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为肩负起领导全国人民抗战的历史重任,大规模培养德才兼备、能征善战的优秀军政干部,以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党中央于1936年6月1日在陕北瓦窑堡创建了“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1937年1月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这是我党高瞻远瞩的战略决策。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抗大以富有中国气派的教育方针,以创造性的办学实践,锤炼崭新的抗大新风,锻造不朽的“抗大精神”,成为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革命熔炉”和光辉旗帜。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创立于1936年6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专门培养抗日军事政治干部的军事学校,也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的最有影响的学校。毛泽东曾亲任抗大教育委员会主席,并为抗大制定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风。抗大从成立至1945年抗战胜利共举办8期,先后创办14所分校,培养了10多万名优秀的军政干部,[1]为夺取抗日战争和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抗大办学期间制作颁发了多种证章,本文将主要讨论其毕业证章、教职学员证章、纪念章、模范奖章4种类型,这些证章是抗大光辉历史的重要见证。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现代革命史上有两所闻名中外的军事学校,这就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在广州创办的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简称黄埔军校)和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在延安创办的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这两所军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为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毛泽东曾称颂说:“昔日之黄埔,今日之抗大,是先后映辉,彼此竞美的。”黄埔军校是中国现代革命军队的摇篮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的创办是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重要成果。最初决策创建黄埔军校的是孙中山。孙中山先生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几十年,因…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培养和训练军事政治干部的高等学府,前身为中国抗日红军大学,1937年1月随中共中央机关迁至延安。毛泽东为其制定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训。抗大学员以从部队抽调干部为主,并招收从全国各地奔赴延安的爱国青  相似文献   

5.
1938年 5月至 7月间,世界学生联合会代表团柯乐满、雅德、雷克难、傅路德一行 4人,应中国学生联合会的邀请对中国进行了为期 70余天的访问。 6月 30日,代表团到达延安,随后专程访问了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这次访问加深了世界进步青年与中国爱国青年之间的了解和联系,也为抗大的辉煌历史增添了一段佳话。 “抗大是全世界学校教学参考的好材料”   7月 3日上午,晴空万里,风和日丽。抗大派出学校当时仅有的一辆卡车,从延安的西北旅馆将代表团一行 4人接到校部。第一项活动是与抗大师生进行座谈,座谈会地点设在校…  相似文献   

6.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培养军事和政治干部的摇篮.抗大二分校和抗大总校分别在1939年2月和1939年10月进驻河北省灵寿县陈庄.抗大在陈庄驻训4个多月;抗大二分校在陈庄一带驻训5年,培养了 2万多名军政干部,为前线部队培养输送了大批抗日军政人才,为晋察冀根据地的抗日斗争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7.
抗大琐忆     
抗大琐忆李唯实为抗日救国,追求光明和真理,我于1938年3月经中共党员、干部李觉和康健的介绍,从山西抗日决死队到延安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第四期二大队三队学习。革命圣地大熔炉延安在当时是全国青年为之向往的地方,许多有志青年纷纷来到这里求...  相似文献   

8.
<正>党的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习主席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时强调:“1938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回答‘在抗大应当学习什么’时指出,‘首先是学一个政治方向’。全党同志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决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坚决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把老一辈革命家开创的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抗大是中共中央在延安时期创办的一所名扬中外的军事学府,也是“最革命最进步、最能为民族解放与社会解放而斗争”的学校。在十年的办学实践中,抗大培养了一代新人、树立了一派新风,  相似文献   

9.
蒋建农 《军事史林》2016,(12):39-40
1936年6月诞生于瓦窑堡的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半年后改称“抗大”),在人民军队的建设史上书写了光辉的一页,其影响深远.在纪念抗大创建80周年和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重温革命前辈当年谱写的光荣历史,深刻地感受到:长征孕育了抗大,在一定程度上说,没有长征,就没有抗大.  相似文献   

10.
一本有严重错误书──评《毛泽东和他的军事高参》高山青《毛泽东和他的军事高参》(以下简称《高参》,红旗出版社1995年11月版)一书,大量使用道听途说的传闻,热衷于“秘闻”、“内幕”、“稳私”、“野史”之类,东抄西拼,其内容谬误百出,格调低下,有损于革...  相似文献   

11.
军事历史文摘有关毛泽东的一则“讣告”1968年,美国学者施瓦茨在其《中国的共产主义和毛泽东的崛起》一书中首次宣称,他发现了一则有关毛泽东的“讣告”。1992年初,有人终于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从国外购进的英文版《国际新闻通讯》1930年3月20日共产国际官...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论述了抗大在培养知识青年干部的政治工作中,始终遵循毛泽东提出的教育方针,坚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以“转变学生的思想”为着眼点,强调“知识分子工农化”,加强马列主义基本理论的教育,强化思想意识的锻炼,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引导学生逐步接受无产阶级思想,并针对知识青年的特点,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政治工作方式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愚公移山是中国一个古老的寓言故事。1938年在抗大毛主席就多次引用这个故事,教育大家要永远坚持革命,决不中途妥协。1945年在“七大”闭幕时,毛主席又以“愚公移山”为题作了闭幕词。  相似文献   

14.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以下简称“抗大”)是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战争转变的历史关头创办,在抗日烽火中锻炼,发展壮大的。她为我党我军培育了十余万名军政兼优,德才兼备的治党、治军、治国的军政人才;同时也为军院校建设积累了丰富经验。由于篇幅所限,本文试图从以教学为中心这一成功经验略叙管见,以求教于长期从事院校建设的老前辈和同行们。  相似文献   

15.
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根据毛泽东的提议作出的六条规定,是中共中央“进京赶考”前定下的“规矩”。1953年8月,毛泽东在全国财经工作会议上以“六日”形式再一次强调了这六条规定。这六条规定从此被人们简称为“六日”。重温“六日”规定出台及实行的台前幕后,时空穿梭中总能给人启示,令人警醒。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曾经指出:“十年的红军战争史,就是一部反‘围剿’史。要全面、正确反映红军反“围剿”斗争的历史,揭示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规律,做到“知彼知已”,有必要对蒋介石“围剿”红军的军事战略(下文中简称“围剿”战略)加以研究。 一、蒋介石“围剿”战略的主要内容 1930年 10月至 1934年 10月,蒋介石为了巩固其反动独裁统治,对全国的红军和根据地连续进行了五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在五次“围剿”中,蒋介石陆续提出了一些“围剿”的方针和作战原则,逐步形成其所谓的“剿匪”理论。纵观蒋介石在五次“围剿”红军…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对香港回归的战略决策和方针李敦送今年7月1日,香港这颗“东方明珠”,将回到祖国的怀抱。百年沧桑,中华民族不少仁人志士为香港的回归而努力奋斗,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就是为之奋斗的杰出代表。在新中国诞生前夕和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所制定的对港政...  相似文献   

18.
“未便再荐”感言宋发选最近从一份资料中读到毛泽东同志的一段“轶事”。解放初期,为照顾柳直荀烈士的遗孀李淑一女士的生活,有人请求毛泽东主席将她推荐到北京文史馆做馆员。1954年3月2日,毛泽东对秘书支持说:“文史馆资格须严,我荐了几个人没被录取,未便再...  相似文献   

19.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是我国几千年教育史上一面光辉的旗帜。它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为民族解放培养了数十万德才兼备的革命干部。它的教育方针、办校原则以及优良传统等,对于我军的军事教育以及解放区的教育事业,都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产生了广泛而久远的历史影响。它所创造的办校经验,具有显著的革命特色。学习和研究这些宝贵的历史经验,对新时期我军的院校建设仍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位于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毛泽东、朱德的领导和指挥下,从1930年12月至1931年9月,在不到九个月的时间内,先后粉碎蒋介石组织和发动的第一、二、三次反革命“围剿”。在三次反“围剿”作战中,毛泽东坚持以根据地为基地,以人民军队为骨干,发动广大人民群众进行了一场人民战争。他提出了“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并在实战中应用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