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两栖登陆作战的三大难题众所周知,两栖登陆作战存在三大难题:人员输送、扫雷破障和对岸火力支援。为破解这三大难题,涌现出了一批新的装备和技术。例如,以船坞登陆舰 大型气垫船 舰载直升机(或倾转旋翼直升机)为体系的超视距登陆装备已使人员输送的难题得到基本缓解;“机载快速灭雷系统”(RAMICS)等一批机载反水雷装备的出现  相似文献   

2.
两栖登陆作战在战术上是最复杂、最危险的作战行动,登陆部队需要面对抗登陆方坚固的海岸防御背水抢滩作战,其危险性和困难可想而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兵器上的优势成为克服不利地理条件,形成火力优势的关键。类"标枪"反装甲导弹装备是两栖登陆作战中单兵反装甲作战的主要武器,仿真技术是类"标枪"反装甲导弹武器系统优化设计和性能研究的必要手段。介绍了单项仿真与综合仿真相结合的仿真方法,给出了类"标枪"反装甲导弹的弹道模型,利用Matlab编程语言进行了仿真验证,对改善导弹的弹道性能具有明显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陆军航空兵是陆军中装备直升机和固定翼飞机、直接支援地面作战的兵种。直升机是现代陆军航空兵的主要作战装备,包括攻击直升机、运输直升机、侦察直升机、电子干扰直升机、通信直升机等;固定翼飞机一般只承担运输、侦察等辅助性任务,装备数量很少,通常不到直升机数量的1/10。由于直升机独特的飞行性能,陆军航空兵拥有传统陆军无法比拟的战术特点。如:行动灵活,以直升机为主要装备的陆军航空兵行动时很少受到对方地面部署的制约,直升机独特的飞行性能使其既可以不受地形条件的限制,又可以利用地形条件避开敌方的探测,容易达成战术的突然性;反应敏捷,可以伺机展开行动并在敌人做出反应前完成任务,或立即对敌方的突袭行动作出反应,创造有利己方的态势;机动速度快,陆军航空兵进行战术  相似文献   

4.
最早的专用攻击直升机AH-1G“休伊眼镜蛇”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由执行近距离空中支援任务的武装型通用直升机——UN-1“休伊”系列发展而来。此后,装备反坦克导弹的攻击直升机便被西方认为是抵挡前苏联大规模装甲部队入侵的重要装备。在冷战结束后,攻击直升机的作战使用范围得到了大幅度的扩展,而其最主要的作战任务又从反坦克作战变成了对地支援。就主要作战任务而言,似乎攻击直升机的发展已经完成了一个轮回,但在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直升机平台技术的推动下,在战场数字化、网络化发展以及联合作战需求的引导下,今天的攻击直升机无论在飞行性能、作战效能还是信息能力方面都比往日的攻击直升机有了实质性的飞跃。  相似文献   

5.
直升机勤务支援也称直升机空中勤务支援与保障,是以直升机为空中平台,高效、快速地实施作战、后勤与装备保障的行动。从近年来发生的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的情况看,以直升机遂行作战和勤务保障,已越来越成为一种无法替代的保障方式,成为直升机作战应用的重要任务和样式之一。具体地,直升机空中勤务支援通常可分为侦察与预警、警戒与巡逻、校射与引导、电子对抗、指挥与通信、中继制导与转讯、布雷与排障、运输与救护等。  相似文献   

6.
直升机是低空/超低空的优势作战力量,伴随战场环境的日益复杂和战场威胁的不断升级,对直升机的作战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简要描述了俄乌军事冲突中俄空天军直升机建设运用情况,概括了直升机战损情况,分析了直升机战损原因,在探究直升机能力缺陷的基础上,提出推动直升机装备建设发展的措施建议,对直升机适应未来战场环境和战斗力提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军用直升机的主动防御技术是未来提高军用直升机战场生存力的创新性前沿技术。针对军用直升机特别是运输类、战勤保障类直升机在现代作战环境中缺乏主动防御手段,易受攻击且毁伤代价大的弱点,首先提出军用直升机加装主动防御系统的原理和应用需求,然后分析国内外现有军用直升机主动防御技术和装备,最后根据作战应用原理详细分析了主动防御系统应该解决的主要关键技术。可为未来军用直升机的主动防御技术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两栖攻击舰是一种用于搭载直升机、输送登陆兵及其武器装备实施垂直登陆的两栖战舰艇,亦称直升机登陆运输舰或直升机母舰,是美国独有的一类作战舰艇。两栖攻击舰是20世纪50年代根据“垂直登陆”作战理论发展起来的一种新舰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登陆作战中一般是由大量两栖舰船集结于登陆区。用登陆舰艇进行由舰到岸的换乘登陆或抢滩登陆。随着直升机的性能不断提高,用直升机输送登陆兵实施垂直登陆,既可越过敌方抗登陆障碍、自  相似文献   

9.
集信息化作战和精确火力打击能力于一体,综合采用了“眼睛蛇”直升机,F-15E、F-117A和FL16等战斗机先进的信息化装备和系统技术的RAH-66“科曼奇”侦察攻击直升机,是美国目前最先进的直升机,从试飞样机来看,其信息化作战能力主要体现在:  相似文献   

10.
由于国防预算不断紧缩与新武器系统单价不断提高之间的矛盾突出,美国海军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保持其装备的现代化与效能、其跨世纪直升机更新计划有两个主要目标:一是将海军一线作战直升机由7种类型降为2种,到2020年时在人员训练、维修及后勤补给方面节约200亿美元;二是用新型直升机SH-60R和CH-60S替换海军所有现役直升机,以最新科技对付最新威胁。  相似文献   

11.
杨斌  欧英立 《国防科技》2003,(12):62-63
随着直升机的迅速发展和大量装备,陆航兵作为—个新型兵种越来越受到各国军队的重视,它将在未来作战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一、随着直升机性能的改进和广泛运用,使陆航兵能够遂行多种作战任务,陆军力量向着高度“飞行化”方向发展,必须确立陆航兵为主角兵种的观念  相似文献   

12.
电子战直升机在现代战争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被各国军队所重视并逐步地装备部队.本文主要阐述了电子战直升机的发展动因、现状以及趋势,并结合它的作战能力叙述了在军事中的作战运用.  相似文献   

13.
空中骑兵旅(简称空骑旅)号称是台军新组建的联兵旅中的精锐部队,是台遂行各种应急作战任务的战略预备队。它主要由直升机部队和特种战步兵营编成,全旅装备各型直升机80余架,其中运输直分机40余架。利用直升机装载特种战步兵营实施空中机动作战是空骑旅的主要作战样式。由于空中机动作战是一种立体性的战斗行动,其组织指挥也较其它样式更为复杂。  相似文献   

14.
军事装备的智能化升级改造将推动智能装备作为独立的功能平台或作战单元参与到未来的战争中,与作战人员共同完成作战任务,在联合作战的背景下,作战人员与智能装备在战场上的共生与协同将成为最主要的作战样式。本文以装备逐步实现智能化为考虑基础,分析了未来参与作战的人和智能装备实现技战术协同的方式及场景,以及装备实现智能化协同所需要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5.
2006年3月,首批2架AH-64D直升机在日本富士重工公司位于宇都宫的工厂组装、试飞后交付日本防卫厅,日本陆上自卫队装备AH-64D“长弓阿帕奇”武装直升机的序幕由此拉开。一般认为,作为经过实战检验的攻击直升机,AH-64D的技术性能毋庸置疑,装备这种直升机将大大提高作战能力。  相似文献   

16.
两栖作战本是世界各国海军陆战队最主要的作战方式,但美国海军陆战队自海湾战争以来就一直在远离海滩的中东地区遂行地面反恐。种种迹象显示,美国海军陆战队对于两栖登陆作战已经显得异常的陌生甚至荒废,这引起了美军高层乃至美国民众的种种担忧和思考。人们纷纷认为,海军陆战队应该摒弃“第二陆军”的错误角色,重返两栖登陆作战重心。  相似文献   

17.
陆军航空兵是一支以直升机为主要装备的新型兵种,其集火力、速度、高度于一体,融攻击、运输、勤务功能于一身,是未来陆军战役作战的重要突击力量。文章提出在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陆军航空兵可发挥自身优势,灵活进行多种样式的作战,担负多种作战任务,这必将对直升机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广受关注的“和平使命-2005”中俄联合军事演习已经落下帷幕。演习中,海上封锁作战、两栖登陆作战、强制隔离作战、实兵整体演练环环相扣,特别是参演的俄罗斯装备,A-50空中预警机、伊尔-78空中加油机、伊尔-76运输机、图-95MS战略轰炸机、图-22M3战略轰炸机、苏-27SM歼击机、苏-24M2前线轰炸机、“沙波什尼科夫海军元帅”号大型反潜舰、“激烈”号驱逐舰以及大型登陆舰、救生拖船、后勤支援舰艇和伞兵战车等装备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作战能力生成的"作战设计"、"概念驱动"模式,提出通过新型装备作战概念设计实现军事需求牵引装备发展的思路。明确了新型装备作战概念的地位作用和重要意义,界定了新型装备作战概念的内涵和基本要素,采用系统工程的体系结构思想,构建了新型装备作战概念的生成途径和描述方法,为论证人员研究新型装备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框架和描述工具。  相似文献   

20.
军用直升机作为现代军队重要的通用装备,在高技术条件下作战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作为陆军的主要空中突击力量,在陆军部队信息获取、立体机动、夺取近地制空权、实施综合火力打击和精确打击等方面,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高新技术的综合运用,直升机武器装备技术水平将不断得到提高,作为一种主战装备,直升机将以其更好的机动性能、更强的火力突击能力、更高的战场生存能力,成为高技术条件下作战的重要力量。从技术角度概括起来讲,未来军用直升机将具有以下发展趋势:一、大量采用复合材料直升机结构复杂,机动部件较多,机件疲劳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