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色列国土面积狭小,国家地形也相当不利,最窄处仅14.5千米,边境线漫长,难以据守。历史上,以色列曾经历过多次战争,与周边国家长期处于敌对状态,周边安全环境一直非常紧张。恶劣的地理位置和安全环境,令以色列认识到必须大力发展国防工业,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因此,以色列长期以来都采取了以“国防高科技工业为立国之本”的战略方针,高度重视国防。长期的战争状态迫使以色列每年将大量经费用于国防,年度国防经费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常年占10%以上,对国防工业的投资占整个工业投资的50%。经过多年发展,以色列的国防工业体系完整、技术先进,不但…  相似文献   

2.
国防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建国后我国的国防工业基本是沿袭苏联的“军民分离”模式,至今国防工业与地方经济发展仍是“两张皮”,国防工业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还未很好发挥,先进的民用技术也没有在国防工业得到很好应用。建立国防工业与地方经济共生机制,可使国防工业逐步融入整个国民经济之中,最终形成国防工业与地方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一、建立国防工业与地方经济共生机制的意义1·有利于国防建设的发展。国家国防的强大必须建立在强大的国防生产与技术研发能力之上,现代化战争已经由过去的依赖人力资源优…  相似文献   

3.
我国国防工业投资与发展是伴随着新中国的建立而进行的。它大体包括起步阶段、建设阶段和调整阶段。回顾我国国防工业的投资历史,可以看出,国防工业投资的大小受本国经济的影响,同时又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在新时期,实现军民结合,调整国防工业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关系,既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防工业投资和发展的根本出路。国防工业投资与其他部门投资一样,必须讲求效益。在研究我国国防工业投资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从外部环境、内部机制、生产、科研及军品贸易等诸多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为尽快完成我国国防工业投资由传统体制下的运行机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运行机制过渡,为我国国防工业投资的宏观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1973年10月6日,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埃及和叙利亚军队向以色列占领的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发起突袭,仅用两天时间就突破了以军苦心经营多年的巴列夫防线和戈兰高地防御体系,让以色列在战争初期吃了前所未有的“大亏”。为何具有卓越情报能力的以色列,竞让阿拉伯军队占了先机?调查惨遭突袭的原因,成了以色列战后的一项“头等大事”。为此,以色列很快联手美国情报部门展开调查,历经半年多的调查核实,开战前情报失灵的原因竟使人大跌眼镜。  相似文献   

5.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指出:“国防工业拥有比较雄厚的物质技术力量,要在完成武器装备的生产和研制任务的同时,大力开发和制造技术先进的民用产品。”这就要求国防工业要实行转轨变型,从过去主要为国防建设服务转向既为国防建设服务,又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并将主要优势和潜力转到国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上来。这是新的历史时期国防工业面临的重大战略转变。  相似文献   

6.
一、深化理解了军民融合战略发展的基本认识 (一)着眼历史延展性,探寻军民融合战略思想的发展脉络 任何战略思想和理论体系都会经历一个萌芽、形成、完善的发展过程.与会代表认为,毛泽东提出"军民兼顾",邓小平提出"军民结合",江泽民提出"寓军于民",胡主席提出"军民融合",都是站在战略制高点上提出的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大战略思想.胡主席军民融合战略思想与我们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关于军民兼顾、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思想是一脉相承、逐步深化的.但就"军民结合"、"寓军于民"与"军民融合"的关系而言,"军民结合"的立足点仅限于国防工业领域;"寓军于民"是对"军民结合"的进一步发展,它将视角跳出国防工业领域并提升到了整个国民经济层面,从国防工业领域外来谈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壮大,但是其局限性在于没有过多涉及民用工业对国防工业的促进问题;"军民融合"是从整个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相互关系角度出发,就军民双向互动和军民高度一体化进行研究,实现"军民一盘棋",从而促进国防和军队建设与国民经济建设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李其飞 《国防》2014,(5):10-12
正以色列实行"以军带民"的军民融合发展模式,把国防工业作为本国工业与经济发展的先导,将部分国有军工企业转为私人经营,同时鼓励其他企业利用国防投资将军事技术成果转化为民品生产。以色列采取这种"战时为战,平时为出口"的方针,既保证了国防工业的发展,又能为国家解决赚取外汇、解决就业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非常关注国防工业的改革与发展,他关于国防工业改革的一系列思想给我国国防工业的对外开放和对外交流与合作指明了方向。邓小平同志曾多次提出,国防工业要走向世界,要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在邓小平同志的关怀下,我国国防工业开始走出国门,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多方引进先进技术,国防工业改革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轨道。事实证明,国防工业对外开放不仅为国防工业的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对于加入WTO后的国防工业走向国际化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一) 改革、开放促进了国民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也推动了国防工业的战略转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为了使国防工业克服由于旧体制带来的种种弊端,对国防工业建设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方针和改革措施。首先,明确了“军民结合、平战结合”是我国国防建设的长期战略方针。其次,在国防工业的服务方向上,提出  相似文献   

10.
军转民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是各国从战争或冷战环境转向和平环境的条件下.所采取的一种调整国防战略.削弱国防预算.压缩军队与国防规模,调整和改革国防工业.将原先只用于国防的国家资源.重新配置.优化组合.转向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1.
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不仅是其军事实力的胜利,也是经济实力的胜利。苏联国防工业成功的担负起战时经济最主要的任务——生产军队所需的大量高质量的武器装备。卫国战争的胜利表明,国防工业基础是国家安全和经济命脉的第一支撑。  相似文献   

12.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数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国防军一次次创造了战争神话,也一次次地震惊了世界。无论从哪一方面说,以色列的军队都是世界一流的。而第7装甲旅(以下简称7旅)就是这支一流军队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王牌。第7装甲旅诞生在硝烟弥漫的第一次中东战争中。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正式宣布成立。数小时后,5个阿拉伯国家的4万余军队便高呼着“消灭犹太国”的口号从四面八方越过边界,向以色列发动了全面进攻。以色列不得不从其降生的第一天起,就投入到捍卫生存权,拓展生存空间的血腥搏杀之中。战争爆发之时,以色…  相似文献   

13.
以色列:军事工业日渐崛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色列的国土面积,只有1.4万平方公里(实际控制面积为2.8万平方公里),人口仅有600.7万人,但提起它的军事实力和战争潜力,任何一个有头脑的战略家都不敢小视。仅正规军就有17.8万人,此外还有几十万人的预备役部队。几十年来,扑朔迷离、战火纷争的中东造就了以色列这个地区“军事强国”,也刺激了它的军事工业和军品贸易的发展。目前,军事工业已成为以色列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以色列银行行长摩西·曼德尔鲍姆曾言:“在外债和通货膨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从中国全面改革开放和国防与军队现代化建设实际出发,依据国防工业的自身特点和规律,比较系统地设计和描绘了中国国防工业的改革和发展路线图。主要是:以增强国防实力为首要任务,着力形成推动国防与经济协调互动发展新格局;以提高质量效率为根本遵循,锐意开拓和科学谋划国防工业改革发展新思路;以深化改革创新为基本动力,积极推动和努力实现国防工业体制机制新突破。  相似文献   

15.
达扬主义的惨败1973年10月6日下午,埃及军队动用一千六百五十门大炮,向侵占苏伊士运河东岸的以色列军阵地发射了密集炮火。飞扬的尘沙和硝烟在东岸交织成茫茫雾幕。以色列士兵什么也  相似文献   

16.
国防工业市场化改革的历史沿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防工业作为国家经济和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和带动国家科技进步的源动力。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国防工业的市场化改革也在各个方面和各个层次全面展开。深入和了解中国国防工业市场化改革的历程,并把握其中的特点和规律,对于进一步深化和完善我国国防工业改革、积极推进国防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一、军品供求的军事订货制度改革国防工业的市场化改革集中体现在军品供求关系的演变上。20世纪50年代后期,随着我国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确立,我国武器装备等军用产品的供给与需求是一…  相似文献   

17.
国防工业的重构是国防工业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重构的国防工业应是研制、生产军事装备单位的总和;重构的目的在于建立军民互相促进,在国民经济层次上的军民结合;军转民是国防工业重构的关键。在重构的国防工业中,政府是国防工业能力的责任者,企业应依法承担军品任务,对执行合同负责。  相似文献   

18.
国防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国防工业体制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和民族安危的重大战略问题。因此,回顾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0年来的国防工业体制改革的历程,认真领会党中央对国防工业建设和改革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方针,总结经验,探讨如何建立具有中  相似文献   

19.
世界各主要国家军民融合建设评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深深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实现军民融合发展,世界各主要国家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其基本做法主要是:机制设计上,都有实现军民融合发展之体系的顶层架构;制度规定上,都有协调国防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法律法规;国防科技与生产上,建立了良好的军民一体化的国防工业基础;国防人力投资、储各与使用上,具有国防部门与经济社会发展部门之间相互对接的管道;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尽量兼顾国防需求或国防安全考量;后勘、装备保障方面,尽量利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资源。  相似文献   

20.
武器装备采办体制是发达国家将先进武器装备引入军队的重要环节,也是调节国防工业体系的杠杆。从2004年8月起,美国陆军对武器装备采办体制进行了新一轮改革,建立了寿命周期管理司令部,全面管理装备采办工作,为我军加强采办管理,降低武器装备成本,提高采办效率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