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魏武侯问:「兵以何胜?」吴起回答:「夫人常死其所不能,败其所不便。故用兵之法,教戒为先。」大意是说,人在战斗中往往死于本领不高,败于杀敌技术不熟练。所以用兵的法则,首要的就是进行教育与训练。  相似文献   

2.
陈鲁民 《政工学刊》2018,(10):76-76
曾国藩是个既爱琢磨事又爱琢磨人的人。他一生广交朋友,但并非滥交,而是有自己的严格交友原则。他说"择友乃人生第一要义。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也!"为此,他归纳了交友之道的"八交九不交"。先说"八交",即"胜己者;盛德者;趣味者;肯吃亏者;直言者;志趣广大者;惠在当厄者;体人者"。曾国藩交友最重"胜己者",他的好友胡林翼,在用兵打仗、运筹帷幄上比他  相似文献   

3.
话外音     
《兵团建设》2013,(15):55
人之一生,如负重远行,不可急于求成;常思贫困,方无贪婪之念;忍耐乃长久无事之基石;只知胜而不知败必害其身;常思己过,莫论人非不及尚能补,过之无以救。——德川家康不管活到什么岁数,总有太多思索、烦恼与迷惘。一个人如果失去这些,安于现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青春的完结。——渡边淳  相似文献   

4.
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战争控制理论方兴未艾。战争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作战手段的控制,尤其是限制非常规战法的使用。这一思想,在《孙子兵法·火攻》中已见端倪。 一   《孙子兵法·火攻》在论述了火攻的对象、方法、时机等问题之后,接着指出:“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故明主虑之,良将修之,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复喜,愠可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对于这段话,目前…  相似文献   

5.
晚清反侵略战争所以屡遭失败 ,根本原因是由于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因素在内的综合国力落后于侵略国家。但战争指导者如果能总揽全局 ,制定正确的战略决策 ,运用灵活的战法 ,则弱军可以战胜强军 ,弱国可以战胜强国 ,而清军战略决策失误 ,故败多胜少  相似文献   

6.
轻敌致败     
晋孝武帝太元20年(公元395年)4月,西秦王乾归派乞伏益州率领六千骑兵进讨占据上邽(在今甘肃天水市)的姜乳。左仆射边芮、民部尚书王松寿说:“乞伏益州屡胜而骄,不可专任,必以轻敌取败。”乾归说:“益州骁勇,诸将莫及,可以用很好的副手辅佐他”。乾归便以平北将军韦虔为长史,左禁将军务和为司马。军至大寒岭(在上邦西),乞伏益州不设警戒,听任将士游畋纵饮,并且下令:“敢言军事者斩”。韦虔等人多次建言,他均不听。姜乳乘乞伏益州骄傲轻敌之隙奋力反击,将乞伏益州打  相似文献   

7.
唐代大文学家书柳宗元曾在一篇题为《敌戒》的文章中写道:“皆知敌之仇,而不知为益之尤;皆知敌之害,而不知为利之大。”意思是说,人们都知道敌人是仇人,会带来很大坏处,却不知有敌人存在还有很大好处。他举例说:“秦有六国,兢兢以强;六国既除,乃亡。” 柳宗元说的“兢兢”、“”和秦国兴衰成亡的教训,给我们  相似文献   

8.
反间计     
夏振泉 《国防》2010,(11):78-79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而要知彼,了解敌军的情况,就离不开间谍。可以这样说,有了战争,便有了间谍活动。因此,孙子云:“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  相似文献   

9.
话外音     
正面前的田地,要放得宽,使人无不平之叹;身后的惠泽,要流得长,使人有不匮之思。眼界窄,襟怀不宽;心肠小,步履不大。——沈从文独立于万物之上,乃为有志;能屈于万人之下,乃为有养。有深谋者不轻言,有奇勇者不轻斗,有远志者不轻干进。——林语堂涵养、致知、力行三者,便是以  相似文献   

10.
刘美华 《政工学刊》2004,(10):18-18
古人云:“先其未然谓之防,发而止之谓之救,行而责之谓之戒。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我们的纪检监察、反腐倡廉工作,对待党员干部的违法违纪行为,也要首先预防于未然,其次应该挽救于始发,最后才是惩戒于既行。古人将不为财色诱惑所动的廉洁者,也分为三等:“见理明而不妄取者为  相似文献   

11.
《孙子·用间篇》中有一段精彩的论述:“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干度,必取干人,知敌之情者也。”说的是开明的君主,贤良明智的将帅,所以能取得战争的胜利,在于事先了解情况。要事先了解情况,不能靠祈求鬼神,不能用相似的事情做类比推测,不可以天象星辰运转的度数去验证。而必须能任用有智谋的人做间谍,从敌人那里了解情况。间谍活动的最早历史记载我国最早记载有问谍活动的是《左传·哀公元年》,书云:“少康使女艾谍浇,使季杼诱碴,遂灭过、戈”。意思是,使用间谍始于夏代的国君少康,他曾派名叫女艾的臣子到浇那里进行间谍活动。还派他的儿子季杼诱杀浇的弟弟殪,终于灭掉了浇统治的过国和殪统治的戈国。这是发生在公元前约17世纪至21世纪  相似文献   

12.
言重九鼎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进攻鲁国,鲁败于齐,齐索鲁的宝鼎,若鲁答应才肯言和。然而鲁以鼎为国宝,岂可轻易授人?遂以赝品代之。齐人无法辨其真伪,乃告鲁使者说:“只要贵国的柳下惠出来说一声此鼎是真的,我便信任而接受。”鲁使回禀鲁王,鲁王认为这事易办,便请柳下惠权宜说话。  相似文献   

13.
叶建林 《政工学刊》2010,(11):60-61
事业一词,最早追溯到春秋时期。管仲云:事者,生于虑,成于务,失于傲。讲的是,事业产生于谋划,成功于实干,失败于骄傲。当今社会,干事业已成为人们不变的主题。一个人把事业摆在什么位置,决定着他为追求事业付出多大的努力。作为一名革命军人,  相似文献   

14.
杜牧作为晚唐著名诗人,是老幼皆知的;而对于他的军事思想却鲜为人知。人们知道他的“诗情豪迈,语卒警人”;①也知道他的诗文大都是“感时愤世”之作,“敢论列大事,指陈病利尤切至”。对于他的军事思想,虽也有人评论道:“慨然最喜论兵”,  相似文献   

15.
古人云:人自重,人必重之。自重以正身,乃立身之本,自警以修德,是为官之道。要先学会做人,刚正不阿,襟怀坦荡,重仁重义;其次学会做事,不损人利己,不损公肥私,做实事,做好事,做人们赞颂的事;然后学会做官,一身清廉,为民谋利。作为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肩负着为人民谋利益的重任,必须时刻自重、自警。  相似文献   

16.
被誉为“兵经”的《孙子兵法》,以它揭示战争运动规律和战争指导规律的深邃性而享有永恒的意义,许多战略性命题历经数千年,仍具有鲜活的指导作用。本文仅就《孙子·火攻》篇中的慎战思想及其现代价值,谈些新的认识和体会。《孙子·火攻》篇说:“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日费留。故日:朋主虑之,良将修之。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军,将不可以温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这段重要的总结性论述与《火攻篇》所说内容几乎没有多少直接的联系。就《火攻篇》本身讲,“凡军必知有五火之变,以数…  相似文献   

17.
“成由勤俭败由奢”,这是早被历史证明了的客观规律。此规律所以亘古不易,是因为俭与成、奢与败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俭可砺志,促人生事业有成,奢能消志,使人生不思进取,俭使人心胸宽广、行为光明正大,奢使人心胸狭窄、行为卑鄙龌齪;俭开国家富裕强盛之源,奢削社会繁荣之基;俭风吹扬即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奢风弥漫实为国家衰亡败落的征兆。无论是人生历程还是国家大业,要想始终遵循俭而成的逻辑发展,避免奢而败的惩罚,就必须永远保持艰苦奋斗、节俭朴素的优良品德。  相似文献   

18.
以治为胜     
以治为胜。……所谓治者,居则有礼,动则有威,进不可当,退不可追,前却有节,左右应麾,虽绝成陈,虽散成行。《吴子·治兵第三》【注释】①礼:礼节,这里指纪律、程序。②前却有节:前进和后退都有节度。却,这里指后退。节:节度、节制。③麾(hui挥):古代用以指挥军队的旗帜。  相似文献   

19.
公元前714年(周桓王六年),春秋时中国北方的北戎部落出兵攻打郑国。郑国的国君郑庄公派军抵御,忧虑戎军兵强马壮,说:“敌是步兵而我为车兵,我害怕敌从侧后迂回攻击我军。”庄公之子公子突说:“派一支能勇猛进攻而又能灵活速退的小部队接战诱敌,尔后佯败而逃。父王再派三支伏兵待敌。戎军作战轻率而  相似文献   

20.
从上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的头几年间,从越南战争中缓过气的美军很是风光了一阵。从格林纳达、利比亚、南斯拉夫到阿富汗及伊拉克,美军可谓屡战屡胜,势不可挡,以致有军事专家评论说,当今时代,与美国人开战是最不明智的选择。不过,势随时移,到了2003年后,一度战无不胜的美军开始走败运,尤其是在伊拉克及阿富汗,美军更是陷入了胜不了、走不得,战不行、败不成的尴尬境地,人员伤亡和战争耗费亦连创新高,仅在伊拉克一地,就有3000多名士兵命丧黄泉,6000多亿美元打了水漂。可以说,美军这几年真的很受伤。不信,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编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