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强化基础与自主创新——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防科技工业是事关国家安全的战略性产业,肩负着保障军事装备生产供应、满足国防需要的重要使命。在世界局势不稳定因素增长、新军事变革方兴未艾的今天,各国都将军事工业的实力作为自身的战略支撑。由于各国在国际上的战略利益存在着彼此竞争、相互制衡的一面,军事工业发展的主导思想最终要本着自力更生的原则。就连军工发展受到国际约束的日本在2004年新出台的《防卫计划大纲》中也表示:“日本将努力建立自己真正需要的防务生产和技术基础,特别是在国家安全不可缺少的核心技术领域里,尤其如此。”自力更生地发展军事工业特别需要强调两个…  相似文献   

2.
2004年,日本暗流涌动:通过"有事法制"7法案,抛出2004年《防卫白皮书》,修改和平宪法,修订新《防卫计划大纲》。日本这些重大举措的核心是:抛弃和平宪法,扩大自卫队的职权,设置"自卫军",恢复天皇制度,放宽"武器出口三原则",使日本的防务政策从"专守防卫"向"先发制人"的"攻击型防卫"发展,使日本成为政治、军事大国。国际社会认为,日本走军国主义老路,将会危害亚太安全。  相似文献   

3.
孙成岗  费建华 《国防》2012,(7):25-27
一、报告发表的背景 防卫研究所是日本防卫省最重要的智囊机构,负责对日本面临的国际战略形势和地区安全问题进行研究,并参与制定日本的防务政策、国防与军队发展规划等.它发布的《中国安全战略报告》是从中长期的角度来分析中国安全战略和军事发展趋势的年度报告,也是目前防卫研究所唯一一份针对特定国家的安全报告.据防卫研究所专家称,发布该报告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向国内外发布防卫研究所对中国军事实力和安全政策的看法;二是让中国了解日本对中国军事动向的关注点,促进两国加强军事对话与交流.  相似文献   

4.
文章分析了作为指导日本国家安全政策和自卫队建设的纲领性文件--2010年<防卫计划大纲>,这是日本第四次修订其防卫计划大纲,与前三次修订版本相比,新大纲中关于防卫对象、兵力布防重点、防卫力量建设构想等均发生重大变化,日本未来防务政策的新走向必将对周边国家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去年,日本推出了《2001-2005年度中期防卫力量发展计划》,不久,日本防卫厅又决定组建“防卫力量存在方法研讨会”,为大幅修改防卫计划大纲预做准备。至于未来出台的日本新防卫大纲最终将列出什么条款,我们不得而知。然而,综合近年来日本军事力量的发展及其军事政策,已不难看出.新一期防卫大纲修改的用意及目的。  相似文献   

6.
2011年是日本全面贯彻新《防卫计划大纲》的第一年。一年来,日本虽然经历了"3.11大地震"和政府更迭,但在防卫政策和军事建设方面延续了新大纲确定的方针,更加突出以中国为假想敌,加强西南岛屿防御,打造机动防卫力量等。同时日本一些军事新动向值得国际社会警惕,如借反恐之机在吉布提建设军事基地,修改"武器出口三原则"等,不断架空"专守防卫"战略,逐步突破"和平宪法"。  相似文献   

7.
2004年12月10日,日本政府相继通过了指导未来10年日本防卫 战略走向的《新防卫计划大纲》(以下简称:新大纲)和作为未来5年 军事力量发展蓝图的《中期防卫量整备计划(2005~2009年度)》(以 下简称:新中期防)。今年成为未来日本防卫力量发展承前启后的关键 一年。而2005年度日本防卫预算在裁减的大旗掩护下,轻松突破6万 亿日元大关,绝对数字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详情参见本刊今年 2月下半月刊相关文章)。那么日本今年的防务预算军费会怎样花呢?  相似文献   

8.
日本新版防卫白皮书凸显日本防卫政策的根本性变化,充斥着"强军、备战"气息,为安倍内阁推动"修宪、建军"和防卫政策由"守"转"攻"大造舆论,其谋求"军事大国"的野心暴露无遗7月9日,日本出台2013年度《防卫白皮书》;26日,防卫省推出新《防卫计划大纲》。白皮书首次提出"强化日本独自防卫力量",重点强化"对敌基地攻击能力"、"先发制人打击能力"和"海军陆战队功能";首次将"国防产业"作为单独一章列出,考虑"彻底修改"武器出口政策,"废除"出口三原则,全面  相似文献   

9.
2004年12月10日,日本政府通过了今后十年的《防卫计划大纲》和下一个五年的《中期防卫力量发展计划》,自 2005年开始执行。闹得沸沸扬扬的日本新《防卫计划大纲》(下称“新大纲”)终于尘埃落定。“新大纲”一出台就引起各国媒体的强烈反响。美国《纽约时报》评论称,日本把中国和朝鲜作为新的军事  相似文献   

10.
任玮  鲁潇 《国防》2014,(4):73-75
2013年12月17日,日本内阁会议通过首个《国家安全保障战略》(简称"安保战略")、《2014年度以后的防卫计划大纲》(简称"新大纲")和《2014~2018年度中期防卫力量整备计划》(简称"整备计划")。这3份文件层层递进,首次以政策文件形式明确了日本的国家安全战略目标,规划了防卫力量未来10年的发展方向和5年的装备建设重点。  相似文献   

11.
日本.地理上的弹丸小国,经济上的庞然大物。然而.日本的军工实力究竟如何7外界知之甚少。2010年12.,E1.日本通过了新《防卫计划大纲》与《中期防卫力整备计划》(2011至2015年度),首次提出将拥有”具备适应性、机动性、灵活性、持续性以及多目的性,依据军事技术水平的动向,以高度技术能力和情报能力为支撑的动态防卫力”,  相似文献   

12.
在全球新军事变革的浪潮中,军事工业体制改革是其中的重要一环。战后,日本军工产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收到了良好的成效。日本军事工业的发展模式及其特点,对我国军工产业发展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3.
日前,日本执政的自民党公布了《宇宙基本法》案要点,其主要内容是修改日本国会1969年确定的宇宙开发限于和平目的的"非军事和平利用原则",允许以防卫为目的的宇宙开发活动.根据这部法案,发射军事侦察卫星以及将最尖端技术用于军事侦察卫星将成为可能.值得关注的是,新法案实质上突破了"和平利用宇宙"的原则,加速了日本在军事领域"紧随美国,全面松绑"战略的形成.本文分析了日本《宇宙基本法》的军事应用.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世界安全形势发生深刻变化,日本的防卫战略也进行了较大的调整,特别是民主党新政府上台以来,在军事战略方面作了进一步调整,并呈现出军事向外拓展的趋势。年底,日本还将重新颁布修改的《防卫计划大纲》。这些都表明,日本的军事战略和防卫政策都发生了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15.
多角度透视日本防卫战略的未来走向 2004年12月10日,小泉政权在安全保障会议和内阁会议上相继通过了指导未来10年日本防卫战略走向的新版《防卫计划大纲》(以下简称新《大纲》)和作为未来5年军事力量发展蓝图的《中期防卫力量整备计划》(以下简称《计划》)(2005~2009年度),紧  相似文献   

16.
2013年12月17日,日本内阁通过了新《防:怛计划大纲》、新“中期防卫力量整备计划》和首份国家安全保障战略。3份文件的同日出台,预示着日本安全政策、防卫战略和防卫力量建设目标将出现重大转变。值得关注的是,这3份安防文件“剑指”中国的意味明显,加强“离岛”防卫,增设“夺岛”部队,  相似文献   

17.
法国是欧洲最大的军事工业大国,也是世界军事工业大国之一,国防科技工业实力与英国不差上下,但近年来由于国有军工企业过多而又效率较低,因而对法国国防科技工业竞争力的提高产生了影响。法国多年来一直强调政治和防务上的独立自主,非常重视自行研制武器装备,建立了独立完整和门类齐全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具有独直研制反导武器外各种核武器和常规武器的能力,并已装备部队。就国防科研和军工生产总的规模、能力和水平而  相似文献   

18.
日本内阁于2004年12月通过新的《防卫计划大纲》(以下称《大纲》).2005 年4月开始实施。与此同时。2005年~2009年度的《中期防卫力量发展计划》 (以下称《中期计划》)也正式启动。《防卫计划大纲》是未来一段时间日本国防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内容涵盖防务政策、军事战略、编制及装备建设等多个方面。《中期计划》是在《大纲》指导下制定的5年发展计划,侧重编制、装备、科研等细节问题.目的是确保《大纲》提出的建设目标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9.
一、新军事变革的内涵与特点新军事变革正式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在人类社会由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迈进、国际战略格局由两级向多级过渡的大背景下发生和发展的。它的实质是信息化革命在军工领域的反映,目标就是要把工业时代的机械化军队改造成信息化时代的信息化军队。从装备技术发展的角度切入,新军事变革可以归纳为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军事技术的发展与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军事技术的变革。世界军事变革史表明,每次根本性变革无不源于人类社会技术形态及战争形态出现时代转型的历史时期。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的新…  相似文献   

20.
日本于2004年12月10日通过了今后十年的《防卫计划大纲》和下一个五年的《中期防卫力量发展计划》。2005年是执行《大纲》和《计划》的第一年,日本增加了在军事技术开发与研究方面的预算,一些项目进入关键阶段、一些项目开始立项。分析日本防卫厅技术研究本部公布的2005年军事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日本今后一段时间军事技术发展的走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