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情报工作的失误与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年11月25日,美国总统布什签署法令正式批准成立美国国土安全部,其四大主要功能之一就包括“汇总和分析来自联邦调查局、中央情报局等部门的情报”,以提高分析情报、进行决策的效率。这次美国50年来最大规模的政府改组与“9.11事件”后美国对其情报工作的反思,以及一系列“亡羊补牢”的举措有直接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赵利 《环球军事》2008,(21):1-1
自从“水门事件”以后,美国人便与“XX门”结下了“不解之缘”:‘拉链门”、“情报门”、“虐囚门”……这不,现在又出来一个“特权门”。10月17日,美国国防部长盖茨称,伊拉克有关方面近日已经进入了审议驻伊美军地位协议的法律程序。根据美国和伊拉克谈判代表草拟的驻伊美军地位协议草案,驻伊美国军人将得到“充分保护”。布什政府则希望明年1月任期结束前尽快签署这一协议,以期给自己的四年任期增加最后一圈光环。  相似文献   

3.
梁宇  陈悦 《军事文摘》2023,(19):29-33
<正>近年来,美国情报霸权日益频繁活跃在国际政治舞台上。从2013年的“棱镜门事件”到2023年中美“流浪气球事件”中,美国将中国的民用无人飞艇视为“间谍气球”和“高空监视气球”,并动用军事力量将其击落。不难发现,美国情报霸权屡屡发难,日益活跃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已成为危害地区和全球和平的重要风险源。2023年2月,中国外交部发布《美国的霸权霸道霸凌及其危害》的报告,明确向外界揭露出美国在全球无差别的网络监听,  相似文献   

4.
彭华 《环球军事》2008,(13):42-44
从上世纪60年代末起,以色列频频遭遇劫机事件。在以色列针对恐怖分子展开的反劫机行动中,最有名的莫过于1972年5月9日的“同位素”行动,这次行动是以色列特种部队第一次成功解救了在客机上被恐怖分子劫持的人质。在参加此次行动的以色列突击队中,不少人后来成为显赫一时的人物,他们中出了两位以色列总理、著名情报机关“摩萨德”(以色列秘密情报局)的局长和以军正副总参谋长。近日,俄罗斯《星火》杂志的记者采访了当年参加过这一行动的以色列老特种兵莫德海·拉哈米姆,了解到行动过程中一些不为人知的细节。  相似文献   

5.
天涯不寂寞     
司炎轩——中航国际专务、驻肯尼亚代表处总代表,上世纪80年代初期曾在西安阎良的试飞院情报室从事翻译工作;后调入航空工业部,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先后在8号工程、10号工程办公室工作;  相似文献   

6.
近日,美国的监听事件持续升温,安装在美国驻多国使领馆高处或屋顶的一个白色建筑,引发热议。世界各地媒体及网友纷纷晒图,猜测这些“白盒子”正是美国设在各地的特殊监听设备,它们日以继夜地严密监视着驻在国政府高层的一举一动,源源不断地将搜集到的情报传递回美国,为决策者提供重要信息。那么,这些“白盒予”究竟足什么?有什么用处?又是谁在使用这些“白盒子”?现在,就让我们来为渎者揭开这些“白盒子”的神秘面纱。  相似文献   

7.
20世纪80年代初,俄罗斯彩虹(Raduga)设计局推出了3M-80“白蛉”(Moskit)反舰导弹,北约称其为SS-N-22“日炙”(Sunburn),该导弹是世界上第一种具备实战能力的中程超声速舰对舰导弹。发展简况3M-80导弹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研制,最初设计思想是使敌方防御系统没有足够的拦截反应时间,从而提高导弹的突防能力,以打击美国装有“宙斯  相似文献   

8.
众所周知,美国人把俄罗斯的“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沉没事件炒得沸沸扬扬,但谁又知道美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到现在发生的多起可怕程度远胜于“库尔斯克”号核潜艇事件的核武器事故呢?最近美国权威核武器杂志《原子科学家公报》刊登的美国科学家协会政府机密项目主任史蒂夫·阿尔弗雷德的调查报告撩开了这层掩盖已久的神秘面纱。 美国的核武器事故:危害之大,险把欧洲盟国推入死亡深渊  相似文献   

9.
范福江 《国防》2013,(10):82-82
喜欢枪,喜欢打枪的日子,喜欢闻着那呛人的硝烟味,喜欢子弹出膛时的那廷喜欢因枪而捧得桂冠时种快感,更喜欢因枪而捧得桂冠时的那份自豪!上个世纪90年代初,我从山东入伍至闽南某部,第一眼见到那真正的枪“八一杠”便让我一见钟情,摸来摸去爱不释手。  相似文献   

10.
国际政治学领域知名学者布热津斯基曾在他的名作《大棋局》一书当中暗示过亚洲一定是美国的利益所在,但不一定能成为美国的核心利益,理由是欧洲的存在和中东利益。多年来,美国一直都将战略重心置于欧洲,这是二战后经过美国各界多次“讨价还价”后所形成的妥协格局,也符合美国的国家准则。上世纪90年代初,苏联的解体代表着两极体系的终结,然而后来的俄罗斯和中国的影响却在与日俱增,尤其是在亚太地区对其他国家在经济上和军事上的诸多“培植”,这种膨胀让美国始料未及。奥巴马总统所正在推行的“重返亚太”,这到底划不划算?  相似文献   

11.
9.11事件中美国情报界的巨大失误引起了人们对情报界的关注。一系列调查报告,如《9.11委员会报告》、《两会联合调查报告》、《美国情报能力委员会关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报告》等陆续出台。这些报告中反复提及了一些问题,其中之一就是美国情报界的协调问题,这是美国情报界长期存在的一个难以解开的“症结”。  相似文献   

12.
1944年9月,欧洲盟军在"市场—花园"战役中遭到惨败。史学界往往将失败原因归咎于情报工作的失误。但通过对此次战役作战计划制定和实施过程的全面分析可以发现,造成战役失败的原因,主要不在于情报部门收集和处理情报方面出了问题,而是战役决策者的情报评估失误。由此得出两点启示:第一,在"情报服务决策"这一基本关系不变的前提下,情报部门应该在合理分析情况的基础上提出可选择性的建议和预案,以便提醒决策者统筹考虑。第二,在职能分工不变的情况下,应该把情报更好地整合到决策过程中,从而尽可能避免情报评估的失误。  相似文献   

13.
一向以坦克研制老大自居的英国在20世纪90年代证明其理念果然经得起考验,无论力主机动性的法国,还是均衡发展各项性能的美国和着重融合战术需求的德国,最后均向英国靠拢,纷纷以改进或新造方式将主战坦克定位在55吨级、120毫米主炮范畴内(法国“勒克莱尔”56吨、M-1A2“艾布拉姆斯”58吨、“豹”IIA5为59吨),而英国“奇伏坦”坦克却早在20世纪60年代即已达到这个等级(56吨),更不用说其后继型“挑战者”Ⅰ(62吨)。  相似文献   

14.
据美联社报道,美国五角大楼在当地时间5月6日发布年度报告提出,中国政府和军队对美国实施网络攻击,包括试图从联邦机构窃取信息等。近年来,美国政府官员和网络安全专家越来越频繁地指责中国政府和军方参与针对美国的网络间谍活动。今年一开年,“中国黑客威胁论”再次甚嚣尘上。美国为什么总拿中国这个发展中国家说事?一再处心积虑地炒作“中国黑客威胁”究竟意欲何为?众所周知,美国是当今世界IT、网络、软件技术最先进的国家,要说“黑客”攻击,只有美国有技术、有实力、有条件。可近年来美国却热衷炒作“中国威胁论”,在此背景丁  相似文献   

15.
日本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40多年来始终没有放弃过要把防卫厅升格到防卫省的念头,直至2007年1月9日经国会通过正式挂匾。这个过程可以看出日本政府顽固的战略意图,更显示出它海上扩张野心的升格。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省宁安市红城村位于全国旅游胜地镜泊湖畔,1995年被国家命名为“小康村”。20世纪60年代,这里的红城村十姐妹女民兵班名声远扬,曾被授予“钢铁女民兵班”称号。  相似文献   

17.
从20世纪60年代起,美国开始向伊朗出售"响尾蛇"、"陶"、"霍克"等型号的导弹,使伊朗逐步具了导弹修理能力.  相似文献   

18.
2004年8月,佩佐夫在读完罗斯巴德的《美国大萧条》(America’sGreatDepression)一书,将美国20世纪20年代与今天的中国经济进行比较后得出结论:一个崛起的经济巨人——中国,“将不可避免地陷入一次大萧条,如同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所经历的”。他预测:“将会在2008—2009年间某个时刻发生”,“基于我的奥运会时间点,我将崩溃定在2009年”,当然,“崩溃可能更早或更晚发生”。  相似文献   

19.
陈安刚  武明 《当代海军》2004,(10):58-61
2004年8月中旬,美国售台第一架E-2C“鹰眼”(Hawkeye)2000型空中预警指挥控制飞机正式移交台湾。据悉,美国1999年决定售台2架全天侯E-2C“鹰眼”2000型预警飞机,价款4亿美元。第二架尚在建造中,将于稍晚些时候交机。台湾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已从美国引进4架E-2T“鹰眼”预警机,预计到2005年台湾预警机总数将增至6架。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攻势战略调整为守势战略的同时,台湾开始加强以大陆为对象的军事防御体系建设,其中以空中防御体系为主,先后建立了“天网”和“强网”防空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