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0 毫秒
1.
为了推行“台独”政策、扩张“台独”基础,陈水扁上台后加强了对军队的渗透,以赢得台军支持。为实现陈水扁提出的“先发制人”战略,台湾军方着手对三军进行大规模整合,可谓动作频频。其中,空军以“早期预警、防敌奇袭、远距接战”为整备目标,提高联合制空能力;海军以“高效质精、快速部署、远距精准”为目标,换装新式作战舰艇,以增进作战效能、提升海上机动能力;陆军以“常备打击、后备守土”为指导,强化机动打击作战能力。  相似文献   

2.
刘胜标  李金宇  兰鹏 《国防》2004,(4):16-17
新时期,深圳市委、市政府、警备区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军委江主席“五句话”总要求为统揽,以担负的平战任务为牵引,以适应市场经济和未来战场双重需要为目标,确立了以深化调整改革促进民兵应急分队建设“三落实”的思路,并在实践中取得  相似文献   

3.
从素质教育必须坚持“又红又专”、以“四有” 为目标、以“三个面向” 为宗旨三个方面.对邓小平的人才观、人才标准、人才培养等理论以及其对武警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4.
四川绵阳市游仙区武装部紧紧围绕“打得赢”、“不变质”这个根本目标,以理论学习为先导,以党委建设为龙头,以队伍建设为重点,以民兵预备役工作为中心,全面落实江主席“五句话”总要求,深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武装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他们始终围绕“科技兴武、质量建军”  相似文献   

5.
李立田 《国防》2006,(2):39-39
科学发展观的要义是发展。讲求效益是谋划发展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强大的国防后备力量,应从国防后备力量寓兵于民的性质出发,把“市场”与“战场”有机结合起来,以提高综合效益。在建设目标上,要坚持“应战”与“应急”相统一。国防后备力量作为国家武装力量的组成部分,担负着对外反侵略、对内保稳定的双重职能。因此,必须坚持以“打赢”为根本的、主要的和长远的目标,以“维稳”为经常性的基本目标,把二者有机统一起来。一方面,要始终瞄准打赢信息化局部战争的需要,坚持“建为用”原则,科学确定建设目标、步骤和方…  相似文献   

6.
情报侦察作为现代战争中的重要一环,已经成为世界强国争相角逐的领域.成像侦察系统是获取情报的关键利器.为研究其作战效能,以侦察机装载成像侦察系统为平台,将侦察地面目标的过程作为研究对象,运用马尔可夫随机过程理论,建立了成像侦察系统低空侦察过程的动态模型,提出了以“任务成功率”、“目标被侦察率”、“飞机损失率”指标作为最终...  相似文献   

7.
后方专业勤务外训是一项崭新的工作。推动该工作发展和进步,最根本的是建设一支过硬的教学、管理和保障方面的人才队伍。因此,必须以“复合多能型”为目标,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员队伍;以“精干创新型”为目标,建设一支高效能的管理团队;以“综合高效型”为目标,聚合一支全面过硬的保障队伍。  相似文献   

8.
我们以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目标 ,以科研为“龙头” ,经过集体攻关 ,完成了系统性、专题性、解析性 3套教案的编写 ,对其它政治理论课教案进行了调整完善 ,构建了新的教学内容体系 ,使“三个代表”成为政治理论课各科教学的主题和灵魂 ,取得了“进教材”的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9.
赵娟 《中国军转民》2006,(11):46-47
希春风化雨,望下一代成梁。江南集团有限公司关协自1989年成立以来,以2500多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为目标,以培养“四有”新人为己任,紧扣时代脉搏,以“主动、务实、创新”的工作作风,开展了独具特色的系列活动。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探讨了拓展通信兵科技练兵结构体系的若干问题,提出了“基地化、网络化、人工模拟化”训练法,以计算机知识为主的基础训练,以“信息传输不间断”为目标的战术训练,以争夺信息权为核心内容的对抗训练等思想。  相似文献   

11.
本文系统考察了中法战争期间清政府对法斗争方略的演变。文章认为 ,自 1 881年 1 2月总理衙门上对法“豫筹办法”奏折起 ,至 1 882年 1 0月清政府获悉“法越和约”条约内容止的近一年内 ,清政府以“保护越境”、“屏蔽吾国”为目标 ,外交强硬、军事威慑并用 ,企图达成“消弭衅端”之结局。自 1 883年 1 0月清政府获悉“法越和约”内容后发出上谕起 ,至 1 884年 8月法海军突击福建水师止的 1 0个月间 ,清政府以“保境息民”为目标 ,军事上 ,越境抗击 ,中土守御 ;外交上 ,以“不损国体 ,不贻后患”为原则对法交涉 ,企图达成“保全和局”之结局。自 1 884年 8月下旬清政府对法宣战起 ,至 1 885年 8月清政府发出“和局既定”、“通谕中外”上谕止的一年里 ,清政府以“保全疆土”为目标 ,军事上 ,中国沿海反击 ,越境陆路进攻 ;外交上 ,以不赔款为原则对法交涉。最后 ,军事上实施“乘胜即收”方针 ,外交上进行和谈 ,达成了“弃藩保台”之结局。  相似文献   

12.
在开展“牢记强军目标、献身强军实践”主题教育活动中,北海舰队航空兵某师以学习贯彻习主席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主线,以“五张图”为切入点,有效推动强军目标进思想、进决策、进机场、进战位。 学习感悟“历史发展脉络图”。坚定官兵“赤诚海天”的强军信念。组织官兵沿着中国近现代史、海军史和师史的发展脉络,结合重大事件学史明理,坚定强军信心。  相似文献   

13.
关朝江 《当代海军》2003,(11):22-23
夺取制海权,实施“决战境外” 随着陈水扁的上台执政,为配合其“台独”的政治目标,台军的军事战略也随之发生改变,提出了“决战境外”的狂妄口号。为达成“决战境外”,台海军成为建设的重点,并制定相应的中期发展目标:即包括在2005年接收排水量为9570吨的“基德”级导弹驱逐舰4艘,采购12架P-3C反潜机以替换S-2T反潜机;建成排水量为150吨的“隐形导弹快艇”30艘,以换装FAB导弹艇;  相似文献   

14.
吕明武  郑永恒 《国防》2002,(11):26-26
最近,吉林省白山市召开了国防动员委员会会议。会议强调,白山市新时期国防动员工作,要以江主席“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以军事斗争准备为牵引,以保障“打得赢”为目标,以质量建设为核心,贯彻“平战结合、军民结合、寓兵于民”的方针,加大科技投入,建立高效机制,坚持协调发展,实现整体推进,全面提高快速动员、平战转换、综合防护和持续动员能力。为此,一是加强人民武装动员要以民兵“三队一网”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三军加快了武器装备更新换代的步伐。台海军以“立体制海”为目标,重点发展新型作战舰艇及反舰、反潜作战装备。根据“第二代兵力”发展计划,台湾海军发展作战舰艇的短期目标是以外购为主、自行研制为辅,长期目标则是以“自立为主,不受制于人”,即逐渐加大自造新型舰艇的比例。据分析,到21世纪初期,随着“二代舰”及其他新型舰艇的不断服役和旧型舰艇陆续退役,台湾海军主力作战舰艇的数量不会有大的变化,但舰艇质量和作战能力将有一定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张洋 《国防》2013,(10):73-76
“空海一体战”概念,是美军以维持其对全球公域和作战区域的进入能力和在其中的行动自由为目标、为应对当前及未来的“反介入/区域拒止”挑战而发展的一种新型联合作战概念。该概念的思想起源可追溯到冷战结束之初,但此后较长一个时期未能得到进一步关注。奥巴马政府上台以来,美军开始推进以亚太地区为主要兵力运用想定区域、以应对未来大国挑战为主要建军目标的战略转变,急需适应这一转变的新型联合作战概念,从而促成了“空海一体战”概念的诞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国防科技工业》2004,(2):38-39
随着我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充分发挥高校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潜力和作用,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已经是摆在高校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以建设“研究型、开放式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为目标的哈尔滨工业大学,科技工作在经历了“六五”起步、“七五”打基础、“八五”上规模的历程后,“九五”以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们总队后勤工作坚持按照“五句话”总要求,始终围绕保障“打赢”大力加强全面建设,逐渐步入了跨越式发展的轨道。尤其是去年初总部“安徽会议”后,我们以“抓自身、强素质,抓基层、打基础,抓管理、求实效”为目标,以保障执勤、“处突”为中心,围绕中心谋保障,围绕效益抓落实,围绕服务抓作风,围绕能力强素质,取得了较好效果,后勤整体建设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习主席提出的“好干部”标准和“过硬部门”要求,为干部部门加强自身建设指明了方向。我们必须以增强能力素质、强化职能作用为核心,扎实开展“创建学习型干部部门、争做学习型干部工作者”活动,着力在深化认识、明确目标、创新方法、浓厚氛围上下真功求实效。  相似文献   

20.
“十一五”期间.国防科技工业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以“四个坚持”为指导,遵循“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方针.按照。强化基础、提高能力、军民结合、跨越发展”的要求.以重点型号研制和重大科技工程为牵引,以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为目标,以强化科技基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以创新体制机制、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为动力,以凝聚和培育创新型人才为保证,朝着建设创新型的国防科技工业而不断努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科技创新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