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从“冷战型”到“冷战后型”的美国海军在1994年发布了著名的“前沿存在,由海到陆”战略,这是美国海军对冷战结束后1991年提出的“由海到陆”战略的补充。1996年底,美国海军又进一步将海军战略调整为“前沿作战,由海到陆”的新战略设想。美国海军提出的这一新战略将是它跨入21世纪海军建设的总体指导思想。美国海军“前沿作战,由海到陆”这一新战略的形成是和二战后美国的全  相似文献   

2.
来自大洋的“魅影危机”在失去了苏联这样的强大对手后,美国海军对其原来的作战方针和军事战略进行了调整,提出了“由海到陆”的全球军事战略转移。在此基础之上,美国海军又逐渐将其提升到军事转型的高度,演变发展成为美军在21世纪的“全球作战概念”。“由海到陆”的内涵也“丰满”了起来,“从海上到陆地前沿”、“全面发展对陆攻击武器系统及其作战战术”、“海上基地”、“海上打击”、“濒海作战之战略与战术”、“网络中心战”等等此起彼伏,层出不穷。为了实现“全球作战概念”的军事转型,美国海军将“前沿军事存在”定位在濒海作战的决定性打击。  相似文献   

3.
冷战结束后,台湾当局为了适应世界格局的变化,将其军事战略由“攻守一体”调整为“防卫固守,有效吓阻”。这一战略与以前相比,在强调“固守”的同时,第一次明确地把“威慑”引入军事战略,更加强调军队战斗  相似文献   

4.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当局为了达到两岸长期分离和台湾独立的政治目的,一方面积极发展与美国的传统关系,谋求美国的政治、军事庇护;另一方面,主动调整其军事战略,即由“守势防卫”战略调整为“防卫固守,有效吓阻”战略。台湾军方根据这一军事战略,加速武器装备发展步伐。加强航空武器装备建设,全面提高空军以空制空、以空制地、以空制海的能力台军认为,空军是达成高技术战争目的的主导性力量,是完成多种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5.
冷战结束后,美国海军的发展战略进行了调整,作战对象从苏联转向第三世界各国,战场也从大洋推到近海沿岸和本土纵深。1992年9月,美国海军与海军陆战队首次提出“由海到陆”战略概念。1994年,又提出了“前沿—由海到陆”概念。用美国海军作战部长约  相似文献   

6.
冷战期间,威慑战略一直是美国军事战略的重点,也是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核心。冷战后,由于全球形势的变化,美国的军事战略明显地将重点放在了“预防性防务”上。但无论美国作出何种努力,总是无法制止新的“威胁”的形成。而新的“威胁”一旦出现,美国仍需采取威慑手段,扼制其发展成对美不利的武装冲突。例如1993年的“灵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以来,尽管中东地区形势和国际战略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作为以包列军事战略核心内容的威慑战略始终未变。以色列认为,在新的形势下从“和战两备、软硬兼施”的国家安全战略出发,仍需不断调整加强成慑战略,力争在各种情况下通过有效的威慑,最大限度地获取政治、安全等方面的利益。以色列的战略思想  相似文献   

8.
冷战结束后,美国海军战略进行了调整,作战对象从苏联转向第三世界各国,战场也从大洋推到各国的近海沿岸和本土纵深。1992年9月,美国海军与海军陆战队首次提出“由海到陆”战略概念。1994年,又提出了“前沿-由海到陆”概念。用美国海军作战部长约翰逊上将的话解释,就是美国海军要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由海到陆对岸上事件直接施加决定性的影响。为实现这一战略构想,美国海军在明确作战思想、调整作战部署的基础上,加速发展对地攻击武器。  相似文献   

9.
冷战的结束,标志着世界战略形势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在根据新的环境和条件来积极调整自己的政治军事战略,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更是紧锣密鼓,研究论证与实际动作齐头并进。在军事战略的调整上,美国的注意力首先放在海军。两年前,“由海向陆”的战略出笼,明确了  相似文献   

10.
冷战后印度军事战略的调整与军事力量的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南亚地区最大的国家,印度从冷战结束以后,根据世界和亚太地区的发展态势,进行了较大的战略调整,对我国西南地区的军事形势产生了重大影响。特别今年5月进行的5次核试验,以及其总理瓦杰帕伊和国防部长费尔南德斯的讲话把矛头公开指向中国之后,客观分析和正确估价冷战后印度军事战略的调整和军事力量的建设,将对我国确保周边地区安全及采取有效对应措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一印度同我国西藏地区有1700公里的接壤,长期以来,印度始终没有放松军事实力的发展和地区扩张主义政策的推行。“立足南亚、面向印度洋”,最终成为世…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在祖国和平统一问题上,台湾当局顽固坚持反共拒和立场,不断制造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事件。尤其是前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后,台当局将其“攻守一体”的军事战略调整为“积极防御,独立固守”的战略。根据这一战略,台当局加快了建设海  相似文献   

12.
1997年 9月 2 3日新的《日美防务合作指导方针》出台后 ,日本面向 2 1世纪的军事战略方针基本确立。其实质是在日美军事合作的大背景下 ,加强新时期的军备建设 ,力图以积极主动的战略原则取代以往的“专守防卫” ,实现其军事大国的战略目标。(一 )改变“防御”方向。日本调整后的军事战略 ,把防卫对象由过去的“单一化”转变为“多元化” ,即由过去对付苏联的威胁转变为对付来自周边的多元威胁。近日日本防卫厅决定 ,将改变过去为防范苏联而在北海道集中部署军事力量的做法 ,把该地区的陆上自卫队两个师缩编为旅 ;同时决定实行军事部署的转…  相似文献   

13.
2000年,美海军在“前沿存在,由海到陆”的战略指导下,参与对外军事干预行动,采取措施调整部队结构,保持现有兵力规模,旨在提高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强调科技建军.  相似文献   

14.
5月中旬,印度和美国两国军队在印度北方文化名城阿格拉开始举行为期两个星期的代号为“易洛魁平衡操练”的联合军事演习。这次演习是近40年来印军与美军举行的规模最大的联合军事演习,也是自1963年以来印美两军首次在印度本土举行的联合军事演习。这一举动引起了国际社会特别是亚洲国家的广泛关注。近年来,印军在立足南亚、称雄印度洋、争当世界军事强国思想的指导下,大力推行“地区性有限威慑”军事战略,在加快发展武器装备的同时,频繁举行各种军事演习,其演习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控制印度洋,走海上强国之路”是印度坚定不移并将继续在21世纪为之奋斗的战略目标。为此,印度在“区域性威慑”新军事战略中非常突出海洋军事威慑,以求对印度洋的霍尔木兹海峡、曼德海峡、马六甲海峡和巽他海峡实施不间断的“软控制”。印度所谓海洋军事威慑主要是针对在印度洋上保持着强大存在的美国、俄罗斯等大国海军,确保有效地遏制其他区外大国如日本、德国、法国和中国的海军进入印度洋,同时保持对印度洋沿岸30多个国家的绝对军事优势,控制邻近国家海域,慑止其对印度进行的任何军事冒险。印国防部称:“印度海军虽不能期望战胜大国海军,但可使它们在侵犯印度的海域或贸然支援本地区  相似文献   

16.
多年来,美国都是以核武器的发展为重点。最近,美国的军事战略开始发生重大转变。一年前,在白宫和参议院武装部队委员会举行了一系列关于战略的听证会。尔后,由国防部负责政策的副部长主管、老资格的战略分析家协助,成立了“一体化长期战略委员会”,对美国近期的军事战略进行审查。1988年1月12日,该委员会发表了研究报告,题为:《区别对待的威慑》,宣布了未来20年的战略。倡导将发展重点从核武器转向先进的常规武器。并预  相似文献   

17.
中央军委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提出了“遏制战争与打赢战争”相统一的思想。我们认为其实质是要求我们高度重视军事斗争形态的新变化,树立威慑重于实战的思想。威慑历来是军事斗争的重要手段千百年来人类的战争史,从总体上说是一部崇尚威慑与实战相结合的历史。本世纪爆发的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造成了深重的灾难,把实战战略推向了历史顶峰。然而物盛必衰,战争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历史现象,同其他事物一样,在它登上顶峰的同时,也便是跌落下来的开始。二战后,作为军事斗争的一种形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日本以走向军事大国为目标。加快了军事战略调整的步伐。逐步由“专守防卫”向“攻势防卫”甚至“海外扩张”转变。除了不断在制度和政策上寻求新的突破外。日本武器装备发展最能够反映出日本的真正战略企图。  相似文献   

19.
当天,在维沙哈巴南举行的印度首艘核潜艇‘歼敌者”号的下水仪式上,依据海军传统惯例,辛格的夫人卡乌尔亲手敲开了一个象征吉祥的椰子,这也标志着印度由此成为世界上少数拥有陆、海、空“三位一体”核打击力量的国家。辛格在仪式上表示,“歼敌者”号下水不具任何侵略意图,也不是在威慑任何国家,只是采取必要措施保卫自己国家的行为。  相似文献   

20.
李异建 《国防科技》2000,21(2):48-49
台湾当局为加强防务,保障其安全,推出了“积极防御,独立固守”的“守势战略”。为贯彻这一军事战略方针,台军撤消了用于“反攻大陆”的特种作战部队和轻装部队换防制度,以便熟悉防卫情况,并把“抗登陆”作为基本作战样式。台军目前提出了“战略上持久,战术上速决,以制空、制海为首要”的攻势防御作战指导思想。新的作战指导思想更加注重联合作战,突出攻势防御、先机制敌;由重视“地面决战”转向“海空决战”和“前沿防御”;由重点实施“抗登陆”作战转为“反封锁”、“抗登陆”作战并重,并优先实施制空、制海作战和反封锁作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