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世界上惟一能够延绵5000年的优秀文化。这个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同样也是我们治国安邦的文化法宝。在考察中华文化时,应重点注意研究儒家文化,因儒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体,  相似文献   

2.
刘精松 《国防》2006,(9):37-38
中华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始终没有中断,连续五千多年发展至今的文明。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深深地影响了古代中国,也深深地影响着当代中国。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加快了中国在经济、文化诸方面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和融合。实践使我们领悟到,人类文明的进步离不开文化的交流,而文化的交流从来都是双向的。正是在交流、碰撞乃至冲突的过程中,产生了文化的融合与繁荣。在中国传统的文明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圣”孔子“、武圣”孙子的思想及其理论著作,都像所有的优秀人类文化…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波澜壮阔,绚丽多彩。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不仅使中华民族以独立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使中国人民真正当家做主人,而且引领中华民族走上实现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中国军转民》2008,(6):45-45
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灾难突袭我国川西大地,汶川大地震考验我们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更检验着我国政府的应急能力以及我国的综合国力。在如此大的自然灾难面前,中华民族让世界侧目,中国政府也让世界认识了一个不一样的中国。我们能有如此迅速、高效的反应,  相似文献   

5.
姜辉 《政工学刊》2020,(3):82-83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文化更加生机勃勃,不断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我们要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大意义,坚定信心、奋发有为,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6.
潘正峰 《国防》2004,(2):51-52
在党的十六大上,江泽民同志从新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从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发展的广阔视野,深刻阐述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在  相似文献   

7.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现代文化意蕴以及其过程中形成的思想成果。通过历史的镜头,我们审视了马克思主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及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中国化过程。同时,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现代文化中的重要意蕴,包括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自觉,以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相似文献   

8.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近现代中国最伟大的爱国者,中华民族的杰出代表毛泽东向全世界的庄严宣告。时至今天,已有五十年的光辉历史。昔日一个深受帝国主义掠夺和奴役,四分五裂,战乱频繁,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已换新颜:综合国力已上升到世界第六位,经济发展总量居世界第七位,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列世界前茅。12亿5千万中国人民,不仅解决了旧中国长期不能解决的吃饭问题,而且达到小康水平。1997年、1999年长期被帝国主义霸占的香港、澳门相继回归祖国,洗刷了百年国耻,中华民族近代以来从来没…  相似文献   

9.
党史文化在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积极传承的基础上,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和优良传统,成为践行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先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成发展的实践中极具活力与价值的部分。在贯彻强军目标的进程中积极整合和挖掘党史文化资源,可以为深化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践行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征程上新理念的实践主题,二者相结合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辟新空间。唯物史观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中国共产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唯物史观表明了新时代社会发展需要激活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活力、阐释了社会文化建设的一般规律、凸显了人民群众在文化创造中的主体性位置、以唯物史观视角分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何以可能,是新时代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创造和实践创新的新主题。  相似文献   

11.
在世界的东方,屹立着一个伟大的国家,这就是我们的祖国。在世界民族之林,耸立着一个强大的巨人,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本文作为“爱国主义教育讲座”的一个部分,以其饱蘸情感的笔墨,从“地大物博的国度”、“人类文明的摇篮”、“勤劳勇敢的人民”三个方面,热情讴歌了祖国辽阔的疆域、美丽的河山、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勤劳勇敢的人民,读后令人感奋,令人自豪。  相似文献   

12.
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坚定无畏的抗战决心引起世界关注,中国军民生气勃勃的抗战精神引得世界震惊,中华民族顽强抗战的伟大业绩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尊重,因而抗日战争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了中国。  相似文献   

13.
《兵团建设》2008,(8):12-16
北京——雅典。一对古城在这个盛夏再一次握手。 东方——西方。两大文明穿越千年共享一份光荣。 奥林匹亚的火种点亮北京的夜空,中华民族举办奥运会的梦想变成现实。 这是世界对中国的信任,也是中国对世界的奉献。2008年北京奥运会,树起了中国30年改革开放的新界标,熔铸了世界对中国的新期许。 五千年文明古国正张开怀抱,用亮丽的笑脸迎接八方嘉宾。13亿华夏儿女和世界人民一同唱响“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旋律,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踏上新的征程……  相似文献   

14.
《兵团建设》2007,(11):101-102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繁荣发展民族文化的强烈历史责任感。我们要按照党的十七大的部署,坚持以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主体,以外来健康有益文化为补充,大力弘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个里程碑,是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一个动员令。全会提出了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这是我们理解《决定》精神的关键。一、文化的力量——为什么建设文化强国  相似文献   

16.
《国防》2015,(6)
记者:5月26日,中国政府发表了《中国的军事战略》白皮书。它与我国已经发表的8部国防白皮书有什么不同之处?
  陈舟:世界面临前所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我们将会遇到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和挑战。战略问题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性问题,军事战略归根结底是治国之道。科学制定和谋划军事战略,事关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事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7.
《学习时报》刊文指出,我们应该着力在坚持文化的科学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四个方面狠下工夫、狠抓落实,切实担当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文化责任,全面推动文化改革发展。具体而言,我们要"稳中求进",扎实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坚持以人为本,保障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文化权益,努力改善文化民生。  相似文献   

18.
褚杨 《军事历史》2023,(4):7-10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不仅捍卫了新中国的安全,彰显了新中国的大国地位,而且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世界和平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新时代新征程,我们更要大力弘扬抗美援朝精神,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奋力谱写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绚丽华章。  相似文献   

19.
蔡运华  蔡晖 《国防》2004,(7):50-50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她作为东方文化的代表,对人类发展进步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给我们带来了辉煌与荣耀。在军事思想方面,有被世人誉为“兵学圣典”的《孙子兵法》等谋略典籍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至今仍主导着战争决策者的思维理念。今天,当我们面对新军事变革大潮审视自己的思想观念时,我们又必须正视由于中西文化差异带来的思想观念的差异。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我们的军事思维在深层次上有“重文轻理”、“重政务、轻自然”的倾向。这种注重直觉体悟的思维,要么习惯于用思辨方式,通过一系列思想观点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凭…  相似文献   

20.
1934年至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本世纪对中国乃至世界前途产生深远影响的重大事件。它以特有的伟力,把频临绝境的中国革命引向坦途,推动了中华民族前进的历史车轮。今天我们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重要的是弘扬长征精神,做红军传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