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第二次世界大战成就了蒙哥马利和巴顿的一世英名,同时,急躁、傲慢、自负、容不下反对意见的共同性格,又不可避免地让这两位盟军将领走向了“争风吃醋”的对立面。学习周上的“小个子”与“老头子”1942年8月12日,接掌了第8集团军帅印的“英国小个子”蒙哥马利成了盟军的救星。他先是挡住了“沙漠之狐”隆美尔所率领的非洲军团的进攻,接着又在阿拉曼将其  相似文献   

2.
虽然阿拉曼战役以英军的胜利告终,扭转了北非战争的格局,成为德意法西斯军队在北非覆灭的开端,但在大战之前,这场战役的三个重要人物--"非洲军团"司令隆美尔、英国首相丘吉尔以及英军第8集团军司令蒙哥马利,却有着各自不同寻常的命运.  相似文献   

3.
在美国陆军中,活跃着一支头戴黑色贝雷帽的特种部队,它就是第75别动团(亦称“黑色贝雷帽部队”)。第75别动团是美国陆军特种作战部队中的精锐之师,其前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陆军中的突击部队。战后。这支部队几乎参与了美国所有的对外重大军事行动,例如,1983年美军入侵巴拿马时,该团就采取伞降突袭,一举夺取了这个国家的两个机场。  相似文献   

4.
一场没有胜利希望的战役--隆美尔10月23日的夜晚,宁静而清晰。21点40分,蒙哥马利的炮兵在明亮的月光下开火了,把1千发重炮弹倾泻在我们的炮兵阵地上。后果是毁灭性的。阿拉曼阵地变成了火光冲天、硝烟弥漫的地狱。22点,炮火目标移向前沿步兵阵地和隆美尔的"魔鬼的花园"。英国第13  相似文献   

5.
马庆恒  崔忠旺 《国防》2006,(2):78-78
蒙哥马利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英军的一位传奇人物,1944年1月,他担任第21集团军群司令,与艾森豪威尔合作,受命审定以“霸王行动”为代号的英、美联军诺曼底登陆计划,并负责地面实施的工作。在诺曼底登陆之前,他视察了英国的各个部队,几乎让所有参加诺曼底作战的官兵都见到了他,人数超过100万。他每天到两三个地方,每次会见万把人或更多的官兵。受阅部队排列成阵,蒙哥马利还允许队列中的士兵伸头探脑地看他。即使没有时间去检阅部队,只要他到营地转一转,士兵们远远看到那顶别有两个帽徽的贝雷帽,就知道总司令“蒙蒂”来了。蒙哥马利对受阅的…  相似文献   

6.
阿拉曼战役(’Alamein,Battle of EI)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军于1942年10月-11月在埃及阿拉曼地区对德、意军发动的进攻战役。1942年6月.隆美尔率德国非洲军团击败英军.迫使其退守亚历山大港以西100余公里的阿拉曼地区。8月底.德意军对英军阿拉曼防线南段进攻失利.转入防御。中旬, B.L.蒙哥马利接任英国第8集团军司令后. 力主以进攻将德意军队赶出北非.并着手补充兵员和装备.进攻发起前.英第8集团军(辖第30、第10、第13军.共7个步兵师. 4个装甲师、5个旅.坦克1029辆、火炮2311 门、飞机750架.总兵力19.5万人)在阿拉曼地区由北向南展开.企图以主力在战线北段实施主要突击.首先由第30军突破对方防线.随后由第10军实施纵深突击,歼德意军主力于滨海地区;由第13军在战线南段实施辅助突击。德意军(8个步兵师、4个装甲师,1个高地师、1个伞兵旅.坦克489 辆.火炮1219门、飞机675架.总兵力10. 4万人)采取纵深梯次配置.企图依托支撑点式环形防御与大面枳布雷相结合的坚固防线,阻滞和粉碎英军进攻。  相似文献   

7.
一冰 《国防科技》2002,(2):77-78
“黑猫”是印度国家安全卫队(NSG)的绰号,因队员着黑色战斗服,戴黑色贝雷帽、黑色头盔而得名。该队与印度伞兵突击队、印度海军突击队一起并称印度特种部队三大主力,是南亚地区最出色的反恐怖作战部队。由印度内阁秘书处根据印度1985年国家安全法组建,司令部设在新德里中央政府办  相似文献   

8.
1942年,北非撒哈拉沙漠,第二次世界大战激战犹酣。有一位军人,他始终戴着一顶缀有两枚徽章的贝雷帽。无论他走到哪里,士兵们立刻能从那熟悉的双徽中知道自己的统帅来了。那些疲惫、饥渴的士兵重新焕发了活力,恢复了士气,因为他们知道统帅在关注着自己,统帅与自己在一起战斗。这双徽成了勇气的象征,这双徽成了一位骁勇善战的将领的象征。他就是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  相似文献   

9.
林国利 《环球军事》2009,(21):22-23
他曾是一个有着25年表演生涯的职业演员;由于他的相貌与蒙哥马利元帅特别相似,情报部门选择他作为蒙哥马利的替身;经过专门训练,他很快熟悉了蒙哥马利的生活习惯、言谈举止,甚至连蒙哥马利身边的工作人员和常年同蒙哥马利元帅打交道的官员们都无法辨别其真假;在执行任务中,他—言一行,镇静沉着,欺骗了希特勒最有才能的两名间谍,使希特勒坚信蒙哥马利不在前线,造成纳粹德国高层放松警惕,对盟军达成战役突然性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马骏 《国防》2005,(9):80-82
蒙哥马利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英国最著名的将领之一。即使是在遥远的东方,他的名字也为人们所熟悉毛泽东对他就十分敬佩。1960年,蒙哥马利应邀访问中国,来到上海。毛泽东专程从杭州赶往上海,同他进行了长时间的友好谈话。毛泽东与蒙哥马利虽然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信仰不同,但是都被对方的神奇经历所吸引。1961年,蒙哥马利再次来华访问。这次与毛泽东会面时,他们已经无话不谈了。蒙哥马利以军人的直率,直截了当地向毛泽东提出了两个最为敏感的问题。一个是毛泽东的接班人问题。当时已是74岁高龄的蒙哥马利向比他小6岁的毛泽东问道:“你的…  相似文献   

11.
“贝雷帽”是各国官兵作战、训练中通用的国际标准服饰之一。由于一些举世闻名的特殊部队,长期佩戴固定颜色的贝雷帽,从而形成一种象征。目前,在世界上具有象征意义的“贝雷帽”主要有哪些呢?  相似文献   

12.
马骏 《国防》2005,(10):83-85
第三把火是建立一个和自己性格和作战理论相符合的指挥系统。蒙哥马利有一句名言:如果脑袋里面总是纠缠着一大堆琐碎事务,就不可能有清晰的思想。他点这把火的目的,就是要把自己从琐碎事务里解脱出来。为此,蒙哥马利成立了一个作战司令部。这个司令部设在离集团军司令部相当远的前沿地域,所有详细的作战计划和行政管理事务都由作战司令部负责。作战司令部由参谋长甘冈全权负责。而在集团军司令部,蒙哥马利只保持极少量的参谋、通信、机要人员和联络官。这样一来,蒙哥马利就能够摆脱忙碌得像蜂房一样的琐碎事务,有时间和精力与实际指挥战斗的…  相似文献   

13.
“贝雷帽”是各国官兵作战、训练中通用的国际标准服饰之一。由于一些举世闻名的特殊部队长期佩戴固定颜色的贝雷帽,从而形成一种象征。  相似文献   

14.
贝雷帽趣话     
贝雷帽以其实用和方便成为当今世上戴的最普遍的军帽。它原来只是居住在法国和西班牙的巴斯克人民族服装的一部分。德国人至今仍有时称它为“巴斯克人的帽子”。 20世纪初,法国的山地枪手第一次把贝雷帽作为军帽戴在头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贝雷帽逐  相似文献   

15.
《环球军事》2014,(14):56-57
山地特种部队是土耳其陆军唯一的一支特种部队,成立于1923年,隶属于总参谋部,因为只有该特种部队人员戴红色贝雷帽(其他部队人员戴蓝色贝雷帽),所以又称“红色贝雷帽”特种部队。该部训练突出、战绩卓著,美、英、俄等20多个国家每年都派人去学习和交流。2007年,我通过选拔参加了土耳其山地特种部队的训练,给自己的军旅生涯留下了难忘的回忆。  相似文献   

16.
一般而言,登陆作战情况复杂,取胜难度大。所以,大凡在登陆作战的前后过程中,登陆一方无不费尽苦心,想尽招数,力求实现登陆作战的突然性,确保战果。 诺曼底登陆战:职业演员扮元帅 1944年春,英美盟军正在准备规模庞大的诺曼底登陆作战。为了迷惑敌人,出奇制胜,盟军在一系列声东击西的“示形”活动中,还挖空心思地设计了一个冒名顶替的欺骗战术——找到一个有25年职业演员历史的杰姆士,让他扮演英军指挥登陆作战的司令官蒙哥马利元帅,离开英国本土到直布罗陀和阿尔及尔去视察,以便给敌人造成一个不像马上就要进行登陆作战的样子。这位杰姆士不但外形酷似蒙哥马利,而且经过短暂的训练,熟悉了蒙哥马利的一切生活习惯和举止特点,使不知内情的人很难辨别真假。经过准备,这位假蒙哥马利元帅在诺曼底登陆前10天(5月15日),在高级将领的欢送下  相似文献   

17.
编辑同志: 5月1日,全军统一换着九九式衬衣和贝雷帽以来,大多数地方和单位都能严格按照总参、总后《全军配发99式衬衣、贝雷帽的通知》有关着装具体要求和规定执行。但一些地方少数官  相似文献   

18.
信不信由你     
《环球军事》2013,(13):70-70
蒙哥马利的心理素质 1942年8月末的一天,隆美尔的北非军团趁夜猛烈攻击英军阵地。睡梦中的蒙哥马利被副官叫醒,听完报告,这位名将喃喃自语,“太好了、太好了”,然后倒头又睡着了,弄得副官一时搞不清状况。事后,蒙哥马利解释,隆美尔的装甲部队汽油奇缺,打不了多久,德军主动进攻只能浪费更多宝贵的油料。  相似文献   

19.
1908年9月19日,蒙哥马利从桑德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毕业,随后被分配到皇家沃里克郡团当一名少尉军官。是年12月12日,他又随皇家沃里克郡团第1营驻防印度,驻地位于印度西北边疆的白沙瓦。起初,蒙哥马利郁郁而不得志。看着此刻的蒙哥马利,没有人能够想得到30年之后这个瘦小的年轻人会成为在英军中享有极高威望的统帅。然而,一次奇特的考试却使年轻的蒙哥马利受益终生。  相似文献   

20.
1964年,英国蒙哥马利元帅应邀访华期间,在杨勇将军的陪同下,观看了一次射击表演。目睹战士们娴熟精湛的技艺,蒙哥马利禁不住豪兴大发,从一名战士手中接过钢枪。“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