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在武德建设上,孙子极为重视将帅的武德修养。这和他的将帅价值观分不开。在《孙子兵法》中他非常重视将帅在养兵用战中的地位和作用。他把“将事”视为“五事”之一,强调“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安危之主也”(《作战篇》);“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谋攻篇》)在他看来,要实现“安国保民”的军人价值目标,将帅是决定的因素。因而孙子非常重视将帅自身的素质尤其是武德素质条件。在其《兵法》首篇中,他即明确指出:将者,智、信、仁、勇、严也。(《计篇》)这是对将帅武德素质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择将任将的基本标准。在以后的诸篇中,孙子对此“五德”从不同角度进一步加以了阐释和发挥,形成了以“五德”为纲的将帅品德规范体系和具体修养要求。  相似文献   

2.
老子被王夫之称为“言兵者之祖”,所著《道德经》虽非严格意义上的兵书,但蕴涵着丰富的军事思想。将帅素质是其着力论述的内容之一,本文从“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天下”的政治智慧,“恬淡为上”的心性修养,“慈”、“俭”、“后”治军用兵操守,“不争而善胜”的军事才华四个方面,对其将帅素质观进行筒析,掘其精华,以期展现老子对将帅素质的独特要求及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孙子》是我国古代著名兵法,将帅理论是其主要内容之一。孙子的将帅观可归纳为四个方面的内容:“尊君重民”的政治品质,“多知广闻”的知识结构,“五德兼备”的智能素质,“静幽正治”的性格修养。它涵盖了军人素质的各个方面,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4.
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哲学教研室唐志龙教授新著《武谋文用》,最近由山东友谊出版社出版发行。《武谋文用》是一本雅俗共赏、颇具实用价值的好书。著者总结了古今中外具有典型意义的军事谋略 ,并从哲学的角度加以分析 ,使现代人从军事谋略中汲取智慧。春秋时期的著名军事家孙子认为 :将帅依靠武力战胜对手是用兵之下策 ;凭借外交手段战胜敌人是用兵之中策 ;而运用智谋取胜才是用兵之上策。孙子把军事谋略上升到了克敌制胜的最高层次 ,可见战争是离不开“谋”的。一个优秀的统兵将帅应该有勇有谋 ,对于将帅来说 ,“谋”显然比“勇”更重要。…  相似文献   

5.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这句古语长期得以流传,足见我国古代兵家对将帅地位的重视程度。大军事家孙武说得明白:“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①“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②这里,他把国家的命运、民众的安危与将帅直接相联系。 综观古今,谋安国之道,决疆场之胜,治强盛之军,将帅作用实系特殊而重要。因此,古人对将帅的素质,要求甚高,论述颇多。笔者择其荦荦大者,以观其妙。  相似文献   

6.
笔者从事军事历史研究工作,对阅读中外将帅传记和军事人才著作有特别的偏好。孙子曰:“夫将者,国之输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者国必弱。”正因为如此,从古至今,关于将帅的记述和研究倍受垂青。从《孙子兵法》中的将之“五德”,《六韬》中的“论将”、“立将”,《诸葛亮集》中的“将苑”,到近代《韬园文录外编》中的“择将”……;从中国古代《史记》、《汉书》中的将帅传记,到外国近现代的《拿破仑传》、《十九颗将星—一对美国四位名将之研究》,有关将帅的著述恰如群山巍峨,星汉灿烂。每当读到一本好书,笔者常心驰神往,或掩卷…  相似文献   

7.
樊斌 《政工学刊》2002,(6):42-42
《礼记》上说 :“德者 ,得也。”意思是 ,一个人只有具备了崇高的品质之后 ,才会有所得。“士有百行 ,以德为先” ,凡事以“德”为先 ,就能得到世人的尊敬。我军从来都是遵行“德”的典范。这也是人民子弟兵深得人民群众爱戴的原因。当代军人崇高的道德修养应是一项必备素质。古往今来 ,军必重“德”。如先秦的大军事家孙武在《孙子兵法》中明确提出了将德的五条标准 ,即“将者 ,智、信、仁、勇、严也” ,特别强调将帅要有良好的精神品质 ,要求将帅做到对国家“进不求名 ,退不避罪 ,唯人是保 ,而利合于主”。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吴起要求将领…  相似文献   

8.
在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授衔中,开国元帅、大将、上将中的“海归”人们‘比较熟悉一些。而开国中将、少将里的“海归”相对不为人熟知。177名中将是开国将帅中的一个重要群体,在这个群体中有10位各类“海归”人员。  相似文献   

9.
论湘军的后勤体制和保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湘军的后勤体制(一) 集饷权、兵权于将帅之手湘军后勤体制不同于绿营兵的主要之点,就在于它的后勤管理权与作战指挥权、用人权都掌握在将帅之手。它既不受北京户、兵部的“层层检制”,也不受地方督抚的掣肘,自成系统。其后勤机构的司官,由统帅奏派或委劄。其所以如此,是与湘军的勇营性质及所谓“兵归将有”的私属性分不开的。湘军  相似文献   

10.
纵观中国军事史 ,“正己化人” ,是历代兵家进行教化的一项重要的原则和方法。“正己化人”就是指将帅必须首先端正自己 ,然后再去教育感化部属。黄石公《三略·下略》中指出 :“舍己而教人者逆 ,正己而化人者顺。逆者乱之招 ,顺者治之要。”诸葛亮在《将苑·厉士》中说 :“先之以身 ,后之以人 ,则士无不勇矣。”可见 ,中国历代兵家已把“正己”看作是衡量将帅人格力量的重要内容 ,把“正己化人”视为治军的根本大计 ,把能否做到“正己化人”提高到治人、治国的根本战略高度。古代兵家特别强调“正己化人” ,固然与中国封建社会不重视制度治…  相似文献   

11.
将帅传记历来是人们喜爱的读物。但是,传记通常侧重于叙述传主从生到死的经历,很少从更深的层次探索其所以能成为著名将帅的“奥秘”。由军事历史研究会组织编写的《名将成长探秘》(以下简称《探秘》),则运用唯物史观,通过梳理著名将帅的戎马经历,及期精神、性格、心理、意绪以及军事指挥才能,着重分析和评述他们得以建功立业的原因。这就使该书具有意境新颖、思想性和可读性兼备的特色。《探秘》所选编的67名古今中外著名将帅,几乎都是在战争频繁而又激烈的环境中脱颖而出的,表明将帅的成长离不开客观的形势和条件。同时也说明如果不依靠主观的努力,客观形势和条件再好,名将的桂冠也绝不会落到他们的头上。后者,正是《探秘》研究的重点,也是该书突出的特点。《探秘》客观地揭示出他们通向成功之路的奥秘,给读者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借鉴和发人深思的启迪。  相似文献   

12.
我军历史上,很多将帅在长期革命、战斗的生涯中,展现出坚定战斗意志、勇猛战斗精神和高超战斗智慧,而被人们冠以亲切的“雅号”。这些“雅号”背后,立起的是我军敢战能胜的光辉形象,蕴藏着一往无前的制胜密码。  相似文献   

13.
《孙子兵法》揭示了军事领域的基本规律,对军事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孙子兵法》中阐述的“令文齐武”、“修道保法”、“将帅五德”等治军理论至今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其中“文”、“道”、“德”等治军范畴充满了以人为本的精神魅力,闪耀着千古不灭的思想光芒。  相似文献   

14.
在浩瀚的汉语中,人们一定知道“旗鼓”、“鸣金收兵”吧!这里的旗、鼓、金就是古代将帅指挥作战的基本工具。在波澜壮阔的战争史上,旗、鼓、金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旗,是指挥战斗队形变化,实施战斗行动的重要手段。冷兵器时  相似文献   

15.
诸葛亮巧设“空城计”智斗司马懿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经史学家研究认为,历史上并非真有其事,那是《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移花接木”杜撰出来的。而在中国革命战争中,倒是真真切切地出现过我军将帅巧用“空城计”退敌、歼敌的故事。贺龙巧用“空城计”全歼白匪向子云旅,就是其中成功的一例。  相似文献   

16.
军事科学院百科部原副部长、少将、研究员王辅一的研究文集《为将帅书写辉煌》,已由中共党史出版社于2003年8月正式出版。该书收集了27篇文章,计37万多字,分别记述了毛泽东、刘少奇、项英、陈毅、罗炳辉、黄公略等18位伟人、将帅在中国革命的各个历史时期的光荣业绩。中共中央原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原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迟浩田为该书专门作了“颂扬我军业绩,书写将帅辉煌———为辅一同志文集题”的题词。本书是作者离休后,继出版《项英传》、《罗炳辉的故事》、《新四军简史》、《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简史》后的又一新作。作者…  相似文献   

17.
翻开《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帅名录》,您会发现许多将帅的名字都是后来更改的,这里辑录的是部分开国将帅的改名轶事。  相似文献   

18.
《六韬》作为一部成书于战国末期的兵家典籍,继承了《孙子兵法》一些重要的将帅思想,同时也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发展。它在继承将帅是"国之辅"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置将不可不察"和"得贤将"的要求;在继承"五德兼备"将帅选拔标准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选拔标准和考核方法;在继承将帅要具备多种素质的基础上,提出了更加具体的素质要求;在继承"将能而君不御"将帅使用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将相分职的思想。  相似文献   

19.
王孝柏同志创作的系列肖像油画--<开国将帅>,是一项艰巨、浩大的油画创作工程.它是以为共和国诞生立下显赫战功的十大元帅和十大将为创作对象,每位将帅的形象按构思要求,均须设计为胸像式的"标准像"构图,每位将帅的服装、佩饰基本一致,形式统一.  相似文献   

20.
一定意义上 ,历代封建王朝的开国历史 ,就是一部将帅们的奋斗开拓史。然而 ,宋初太祖、太宗两朝 ( 990—997) ,展示给后人的则是一种非常奇怪的现象 :元勋大将以及军中新贵们不是去建功立业 ,反而思忖如何多犯小错、多获“薄罪”。应该说 ,当时并非大将安枕之时 ,内则诸国未平 ,尚未完成统一大业 ;外则有劲敌契丹 ,虎视并威胁着中原 ,太需要将军们有所作为了。但事实上 ,他们普遍的不勤政务 ,甘于平庸。元人所修《宋史》 ,注意到了这一现象 ,并简约地归结为将帅的“自晦”。这个解释颇具启示 ,但何以自晦、自污 ,前人皆未深究 ,故略作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