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奇正是一个兵法概念。古代兵家十分重视奇正在用兵作战中所起的指导作用,认为它是作战取胜的必要保证。《孙子·势篇》曰:“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尉缭子·武议》亦曰:“今以莫邪之利,犀兕之坚,三军之众,有所奇正,则天下莫当其战矣。”奇正原理为历史上多次大小战争所证实,历史上名将用兵每每以出奇制胜,奇正的兵法功效是十分重大的。  相似文献   

2.
《孙子》提出的"奇正"思想,历来被兵家尊为"用兵之钤键,制胜之枢机".在柏举之战中,吴军通过"以正合,以奇胜""奇正之变"来避实击虚,"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致人而不对致于人",最终改变敌我双方的强弱力量对比,达到"奇正合宜","正亦胜,奇亦胜"的驾驭战争的目的 .  相似文献   

3.
马陵之战的胜利,是孙膑运用《孙子兵法》的结果;马陵之战的成功,验证了《孙子兵法》的经典。马陵之战对《孙子兵法》的运用,当给今人以思索和启示。  相似文献   

4.
《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是一个博大精深、缜密完整的体系。这个体系由许许多多的范畴以不同连接方式构成。其核心是一个“胜”字。此书共用了85个“胜”、其撰写的出发点是“胜”、落脚点是“胜”,篇篇都围绕着“胜”字展开,字字都为“胜”字嵌定。《孙子兵法》说到底,是一部战争制胜法。  相似文献   

5.
孙武在其兵法“谋攻篇”中高层建瓴、大气磅礴地提出:“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孙子要言不烦、主旨鲜明地指出“不战”、“非战”,并非宣扬消极弃战或胆怯畏战,而是集中体现了他所倡导和主张的“全胜”战略思想,深刻揭示了他对战争所希望达到的至高理想境界。“全”字在《孙子兵法》中高频出现,诸如“安国全军”、“胜乃可全”、“必以全争于天下”等等,孙子反复提及“全胜”的鲜明观点,足以见此思想乃贯穿孙子战略思想的“红线”,占据着核心地位。孙子的“非战取胜”、“不…  相似文献   

6.
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和孙武的《孙子兵法》两书的主导思想 ,不是“主战论”与“不战论”之分 ,而是战争形态上的“硬战”与“软战”之别。  相似文献   

7.
浅析毛泽东军事思想与《孙子兵法》"知战"思想的联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泽东军事思想与《孙子兵法》“知战”思想之间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毛泽东肯定并吸收了孙武“知战”思想的合理内核;另一方面,毛泽东军事思想创新性地发展了《孙子兵法》“知战”思想。  相似文献   

8.
我国现存最早的兵书《孙子兵法》,蕴含着许多克敌制胜的谋略,其中“奇正”思想在孙武战术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研究孙子“奇正”思想,并借鉴运用于武警部队反恐怖行动,对有效处置恐怖事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华武德文化源远流长,初前于炎黄氏族的融合,文明奠基于孙武。《孙子兵法》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闪烁着中华民族伦理智慧的光辉,对现代世界文明有其重要的价值,有待于我们开发利用。从现代世界文明进步的总趋势的视角来看,开发《孙子兵法》道德资源的价值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大国防安国战略的时代昭示“安国”是《孙子兵法》的伦理大旨。“五事七计”是其安国之大经。欧安国就不能不重视养兵用战,孙子在其兵法首篇首句即指出:“‘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这与《管子》的“兵者尊主安国之经…  相似文献   

10.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军事战争小说的经典之作,它深受《孙子兵法》的影响。文章以赤壁之战、智取荆州、彝陵之战为窗口,以期窥探《三国演义》中所体现的《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  相似文献   

11.
坚卧     
所谓坚卧,是指遇到紧急事变坚定沉着,以稳军心。《孙子兵法·军争篇》说:“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草庐经略·卷九·安众》也说:“剧虏强寇、势若风雷,兵士鲜不恐惧危疑,是不战而有自溃之机矣。为将者苟无术以安此,敌乘势蹙我,斯败坏不可收拾故必处以恬静,示以从容或躬亲不急之务,或矫语不足畏之言,或虚张有可恃之势,或假托鬼神,或巧依于术数虽矫情镇物,事出非真实.所以安之,而使之无恐然后设施  相似文献   

12.
“势”指军事实力的运用和由此形成的战争态势。本篇与上篇(《形篇》)相互呼应.构成一个单元。孙子在本篇中主张将领应在已有军事实力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高超的指挥艺术,创造和运用有利态势,夺取战争的胜利。提出了要掌握好“分数”、“形名”、“奇正”、“虚实”等环节,处理好“势”和“节”、“择人”和“任势”等关系,并深入阐述了如何运用“奇正”以克敌制胜的问题。本篇的思想要点是:  相似文献   

13.
现代科学将与军事活动直接相关的经济问题作为军事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在《孙子兵法》成书的时代,人们还没有专门使用军事经济这一术语。但是;我们依据现代军事经济的概念去抽象地研究《孙子兵法》一书,就不难发现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军事经济思想,而且有些见解十分精彩,以至到今天仍为独到之处。本文谨就此做初步探讨。一、军事经济问题是“庙算”的基本内容《孙子兵法》在开篇就强调“庙算”的重要作用,指出:“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  相似文献   

14.
步兵,春秋时期指徒兵或卒,《左传》说:“兴徒兵以攻之”,所谓徒兵,即指步兵。“步兵”一词的正式应用,始见于《六韬》。《六韬·战步》说:“步兵与车骑战奈何?”这是我国军事著作中使用步兵这个术语的开始。判定《六韬》的成书年代,也就  相似文献   

15.
《孙子》中提出了不少反映战争基本规律的作战原则。如“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因敌而制胜”、“奇正之变,不可胜穷”等等。这些原则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都建立在变化的思想基础之上。世界上一成不变的东西是没有的,万事万物都在变,战争也是如此。只有认识了战争的多变性,并能适应和驾驭战争的千变万变,以变制变,才能最后夺取战争的胜利。《孙子》所提出的战争原则,能流传至今而不失其价值,就是因为这些原则是根据战争的多变性提出的,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战争是敌我双方的较量,孙武论述的变,当然也包括双方的变。一是自己主动的变,叫做“兵无常势”;二是根据对方情况的变化而变,叫做“因敌而变”。  相似文献   

16.
在毛泽东的《孙子兵法》解读史上,指导郭化若研究《孙子兵法》是其中一项重要活动;指导郭化若研究《孙子兵法》并取得世人瞩目的实绩,是他倡导批判继承历史遗产最为成功的范例;而郭化若则受毛泽东之命研究《孙子兵法》,倾注了大半生心血,可谓躹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也成就了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和观点研究《孙子兵法》第一人”的学术地位,被誉为“一代儒将”。  相似文献   

17.
《孙子兵法》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战机思想。不战全胜的“胜机”思想、立足不败的“待机”思想、变中求胜的“创机”思想、兵贵神速的“夺机”思想和因情用势的“握机”思想等内容,是《孙子兵法》战机思想的核心与精华。  相似文献   

18.
“形”,在我国古代兵学理论中是一个属于哲学层次的重要范畴。《孙子》兵法13篇中的第4篇就是以“形”为篇名集中论述有关“形”的问题的。《形》篇所提出的一些理论原则,如“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胜于易胜”,“立手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等,不仅早已成为我国兵家之格言,而且一些外国的政治家、军事家至今仍把它们当作座右铭。其影响之巨大与深远,无论怎么估计都不会过分。该书中的《形》篇与《势》篇有着密  相似文献   

19.
“谋攻”意为谋划攻战。本篇主要论述谋划攻战的策略, 提出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思想和“十则围之, 五则攻之”,即根据敌我数量对比选择不同战法的作战指导思想,主张“将能而君不御”,赋予前方将领充分的指挥权, 揭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等战争规律。本篇是《孙子兵法》中的名篇,占有重要地位,不但在军事上具有重  相似文献   

20.
张秀杰  孟宪立 《国防》2002,(6):11-12
一部闪烁着中华民族智慧之光的《孙子兵法》,不仅对指导现代战争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而且对确立国防战略、开展全民国防教育也有许多有益的启示。 “兵者,国之大事”——国防教育应使人们确立发展与生存缺一不可的意识 《孙子兵法》开宗明义地指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武把战争看作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反映了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