统负责,该系统由海情侦搜、指挥控制、通信传输组成,目前已建成了由海军作战中心至战区中心,海军联络组、中程雷达站、技侦系统、岸基导弹、主要作战舰只的“指挥、管  相似文献   

9.
美国是一个后来居上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后来居上,军事力量后来居上,情报机构建设后来居上,其武官制度的形成也后来居上。 美国对外派遣武官起步较晚,但美国资产阶级先驱们的情报意识却成熟得很快。1776年,富兰克林作为全权代表出使欧洲,常驻巴黎,建立了海军采购联络处,实际上是美国在欧洲的海军情报中心,专门搜集有关英国的军事情报特别是海军情报,为美国的独立战争服务。  相似文献   

10.
使用无人机对海上进行广域侦察监视是有效获取海空情报资源、掌握海上战场态势、维护海洋权益的重要手段.本文从无人机模块化载荷设计、情报自动处理能力、互操作技术等三个方面分析了海上侦察监视无人机关键技术的发展趋势;从装备性能、机体结构、功能应用等三个方面阐述了海上侦察监视无人机装备建设的发展趋势;从协同式侦察、自主式侦察和联...  相似文献   

11.
情报、监视与侦察装备在伊战中,美军动用了各种各样的情报、监视与侦察(ISR) 设备,包括军用和商用侦察卫星,联合监视与目标攻击雷达系统(JSTARS)之类的侦察飞机、“捕食者”和“全球鹰”等无人驾驶侦察机以及多种地面传感器等,构建了一个陆、海、空、天一体的 ISR 网络,24小时持续不断地监视着敌方的动态。如 JSTARS,美陆战队在一份总结报告中对它赞扬有加,说:“JSTARS 用活动目标指示雷达提供了对战场空间的广域全天候覆盖,没有任何其他情报收集工具能像它那样有效。当其他平台无法使用时,通用地面站和 JSTARS 的组合能确保我们了解  相似文献   

12.
网络中心战(NCW)概念正在改变着海军,改变着海军的作战平台,潜艇也不例外。为在有限海域作战和支持面向 NCW 结构的联合战场兵力和部队各级作战,NCW 中的潜艇需要先进的 C4ISR 功能。水下环境最佳化的精髓是战舰面对不确定性能及时做出决策的手段。众多数据源得到的或融合的信息必须能进行迅速传播,通过各种手段,实时或近实时地向其它部队、兵力和指挥控制金字塔(任一级)进行解释,由人工或自动方式进行处理并做出决策。新形式的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情报、监视和侦察(C4ISR)以及进入水下平台的信息作为兵力倍增器支持 NCW 或…  相似文献   

13.
为了实现美国国防部制定的《2010年联合设想》和《2020年联合设想》,以及陆军制定的《陆军设想》,把陆军转变为一支具有战略响应能力、能主宰所有作战行动的军队,美国陆军在参考海军经验的基础上,开展了自己的网络中心战建设。网络中心战的作战效能和实现条件网络中心战的作的效能在现代战争中,掌握及时、相关、精确的信息是实现对目标的自主、快速打击的前提条件。因此,网络中心战高度强调运用网络化的情报、监视和侦察手段,依据预先  相似文献   

14.
《军事史林》2004,(5):14
美国正在敦促台湾购买两台情报收集装备,以消除台湾在监视中国大陆军队活动方面存在的情报"盲点".这些设备包括一颗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和一架信号情报收集飞机.  相似文献   

15.
<正>作为战场信息链的第一环,情报侦察监视(ISR)是斗争双方博弈的重要领域,是争夺制信息权的关键。世界各国高度重视情报监视侦察体系建设,新战法、新装备、新技术层出不穷,将之置于极高的发展优先级,其发展动态值得我高度重视。本文将从天基、空基、陆基、海基及新兴技术五大领域分类阐述2022年国外情报监视侦察装备发展情况,并探索其发展启示。  相似文献   

16.
陈吴 《环球军事》2013,(5):9-11
由于自身固有的地理特点,保卫邻近海域和维护海上交通,对于通过海上航线获得的日本能源非常重要,日本一直重点发展海军力量。从总体作战能力而言,其实力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海军,是亚洲地区除美军第七舰队外,作战能力最强的海上力量。日本海上自卫队不断加强预警探测能力建设,以便在作战全程连续不断获得情报信息,确保耳聪目明,知己知彼。日本海上自卫队综合运用固定翼飞机、水面舰艇、潜艇以及技术侦察等各种手段,加强对周边的海(空)域动态进行全时、全维侦察监视,力争情报先胜。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恐怖分子、海盗等新型濒海威胁的不断增多,各国海军纷纷采取措施,在努力提升原有特种作战装备性能的同时,积极研制并装备各种新型特种作战装备,以加强海军特种部队执行近岸巡逻、远洋护航、情报搜集、监视与侦察等行动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美国海军下辖的海军指挥控制与海洋监视中心(?)要求防务商参与“互联网无人地面传感器”(IUGS)技术  相似文献   

19.
在2010年2月2日发布的《四年防务审查报告》中,美国国防部承诺将继续对无人机进行投资,其中也包括海军无人机。美国海军目前正在发展的舰载无人机有两型:MQ-8B"火力侦察兵"垂直起降无人机和X-47B固定翼无人作战飞机,"火力侦察兵"计划装备驱逐舰、护卫舰、两栖攻击舰等非航母大中型水面舰,而X-47B则计划装备航母。美国海军为舰载无人机规定的主要使命是情报、监视和侦察(ISR)任务,今后还将进一步扩大应用范围,包括对敌防空压制、通信中继、电子战、舰艇保护、反水雷、反潜等领域。舰载无人机将成为海军水面舰队的"力量倍增器",代替有人驾驶飞机执行枯燥、恶劣和危险的任务(即所谓的3D任务),或与有人驾驶飞机配合,协同作战。  相似文献   

20.
从本世纪初美军发动的几场局部战争看,美军十分重视发挥侦察情报工作的重要作用。美军侦察情报工作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世界新军事变革在侦察情报领域的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在分析梳理美军侦察情报力量建设现状、运用特点和经验做法的基础上,结合我侦察情报力量的建设运用情况,分别从侦察监视手段建设、侦察情报保障机制、信息网络平台建设、情报保障实践运用等几个方面作了探讨,旨在为我军侦察情报力量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