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战区导弹防御(TMD)和国家导弹防御(NMD)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概述了弹道导弹防御的发展,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分类.对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和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及其所用拦截武器进行了综合介绍.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国外海基弹道导弹防御系统架构。以美国为主,俄罗斯等其他国家为辅,依次介绍了国外海基弹道导弹防御的技术发展现状,结合舰船研究设计规律,探讨了国外海基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优劣势。通过分解防御系统的具体构成,分析海基弹道导弹防御的作战运用,提炼出其架构特点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2001年12月13日,美国总统布什不顾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宣布退出美苏1972年签署的《反弹道导弹条约》,这是美国继12月4日成功地进行第五次国家导弹防御系统拦截试验之后,朝着实际部署国家导弹防御系统迈出的又一重要步骤。深刻剖析美苏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发展演变过程、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结构以及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作用及影响,对于我们全面了解美国国家导弹防御系统(NMD)和战区导弹防御系统(TMD)是十分有益  相似文献   

4.
美国的弹道导弹防御新策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由美国国会1999 年3 月决定加速发展“最具前途”的高层战区 导弹防御系统, 所以有关美国弹道导弹防御的新策略近期成了全球讨论的热点。文章从描述 美国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和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的基本配置和拦截试验出发, 简要介绍了美国的 弹道导弹防御计划。最后指出, 弹道导弹防御的核心思想是以数量庞大的精确制导武器摧毁来袭弹道导弹, 在战略导弹防御的三个阶段实施反导作战。  相似文献   

5.
战区导弹防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区导弹防御”(TMD)计划是相对于“国家导弹防御”(NMD)计划而言的,它和“国家导弹防御”(NMD)计划共同构成美国的“弹道导弹防御”(BMD)计划。“国家导弹防御”(NMD)计划的主要任务是发展能够保护美国本土免遭远程战略弹道导弹攻击的弹道导弹防御系统。而“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则用于保卫美国本土之外的一个地区免遭射程在3500千米以下的近程、中程、远程弹道导弹袭击,如美国部署在海外的部队、设施以及美国的盟  相似文献   

6.
针对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突防措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为了追求绝对的安全,不顾国际社会的反对,贸然发展其国家弹道导弹防御系统。为了追求世界的制衡,必须研究如何突破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简述了NMD的发展演变,在分析了美国的国家导弹防御系统构成的基础上,针对其使用的拦截手段,重点分析了弹道导弹突破NMD的7种可能措施。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美国建立弹道导弹防御计划的有关情况,其目的是为了对基本土及其前沿部署部队,盟军和全球范围内的伙伴国目前和今后将要面临的弹道导弹威胁作出反应。该防御计划发展的重点包括;战区导弹防御计划、国家导弹防御计划和提高未来的弹道导弹防御能力的先进高技术。此外,对这3个方面涉及的具体内容也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8.
主要利用离散马尔可夫链(DTMC)对多层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反导作战射击策略问题进行了研究.定义了多层弹道导弹防御体系防御层识别矩阵、拦截矩阵、综合防御能力矩阵等描述多层弹道导弹防御体系防御层作战能力的相关概念,建立了多层弹道导弹防御体系的DTMC模型.在此基础上,应用多层弹道导弹防御体系的DTMC模型对多层弹道导弹防御体系射击策略对作战效能的影响进行了预测分析,最后应用实例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及实用性.研究结果可为制定多层弹道导弹防御体系射击策略问题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9.
曹泰岳  任兵 《国防科技》1998,19(4):53-77
本文将美、苏弹道导弹防御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综述了弹道防御政策的演变过程。通过对弹道导弹威胁和扩散的分析,阐述了弹道导弹防御与反弹道导弹条约二才之间冲突而又相容的复杂关系,研究了弹道导弹攻防对抗的机制。在弹道导弹攻防体系的三大支柱三拦截模式的利弊分析基础上着重介绍了美、俄两国弹道导弹防御的发展计划和态势。为了对战区导弹的多国共同防可能的国际合作动机、方式和计划有深入理解,本文对战区防御的武器系统技  相似文献   

10.
对多层弹道导弹防御体系火力分配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对多层弹道导弹防御体系火力分配问题进行了描述,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最大化资源剩余价值目标函数的多层弹道导弹防御体系火力分配模型,分析了求解该模型的难点,提出了基于文化基因的多层弹道导弹防御体系火力分配问题文化基因求解算法,最后应用实例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并对算法进行了对比分析。试验结果证明,合理制定多层弹道导弹防御体系火力分配方案,对于提升防御效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当前美国国家弹道导弹防御网络建设中,美国海军“宙斯盾”舰队肩负着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美国海军学院学报》2007年1月号刊登了一篇由海军少将阿伦·B·希克斯撰写的文章,对目前和未来美国海基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组成和作用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2.
美军认为,目前已有不少国家具有了使用战术弹道导弹对美军战区兵力和资源进行攻击的能力,为保证战区部队及各类资源的安全,使之免受战术弹道导弹的攻击,必须发展先进的战区弹道导弹防御(TBMD)系统。为此,1993年5月,美国宣布将其“战略防御倡议”计划(即“星球大战”计划)更名为“弹道导弹防御”计划,同时确立了以反战术弹道导弹为重点的战略,把主要工作转向了研制先进的 TBMD 系统。在此指导思想下,美海军正在积极进行海军区域防御(NAD)系统和海军全战区防御(NTWD)系统的研制,并正在寻求与盟国海军一道进行研制和采购。  相似文献   

13.
美俄弹道导弹防御系统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对于国家的战略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全面系统地了解美俄两国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在回顾美俄两国导弹防御系统产生与发展历程的基础上,通过介绍两国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防御系统,总结了两国导弹防御系统技术发展的框架与特点,并进行了系统技术上的对比分析。最后分析了未来导弹防御系统发展的趋势和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4.
美国为何青睐动能拦截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弹道导弹防御武器的发展已经从核时代步入非核时代。除了俄罗斯还保留着原有的核防御武器之外,所有致力于发展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国家,都在谋求获得非核防御武器。依据杀伤机理的不同,当今世界上已经部署、正在研制或正在研究的非核弹道导弹防御武器主要有3大类: 第一类是破片杀伤拦截弹,即采用常规爆炸弹头的拦截弹。这类防御武器借助高能炸药弹头爆炸产生破片,通过破片的直接碰撞摧毁目标。第二类是动能武器,即依靠高速飞行  相似文献   

15.
美国成功进行第五次洲际弹道导弹拦截试验美国国防部12月3日报道,美国弹道导弹防御局(BMDO)宣布,当日美国成功进行洲际弹道导弹拦截试验。这次试验实际上是美国“国家导弹防御”(现称地基中段防御)系统的第5次拦截试验,也是第3次取得成功。与第4次试验相比,这次试验的过程和系统组成完全相同,唯一区别是靶弹使用的助  相似文献   

16.
新的反弹道导弹末段防御系统将于明年初在夸贾林岛跟踪洲际弹道导弹目标。华盛顿通讯——美国计划试验一种新的与光学探测装置连用的弹道导弹防御雷达系统,用以保护洲际弹道导弹发射场。预计这种反弹道导弹系统,将是80年代用于保护MX高级洲际弹道导弹的一种机动防御  相似文献   

17.
弹道导弹防御是苏联长期坚持优先进行国土防御的必然结果。在四十年代后期和五十年代初期,当苏联尚缺乏有力的打击军事力量,哪怕是打击美国前沿基地系统的能力也没有时,苏联采用防御和制止进攻相结合的战略来寻求国土安全,即利用常规力量对西欧的威胁和建立能阻止美国和欧洲中程轰炸机突防的大规模防空网来制止进攻。看来,苏联重视弹道导弹防御能力是和它的弹道导弹早期的发展工作相适应的。而且,可以把弹道导弹防御看作是苏联防空工作和对美国弹道导弹可能造成威胁而采取对策的必然结果。苏联开始从事弹道导弹防御研究特别是反弹道导弹的研究,是在五十年代的初期。  相似文献   

18.
在一九七九年九、十月份一期的《国防》杂志上发表的“八十年代弹道导弹防御”一文中,作者声称弹道导弹防御(BMD)将能作战使用,并阐述了若干弹道导弹防御(BMD)系统,及其能有效完成的一些作战任务。本文再次回到弹道导弹防御(BMD)将能否作战使用这样一个基本问题上来,并提出某些越来越明显说明弹道导弹防御(BMD)将能作战使用的迹象。  相似文献   

19.
海军战区弹道导弹防御系统根据美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构思和草拟的计划,为了在假想战区使美军具备弹道导弹防御(BMD——Bal- listic Missile Defense)的能力,除了大力研制陆基“爱国者”弹道导弹防御系统以外,美国海军先后实施了两项准备在全球部署的海基战区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研制计划。一项是“海军区域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简称NAD(Navy  相似文献   

20.
根据美国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发展情况及杀伤链、杀伤网作战概念,结合美国陆基中段防御朝鲜来袭洲际弹道导弹典型用例,对美国弹道导弹防御杀伤链中信息链、时间链、能量链、识别链、精度链5条子链的内涵与闭合性进行了解析,并结合典型用例剖析了美国本土与海外战区弹道导弹防御杀伤网,分析了其综合防御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