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强电磁脉冲通过电子设备表面耦合进入内部将产生显著的破坏作用,而等离子体作为一种特殊的电磁介质,具有屏蔽强电磁脉冲的能力,因此基于等离子体的强电磁脉冲防护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利用CST软件仿真分析了核电磁脉冲模拟器工作空间的电场分布。进行了核电磁脉冲对单片机的干扰和破坏效应辐照研究,得到了其对MF-51-1型单片机的干扰和破坏阈值分别在10 kV/m和18 kV/m左右。实验研究了单层等离子体阵列对核电磁脉冲的防护性能,能量衰减均在10 dB以上。实验结果表明,等离子体具有强电磁脉冲防护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核电磁脉冲将在信息战中发挥巨大作用。本文阐述了核电磁脉冲的产生机理、破坏机理、破坏效应和防护方法,指出核电磁脉冲对我舰艇C^3I系统的潜在威胁。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美国国防部机构、海军、空军和天军2021财年的国防预算文件,梳理出与核电磁脉冲科研活动相关的12个课题,并通过统计对比,提炼出美军核电磁脉冲科研活动的主要内容及关注点。统计结果显示,这些课题均属于"研究、开发、试验与鉴定"范畴,涉及国防科研预算8个子类中的6个,预算总金额为5.28亿美元。总体而言,美军2021财年核电磁脉冲领域的国防预算涉及的研究内容主要可分为三大类:导弹防御与核武器等系统的核电磁脉冲加固防护;武器装备与系统高空电磁脉冲生存能力测试与评估;辐射与核威胁探测与材料研发。美军核电磁脉冲研究活动表现出4个特点:核电磁脉冲领域投资紧贴最新美军战略目标与要求;传统核电磁脉冲研究项目持续跟进,弥补能力不足;预算适时根据武器装备发展阶段进行调整;核电磁脉冲研究经费相对较少,但仍具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核电磁脉冲     
本文叙述的实现核电磁脉冲防护的措施和概述的方法步骤,使得国家机构和工业部门都可以在今天实现在技术上行之有效和在经济上可以接受的防护措施。因此,可以进一步减小一直存在于军事和民用方面的核电磁脉冲的威胁,更好的保护作战能力,即使在非常情况下,战备防御和政治上的能力仍然可以得到保障。  相似文献   

5.
针对高空核电磁脉冲辐射能量大、破坏性强,且导航接收系统电磁敏感,内部电路易受强电磁脉冲干扰,开展了核电磁脉冲对北斗卫星导航接收系统的辐照效应试验研究.基于垂直极化有界波模拟器,搭建了核电磁脉冲模拟系统产生核电磁脉冲辐射场,研究了北斗卫星导航接收系统在核电磁脉冲辐照下的电磁效应;通过试验和仿真综合表明,导航接收机的接收天...  相似文献   

6.
强电磁脉冲可引起空间飞行器的控制设备发生瞬时或永久故障,从而导致飞行失控。针对强电磁脉冲环境下飞控设备的防护问题,首先分析了强电磁脉冲对飞控设备的损伤效应,其次探讨了相关的防护方法,并给出了屏蔽效能和整机防护试验验证的测试结果,为提高飞控设备抗强电磁脉冲能力建立基础。  相似文献   

7.
电磁脉冲武器利用强烈的电磁脉冲辐射,摧毁或扰乱敌方的雷达、通信、电脑、动力等电磁相关设备,以夺取战场优势。军事通信系统的电磁脉冲防护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课题,文中对电磁脉冲武器的攻击特点和战场运用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军事通信系统抗电磁脉冲武器攻击的战术和技术方面的防护途径及措施,对军事通信系统电磁脉冲防护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利用LSG-8015型雷电浪涌发生器与平行板传输线配合模拟雷电电磁脉冲辐射场,对整装状态下水平放置的某型火箭弹进行了辐照试验。比较了不同放电电压下某型火箭弹电点火系统的感应电压波形,试验了短路防护卡对雷电电磁脉冲的防护性能,提出了某型火箭弹雷电电磁脉冲防护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电磁脉冲炸弹威胁下的舰艇生命力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电磁脉冲炸弹对舰艇产生严重威胁。通过分析电磁脉冲炸弹特殊的杀伤效应,根据电磁脉冲炸弹的杀伤特点和载体的落点分布建立了电磁脉冲炸弹对舰艇打击的易感性模型,根据舰艇对电磁防护的特点确定了易损性模型,从而推导出舰艇在电磁脉冲炸弹打击下的生命力评估模型。通过模型可以看出,舰艇在电磁脉冲炸弹打击下的生命力与电磁脉冲炸弹自身的性能、载体的打击精度、到达目标的功率密度、脉冲对目标的覆盖面积及舰艇自身的防护措施有关。  相似文献   

10.
本文简要综述了高空核电磁脉冲(HEMP)产生机理及特点和国外有关HEMP辐射环境(E1成分)表述的各种标准,对国内核电磁脉冲模拟设备作了一些介绍,对核电磁脉冲对电火工品的作用机理和其测试技术进行了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11.
利用超宽谱电磁脉冲(UW S-EMP)源对无线电引信进行辐照,辐照结果表明:超宽谱电磁脉冲不能使勤务状态下的引信意外发火,但是可以使待发状态下的引信意外发火;在辐照实验的基础上分析了超宽谱电磁脉冲与无线电引信的耦合模式和作用机理,分析得出:超宽谱电磁脉冲主要是通过后门耦合到引信电源模块,引起电源波动,使晶闸管意外导通,导致引信意外发火。根据耦合模式和作用机理对引信进行了防护加固,并对防护加固后的引信进行了辐照和仿真,结果说明:防护加固措施大大提高了引信抗超宽谱电磁脉冲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前,世界各核国家拥有的核武器主要是依靠核爆炸时产生的冲击波、光辐射,贯穿辐射和放射性沾染四种因素进行杀伤破坏,但核武器的杀伤破坏因素并不止上述四种。随着核技术的不断发展,核爆炸的第五种杀伤破坏因素——核电磁脉冲越来越引起核专家们的重视。国外已经开始了核电磁脉冲弹的研制工作。核电磁脉冲是核爆炸时释放出来的伽码射线与周围空气相互作用产生的。这种核电磁脉冲从  相似文献   

13.
电子战装备受电磁脉冲的影响,轻则造成工作失灵,重则导致电子元器件永久性失效,从而对电子战带来巨大影响。本文阐述了电磁脉冲的产生及危害,对电子战装备的电磁脉冲防护提出了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14.
核电磁脉冲模拟器放电回路的数值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介绍了核电磁脉冲模拟器的组成和主要参数,分析了核电磁脉冲模拟器回路的暂态过程,讨论了电路参数、火花电阻和陡化开关击穿时刻对脉冲波形的影响,并提出了改善输出波形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飞行器在飞行状态时,控制导线在电快速瞬变脉冲群(EFT)作用下,该设备控制指令将会出现控制状态错误翻转、持续无指令输出等故障,产生故障的机理是电磁脉冲(EMP)通过传导方式进入控制箱产生紊乱的回输信号所致,严重时会损坏控制器及起飞装置。在实验基础上,研究了飞行器控制导线对电磁脉冲的防护加固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对控制导线采取屏蔽法能够使飞行器对电磁脉冲具有很好的防护效果。  相似文献   

16.
第一章 前 言 §1-1 什么叫内电磁脉冲 核爆炸要产生冲击波、光辐射、x射线、v射线、中子流和碎片流等各种破坏因素,同时还要产生电离层扰动、电子元器件的辐照效应和核电磁脉冲等次生破坏因素.从1972年起美国资料开始发表有关“内电磁脉冲”这种新的次生效应的文章。内电磁脉冲和以往所讲的核电磁脉冲是机理不同的两种次生效应. 在大气层中产生核电磁脉冲的机理有三种。第一种是康普顿电子流或光电子流机理。核爆炸的高能v光子流或x射线在大气中传输时与大气分子发生碰撞,产生康普顿电子流或光电子流。如果存在某种不对称性(例如空气与地面的交界面,大气密度的指数变化等),则不  相似文献   

17.
高能电磁脉冲武器对计算机系统的毁伤及防护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了国外军事强国在高能电磁脉冲武器毁伤计算机系统及计算机防护的研究领域的发展状况,介绍了近年来高能电磁脉冲武器毁伤计算机系统的作用机理、破坏作用,尤其是对C4I计算机系统的破坏,对计算机抗毁防护技术做了详尽的介绍.建议我国应该进入相关研究领域,并持续跟踪、研究各国先进技术,以引起我国对此项研究的重视,为加强抗毁伤技术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18.
射频前端强电磁脉冲前门耦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强电磁脉冲能量经天线进入射频前端的威胁,给出强电磁脉冲环境的评估方法,通过分析天线-射频前端工作原理,提出全频带脉冲耦合能量的理论计算公式.并以中馈天线-短波电台为例,用电磁仿真软件CST实现了天线仿真与前端电路仿真的有机连接,得出前门耦合数据及其影响因素,此仿真方案也为更深入分析耦合效应、验证防护技术提供了良好平台.最后根据仿真为前门防护提出若干意见.  相似文献   

19.
舰船系统级强电磁脉冲防护试验与关键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满足新型驱护舰系统级强电磁脉冲防护试验的需求,分析了舰艇的电磁脉冲效应和耦合途径,并根据防护试验的特点,提出了基于试验目标、设施设备、组织实施和加固评定的舰船系统级EMP(electromagnetic pulse)防护试验方法。探讨了以试验平台动力定位与瞬时姿态控制、天线方向图设计与模拟器海上架设、EMP效应试验摸底、验证与分析为核心的试验关键技术。仿真推演结果表明,该试验方法设计合理,经济有效,可应用于工程实践,为舰艇等大型装备系统级EMP防护试验的研究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核电磁脉冲对单片机系统的辐照效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核爆炸产生的电磁脉冲的“杀伤”范围极广,它可使距离爆心投影点几千公里的电气设备、电子装备和系统的工作失灵甚至破坏。为了研究它对单片机的各种效应,利用GTEM室产生的模拟核电磁脉冲,对单片机系统进行了辐照效应实验。实验表明,单片机系统在核电磁脉冲作用下,会出现“死机”、重启动、控制状态的改变、通讯错误和外部RAM内容改变以及数据采集误差增大等现象。在实验基础上,研究了单片机系统的各种效应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