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一首歌,是用我的心声和激情唱出来的。那是分到连里待命后的一天,听说连部要挑兵,新兵们都兴奋起来。连长把新分来的兵一个个地叫到连部,让每人都唱一首歌,听歌的是一个黝黑的老兵。轮到我时,我整了整军装,清了清嗓子,唱起了“云雾满山飘,海水绕海礁……”我把自己极度的表现欲发挥得淋漓尽致。出门时隐约地听到老兵讲:就是他了。这时我才发现自己手心里满把都是汗。那夜,我第一次难以入眠。第二天刚起床,连长就让我打背包跟老兵走。临别时,连长指着那位老兵对我说:“今后你就是桃花岛的一员了,他就是你的班长。”班长拍着我的肩膀说:“可…  相似文献   

2.
“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我是一个兵,爱国爱人民……”这首歌被他唱得如此荡气回肠,因为他是用生命和鲜血来歌唱的。1996年8月,在巍巍太行山下一位共和国的战士,用自己年仅20岁的生命,谱写了一曲人民军队爱人民的英雄赞歌。  相似文献   

3.
台湾"二二八"事件真相(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宝岛成了人间地狱3月8日,我们又忙了一天。晚上8点多钟,我和周青走在太平町大街上,突然间从背后响起了枪声。我们立即闪入旁边的一家旅社,才幸免于难。我定睛一看,穿着西服的国民党省党部宣传部长林紫贵走在前头,在指挥士兵向路人盲目开枪。我立即意识到,本来有矛盾的陈仪、军统、中统这三股势力完全联合起来,向人民开刀了!但我还弄不清楚这些士兵究竟是台北的守军还是从基隆登陆的援军。后来证实,他们是台北兵营中的守军。陈仪和柯远芬们在镇压台湾人民上不甘落后,尚未宣布戒严就抢先动手了。到了晚上10点多钟,从圆山方向传来了密集的机枪…  相似文献   

4.
兰园园不哭     
正第一次采访兰园园,她哭了。边哭边聊了3个多钟头,那时兵丈夫叶忠宇刚"走"1个多月。3个月后,再次采访兰园园,她笑了。虽然刚到社区上班工作繁琐,但看得出,她笑得很温馨。这"哭"和"笑"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苦与乐?走进婚姻的殿堂兰园园和叶忠宇都是苦孩子。兰园园六七岁时没了父亲,念完初中,就到露天市场摆摊卖菜。叶忠宇出生在大兴安岭,自小家穷、养不起,没多大就被送了人。后来,叶忠宇当了兵,转了士官,还当了司务长。兰园园卖菜靠薄利多销,从  相似文献   

5.
当我第一次手握《西南民兵》的时候,犹如手握一束安静而不张扬的梅花,清香沁人心脾,一阵又一阵,有一份莫名的感动。相逢是首歌。与《西南民兵》相遇是5年前的事,我被任命为社区居委会的民兵连长,这是全办事处  相似文献   

6.
徐焰 《国防》2014,(7):78-79
正1960年秋至1961年初,为了保卫我国西南边境的安全,帮助友好邻邦,中国人民解放军自抗美援朝战爭后又一次出境作战。这次进入缅甸作战,是中国政府与缅甸政府在两国实行勘界时对扰边的国民党残军采取的讨伐行动,涉及我国边境的安全和西南地区的政治稳定,是一次特殊的作战行动。国民党军在大陆兵败时,云南的国民党军第八、第二十六军残部有两个团逃脱,于1950年4月越境进入缅甸。中国政府出于对邻国的尊重,在解放军到达中缅边界地区后,即下令  相似文献   

7.
杨波  邓路 《兵团建设》2013,(16):14-15
1949年9月25日,新疆警备总司令陶峙岳通电起义。王震率第一野战军第二军、第六军入疆。解放军进入新疆后,开始整编部队,国民党驻疆部队整编为解放军第二十二兵团,陶峙岳任二十二兵团司令。当时,新疆民生凋敝,有个流行的说法是,新疆的"重工业"是钉马掌,"轻工业"是弹棉花,"第三产业"是烤羊肉串。  相似文献   

8.
这是一场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嫩江泛滥。松花江泛滥。长江——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竟也变得面目狰狞,向鄂、湘、皖、赣、苏等沿江军民发起一次次进攻。 这是一场波澜壮阔的保卫战。在嫩江、松花江流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500多万民兵、预备役部队官兵同数十万解放军、武警部队将士和广大人民群众一道,众志成城,用  相似文献   

9.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共计13次国庆大阅兵中,有12次是陆军走在最前列,而唯有1949年开国大典的阅兵式是按照海、陆、空的顺序由人民海军打头阵。那么,开国大典上通过开安门广场的第一兵是谁?经过作者多方查寻,终于在新疆北部离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不远的一座偏僻的小县城里,找到了这位隐居多年的神秘人物。他就是开国大典受阅第一兵——李冠英。就在即将把他的传奇故事刊发之际,却传来一个不幸的消息:李冠英老人因病去世……悲伤之余,本刊将此文刊出,既以飨读者,亦是对老人的怀念。  相似文献   

10.
父亲是个兵     
父亲是个兵。准确地说,曾经是个兵。更准确的说法:先是国民党的兵,后当共产党的兵。但胜利解放海南岛后,他却放弃了荣升的机会,当了“逃兵”——其时,母亲已有了大姐,家里的日子紧得很,他心里放不下她们母女俩啊! 母亲去世早。我以前没有认  相似文献   

11.
练笔文艺     
离车门最近的那一排,靠窗,坐着一个瘦瘦的,眼圈异常红肿的兵,兵的肩章上只有一杠,这和他稚嫩的面庞倒是很相称。兵的左边坐着一个少妇,少妇的身上是个四岁左右的女童。女童对绿色的兵士十分感兴趣,自上车起便不时打量兵,后来就忍不住问道:“解放军叔叔,你的眼睛怎么肿得那样大呀?”兵酸涩一笑:“叔叔的妈妈去逝了,叔叔哭成这样的。”女童有些吃惊,两只小跟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兵,忽然从包里掏出两个“大白兔”奶糖递给兵:“解放军叔叔,别  相似文献   

12.
最难忘的事     
正今年42岁的刘冉召,是五师八十一团十连职工。他中等身材,说话干脆,办事干练。一身迷彩服给他增添了更多的"兵"味。1995年,刘冉召从山东来到八十一团十连,并成了团场的职工。十多年来,每年的职工冬季军训活动,他都没有落下。"这一辈子,没有当过一天真正的兵,小时候,梦想着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刘冉召说,"无奈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能实现夙愿,没想到来兵团后,圆了我儿时的当‘兵’梦。"每年的冬季职工军训,刘冉召都积极报名参加,在队列训练  相似文献   

13.
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的人民武装是在没有解放区依托,没有解放军主力为支柱的艰难情况下,从无到有,由小到大,逐步发展壮大的。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的人民武装斗争与土地革命、抗战时期相比有两点不同:一是北方大部分地区已解放,国民党只统治着南方十多个省份。但是,这些地区物产丰富,历来是国民党的战略要地。国民党在这里的统治比起其它地区的农村控制得更严些。二是南方农村远离广大解放区和解放军主力,是依靠各地中共地下党组织发动群众,开展农民运动,积聚力量,才建立起人民武装和游击根据地的。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的人民武装迅猛发展,其重要原因之一是有解放战争的胜利形势,和前两个时期相比,大气候不同了。  相似文献   

14.
"是解放军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是国防绿带给我重生的希望。从那一刻起,军人成了我最崇敬的人,国防成了我最钟情的事。"这是河北省卢龙县县委书记冯志永上任后在人武部现场办公会上讲的第一句话。这句话,也成了他上任几年来关心支持武装工作的真实写照。2008年,他被河北省委、省政府、省军区联合表彰为"党管武装工作先进个人"。  相似文献   

15.
他把民族唱法融入军旅歌曲,给军旅歌曲注入新元素的同时也将民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他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民歌形式装军营文化的魂,不遗余力向外输出兵文化;他的成名曲《小白杨》不但是他的符号,而且延伸到解放军群体;他在三十多个国家纵情歌唱时,也把人民解放军的形象和中国民歌的美传播到那里。  相似文献   

16.
最可爱的人/兵哥哥/解放军叔叔/白求恩/向雷锋同志学习/南京路上好八连/抗洪精神/人民子弟兵/军嫂/小鬼/支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人民英雄纪念碑/红嫂/徐洪刚/张华1951年4月11日,署名为魏巍的一篇叫《谁是最可爱的人》的通讯让解放军有了第二种身份,"最可爱的人"这一称呼从志愿军群体扩大到全军,每一位军人与有荣焉。这是来自民间对解放军的最大褒奖。那个虽然亲切但不乏严厉的叔叔,那个由邻居大妈家的儿子组成的"人民子弟兵",因为一场在异国他乡的战争而成了我们社会"最可爱的人"。解放军也是这个社会中的一员,他的特殊性仅在于,他是一名军人。从叔叔到最可爱的人,军人和人民的心理距离拉近了。  相似文献   

17.
走“军民结合、平战结合”道路再铸兵器工业二次创业辉煌兵总发展计划局军民结合、平战结合,提高军民兼容程度和增强平战转换能力是国防工业区别于民用工业的主要特征。人民兵工在65年的发展过程中曾有4次实行民结合,进行保军转民结构调整的经历。第一次1946年1...  相似文献   

18.
"大校的军衔不是摆设,第一政委的头衔不是虚设。为官一任,就要兴武强兵,第一政委,就要尽责尽职。"这是山西省晋中市常务副市长兼某预备役高炮团第一政委杨随亭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几年来,他为这个团队的建设倾注了大量的心  相似文献   

19.
读者荐歌     
荐歌者的话: △我向《中国民兵》推荐这首歌,原因有二:一是它内容健康,词、曲易懂易唱;二是这首歌表达了预备役军人的心声,唱着它即有一种自豪感,也增强预备役干部,战士身肩重担的使命感。在全师推广后,仅仅几个月的时间,有70%的干部、战士学会了这首歌。  相似文献   

20.
刘向上 《环球军事》2009,(23):20-22
发生在1948年的“长春起义”是解放战争中我军第一次争取国民党整军起义的光辉战例,对瓦解国民党军、夺取辽沈战役的全面胜利具有重大意义(肖华将军语)。虽然据此编写的两部影视片《兵临城下》、《长夜春晓》已红遍全国,但起义的联络过程却—直鲜为人知。笔者有幸采访了‘长春起义”的“信使”李峥先先生,他在解放后长期工作生活在山东菏泽,向记者详细披露了“长春起义”的内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