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建立区域卫星导航系统的测控网是卫星导航系统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讨论国内测控站的布设问题,采用网格计算方法分析国内测控站对导航星座的可观测性。引入位置精度衰减因子PDOP和定轨中的法矩阵条件数,分析测控网对导航星座的观测几何结构强度以及测站位置分布对轨道确定精度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利用我国有限的国土跨度和航天测控资源可以确保对导航卫星的测控任务的完成。对在国外布设测控站进行讨论和仿真,结果说明位于国外的测控站(如可在澳大利亚的珀斯设站)的加入能明显改善观测的几何结构强度、提高导航卫星的轨道精度。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论述由微小卫星组成区域性(纬度有限和经度有限或无限)移动通信系统总体方案;中轨道(10000km左右)或低轨道(1000km左右)最佳星座轨道设计及发射组网研究;地面终端为手持机的微小卫星移动通信方案。通过对三项内容的综合,最终达到以确定区域手持机为终端的,投资最佳的实时移动通信系统。  相似文献   

3.
本文概述了卫星侦察的特点、分类、技术以及外军的卫星侦察发展筒况:描述了你匦道小卫星发展大趋势,提出了一个较为详细的传输型低轨道成像侦察卫星系统的设想,包括小卫星星座、小卫星平台、星上成像载荷、小卫星专用运载火箭、卫星测控、卫星数据传输以及成像数据处理和应用等方面;最后提出了与小卫星系统有关而需要立项预研的关键新技术。  相似文献   

4.
区域性覆盖的卫星轨道和星座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区域性覆盖卫星星座设计方法.为实现我国区域连续覆盖,对倾斜圆轨道星座,σ星座,椭圆回归轨道星座,极轨卫星星座,赤道轨道星座等设计方案优缺点进行研究,综合比较和仿真分析,赤道轨道星座和倾斜圆轨道星座,是对我国区域连续覆盖的较好方案.  相似文献   

5.
解析法区域覆盖卫星星座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典型卫星星座进行了分析。使用解析方法,以卫星载荷的工作高度范围为约束条件,以有效利用卫星覆盖区域为原则,给出设计区域覆盖卫星星座的详细步骤,得出卫星轨道根数和星座轨道参数。利用卫星工具包(STK)生成卫星星座图。  相似文献   

6.
<正>据航天新闻网站2014年10月10日报道,美国空军官员称,美国空军在仔细考虑其导弹预警卫星星座发展,包括增强的能力或可精简的能力在内的多种方案。据相关文件和工业官员表示,今年,有关实验型导弹预警传感器的工作已经全面展开,空军还在密切关注先进的数据处理技术。目前空军主要依靠"天基红外系统"(SBIRS)和遗留的"国防支援计划"(DSP)卫星,提供战略和战区导弹预警。一旦全部部署,SBIRS将包括4颗地球同步轨道专用卫星、4个搭载在大椭圆轨道秘密卫星上的红外载荷以及一个地面站网络用于接收、  相似文献   

7.
蒋磊  文明 《当代海军》2002,(11):16-17
美国“白云”海洋监视卫星,由4个“白云”星座组成。每个星座,由1颗主卫星(NOSS)和围绕主卫星运行的3颗子卫星(SSU)构成。“白云”星座的轨道接近圆形,高度为1050正负50公里,倾角约63.5度,周期约107.5分钟。每颗卫星装有10—15米长的吊杆(BOOM)。由于重力的作用,吊杆都朝向球。这样,卫星就能保持适当的姿态,卫星上的侦察和通信天线也就可以始终对着地球。3颗子卫星在主卫星周围形成一个三角形,用于截获对方的雷达信号。其轨道与赤道的夹角在60—120度之间,所覆盖的地球表面的半径为3500千米。  相似文献   

8.
近地轨道卫星星座设计时的轨道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首先给出考虑J2摄动项时近地轨道卫星的轨道模型、星下点计算方法和覆盖判断准则,在此基础上给出一种近地回归轨道的迭代设计方法。在区域间断覆盖星座设计时常常选用每天运行12、13、14、15圈的近地圆回归轨道,因而最后列出了这4种回归轨道的轨道高度和倾角。  相似文献   

9.
《现代军事》2008,(6):13-13
2008年3月27日,俄罗斯从普列谢茨克航天发射场用“宇宙-3M”运载火箭将德国的“天基高分辨率合成孔径雷达-4”(SAR—Lupe4)侦察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这颗卫星采用合成孔径雷达技术,能提供分辨率优于1米的侦察图像,还可在夜间成像或透过云层成像。SAR-Lupe星座则由分布在3个轨道面的5颗卫星组成,每颗卫星重约770千克,设计寿命为10年,星座运行在高度约为480千米的低地球轨道。根据计划,该星座的第五颗卫星将在2008年7月发射。  相似文献   

10.
基于TOPSIS的同步轨道通信卫星综合能力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步轨道通信卫星具有诸多优势,现有的通信卫星星座大多由多颗此类卫星组成。星座中的每颗卫星对特定作战区域的影响不尽相同,提出了采用逼近理想点法对同步轨道通信卫星综合能力进行了评估,为了解星座中各颗卫星的相对重要性提供了依据。首先,介绍了评估过程,根据同步轨道通信卫星特点提出了评估指标体系;其次,重点介绍了逼近理想点法运用的模型;最后通过仿真实例,证明这种评估方法运用于同步轨道通信卫星综合能力评估可行。  相似文献   

11.
从天基闪电监测地面分系统的建立入手,构建了适合我国天基闪电监测需求的地面应用系统总体方案,并从系统基本任务、系统功能、系统组成、硬件配置及软件信息处理等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12.
δ星座的分析与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卫星星座的选择与设计是航天任务实现中的一项重要环节。如何有效地进行δ星座的设计是本文着重探讨的问题。本文首先从集合的角度探讨了任一时刻多颗卫星对地面给定区域覆盖情况的分析方法,利用仿真计算,对δ星座进行分析,提出δ星座的设计方法,并给出了相应的仿真设计结果。  相似文献   

13.
共面编队飞行卫星星座的控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共面编队飞行的卫星星座的相对运动轨迹是一个椭圆,但卫星由于受摄动力的影响,其椭圆队形会发生变化。提出了一个简单而又节约燃料的队形保持控制方案,即在Hill轨道坐标系中,通过测量x轴和z轴,利用小推力喷气发动机进行控制,消除椭圆中心的相位漂移和各卫星轨道的不共面。  相似文献   

14.
三星时差定位卫星簇的分析与设计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依据三星时差定位精度分析的结论 ,提出了三星时差定位卫星簇的设计原则 ,分析了卫星簇几何形状的变化规律 ,讨论了全球定位卫星簇的设计 ,给出了一种快速简洁的设计方法。仿真分析表明 ,按照本文方法设计的卫星簇能够提供全球的高精度定位。  相似文献   

15.
为了便于更准确地进行编队卫星碰撞检测和预报,对影响星间碰撞概率的因素进行了归纳和讨论.给出了编队卫星碰撞概率计算公式,并从Hill方程推导了离散差分方程,建立Kalman滤波器,用于估计编队飞行状态.在此基础上,对引起编队卫星发生碰撞的模型误差、测量误差、故障和意外因素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最后,针对各因素设置了典型仿真想定并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显示控制器常开故障是影响最大的因素,工程应用中需要针对它进行专门的防碰撞方案研究.  相似文献   

16.
带挠性附件双自旋卫星的 Liapunov 稳定准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研究了带挠性附件双自旋卫星的姿态稳定性问题。假定挠性双自旋卫星由无内部活动部件的半刚性平台、半刚性转子以及固连于平台的挠性附件构成,选择姿态角和模态坐标表示的相对能量函数为Liapunov 函数,建立了挠性双自旋卫星姿态稳定性判据。  相似文献   

17.
自主构形重构是分布式卫星自主运行的典型任务.将构形重构问题分解为底层控制问题和上层规划问题,给出构形重构问题的统一描述,在一种递阶控制结构中探讨基于Agent的分布式卫星自主构形重构问题,并介绍基于ObjectAgent的实现框架.针对底层控制问题,提出卫星相对运动轨道调整的螺旋控制策略,并对燃料消耗量进行估计;针对上层规划问题,采用拍卖算法完成构形重构位置分配.最后通过一个仿真实例验证基于Agent的分布式卫星自主构形重构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遥感应用需求中存在点目标和区域目标两类任务,遥感卫星对两类任务的调度方式存在很大区别,将二者统一调度困难.本文将点目标视为特殊的区域目标,将它们按照卫星观测机会分解,构建元任务,将两类目标在元任务层次进行统一;根据任务类型分别构建收益函数,兼顾了二者在收益计算上的差异,并建立了面向点及区域目标的遥感卫星任务调度模型,实现了对两类任务的综合调度.仿真实例证明,此方法能够提高卫星的观测效率.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决编队卫星在近地空间复杂力学环境,特别是地球非球形摄动作用下构型易发散的问题,给出了一种基于改进线性二次型调节器(LQR)的鲁棒的编队卫星构型控制方法。该方法先估计近地空间编队卫星构型设计时由未建模摄动力引起的误差最大有界范围,再利用误差最大有界范围的二范数改进经典的LQR方法,提高经典LQR控制器在控制编队卫星构型时的鲁棒性。为了评价改进方法的有效性,还给出了一种鲁棒性强弱的量化评判标准。仿真结果表明,改进的方法可以大大提高经典LQR方法的鲁棒性,增强编队卫星控制方法对各种不确定项的抵御能力。  相似文献   

20.
闪电监测载荷搭载在不同卫星平台时,地面站对它的观测时间都会发生相应的改变,文中对其进行了计算,并对不同轨道高度下所需的地面站个数作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