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汉朝招降匈奴策略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史实与考古材料 ,得出汉朝对匈奴实施招降战略理论的观点。汉朝迫于匈奴外患 ,长期奉行招降匈奴策略。贾谊“三表五饵”招降策略 ,具有很强的可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汉武帝是贾谊招降策略积极奉行者 ,招降成绩也最辉煌。在汉匈双方实施招降对抗互动过程中 ,招降观念开始泛化 ,招降保障体系也逐渐完善 ,影响了汉匈战局和汉匈民族关系。  相似文献   

2.
汉武帝时期,匈奴开始出现降附汉朝现象,而汉政府为此采取了设置五属国等军政措施对其加强管理。东汉时期自建武二十四年呼韩邪单于所部南匈奴款塞归降汉政府后,东汉政府便将其逐渐迁居于塞内缘边诸郡并对其不断强化军政管理。而整个汉代中央政府对归附匈奴所采取的一系列军政管理实质上都属于边疆社会治安管理范畴,这也是此前学界未曾特别强调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纵观西汉北拓边疆的历史,汉王朝全力充实国力,耐心等待时机,准确把握战机,及时改革军事形态。在对匈奴的斗争中文武兼备,通过武力征伐基本上解除了匈奴的威胁;通过政治联盟和文化渗透,很好地配合了军事斗争。最终实现了与单于争其民的目的,为后来汉匈的真正统一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4.
汉朝与匈奴战争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匈几百年的大战,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对汉匈双方谁是主动进攻方,谁是防守方历来有所争议.怎样去客观地判断进攻方,不妨从战争的起因、目的和结果以及军事力量、战略意图等多方面综合分析,较全面地认识这一问题.还有关于汉朝战胜匈奴皆因骑兵数量多这一观点,笔者认为颇有不妥.从白登之围到汉武帝时期多次出击匈奴的诸多战例中,可以看出汉朝取得胜利并非因骑兵数量多所致.  相似文献   

5.
一汉初以来,匈奴日益强盛。昌顿单于以“控弦之士”三十余万,东败东胡,北服丁零,西逐大月氏,使中国北方原各自为政的“诸引弓之民,并为一家”。汉武帝时期,匈奴统治区域东起今朝鲜边界,横跨蒙古高原,向西与河西走廓、湟水流域的氐、羌相接,南面延伸到  相似文献   

6.
李广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是唐代诗人王昌龄赞扬李广的诗。李广(?——公元前119年),西汉名将,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自幼善于骑射,在屡次对匈奴的战争中,勇猛善战,一生与敌交战七十余次,匈奴畏之如虎,称他为“汉之飞将军”。  相似文献   

7.
正当西晋司马氏统治集团内部互相残杀、举国大乱之际,内迁到中原广大地区的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贵族,趁机揭竿而起,以自己的部族为骨干,吞并邻近部落和县、乡,各霸一方,纷纷脱离西晋王朝统治,建立起独立政权。在北魏统一北方之前,长江以北自西晋被匈奴灭亡后,先后出现了一成(汉)、二赵(前、后)、三秦(前、后、西)、四燕(前、后、南、北)、五凉(前、后、南、北、西)和夏、冉魏、西燕、代等政权20个左右,历史上称这一时期为"五胡"十六国时期。  相似文献   

8.
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地处内蒙古西部贺兰山下,平均海拔1500米,最高海拔3556米,是以蒙古族为主体,汉、回、藏、满等多民族聚居的边境旗。自春秋起匈奴、鲜卑、党项、回虼、蒙古等少数民族在此繁衍生息,汉唐以来这里是“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  相似文献   

9.
李广张弛有度的治军模式,有利于大兵团远程奔袭作战,减少了行军中繁文缛节造成的不必要消耗。李广作战指挥的主要特点是依托障塞、烽燧和长城进行防御作战,有效地遏止了匈奴骑兵的进犯,但未能与汉军车、步、骑兵优良装备和协同作战的优势有效结合,从而限制了其作战效果。皇权专制政治的影响、汉朝对匈战略的调整和个人性格的不足,是造成“李广难封”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平城之役是西汉与匈奴的第一次战争.此役之后,西汉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等,同时开放关市,准许双方民间贸易,促进经济和文化交流.除徙民实边、积粟富国外,西汉大力加强马政建设,发展骑兵,战斗力大幅提高;还注重培养人才、重用人才,以加强国防.在元狩二年河西之战、四年漠北之战中,汉军皆大胜,总的局势始得转变.  相似文献   

11.
古往今来,很多人都为李广未能封侯而替他鸣不平。但熟悉西汉历史的人都知道,李广曾在汉文帝时因军功任中郎,景帝时先后任北部边域七郡太守,是文帝、景帝领导下的一员干将,以骁勇善射著称,其勇令匈奴畏服.时称之为“飞将军”。武帝即位,李广又受武帝领导,职位上得到数次升迁,先召为中央宫卫尉,后又任骁骑将军、右北平郡(今内蒙古宁城西南)太守等职。武帝为臣服匈奴,命李广为前将军,从大将军卫青出塞长驱远征出击匈奴。李广不善远征,曾数度迷路,虽有误军事但并未为之所动。公元前119年在漠北之战中,李广受命迂回匈奴单于侧翼,又因迷失道路,未能参战,愤愧自杀,终未封侯,留下了一段“李广难封”的历史遗憾。  相似文献   

12.
昔日屯垦之都——伊犁今天过果子沟,驱车直下十分便捷。然而,古时这里却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多少文人墨客,谪吏庶卒为此啼嘘不已。伊犁河谷古曰"眩雷",是汉朝在西域最早的屯垦地点。公元前105年,游牧部族乌孔昆莫(国王)就遣使贡良马千匹,向汉朝请求联姻,汉武帝派细君公主出嫁,为防匈奴侵扰,随带大批随从和官兵屯驻眩雷要塞,开始屯田积谷,成为中央政府在新疆地区最早的屯垦,具有历史开创意义。为历代朝廷大规模屯垦,抗击匈奴,统一西域作出了贡献。公元前60年,屯垦实力日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在群际接触理论的基础上,借助涵化概念,利用"族际友谊质量"和"涵化策略"问卷,对新疆喀什地区的4所民汉合校的学生进行调查,通过定性与定量的分析方法揭示民汉合校中维汉学生的族际友谊现状,探析影响族际友谊的主要因素,包括社区因素、学校因素和家庭因素及个体自身因素等,以期为多民族地区学生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公元前三世纪末,当我国西汉王朝建立的时候,居住在北方的匈奴族,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以蒙古高原为中心的新兴奴隶制部落国家。匈奴统治集团经常派骑兵南下,杀掠人民。破坏生产,构成了我国北部的主要边患。汉武  相似文献   

15.
<正>纵览两千年前秦国的战争史几乎就是一部典型的大军团作战史,在文治方面"略输文采,稍逊风骚"的秦始皇在武功上却是功勋卓著,战绩非凡。他驱使着秦军这支历史上著名的"虎狼之师",短短十年间,吞并六国、席卷中原、北逐匈奴、南服百越,最终一统江山,坐拥天下。  相似文献   

16.
汉维语数字作为各自语言文字的一部分,其主要功能是计数,表实指,是数概念在语言系统中的反映。但在文学作品和日常生活中,由于汉、维两种语言表达习惯上的差异很大,各有其独特的称数方式,而且使用方法也各不相同,因此给人们的理解和使用带来一定的困难,本文主要从汉、维语数词方面的差别入手,对汉、维语数词进行对比性探讨,并对汉、维语数词的差别做了归纳。  相似文献   

17.
大爱无言     
刚能记事时,我常惠小病。娘抱着我,通宵达旦地拿着木棍敲水缸:“伢,快回来啊,娘在,一路上你莫怕!”娘是在喊魂,古老的乡村就以这种方式传承着千年不熄的亲情。记工分年代,“黑五类分子”的娘从淤泥过膝的稻田赶回家,煮一小锅稀饭,喂面黄肌瘦的五个孩子,自己喝两碗清汤就往回赶。要是去晚了,娘又得戴尖帽游街罚站。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论述了培养"汉—民兼通"的双语教师的必要性和"汉—民兼通"双语教师应具有的素质。并提出了几点培养措施:重视对少数民族语言的学习;把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学习作为汉族双语教师的必备条件;建立严格、合理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与考核制度;完善对双语教师的激励制度。  相似文献   

19.
南宋中期的著名军事理论家华岳,针对当时宋军抵御匈奴马军所遇到的困难,明确提出要根据作战需要改进和创造新的武器装备,制作装备应根据运用兵种和使用者的具体情况而定,要把武器装备的质量放在重要位置,武器装备的配备必须根据兵士的情况不断调整,坚持"因技以求材,因材以制用"等重要思想,对于今天加强武器装备建设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八阵"之称,首见于《孙膑兵法》.但因该书于汉以后失传,致使其本来面目淹没了两千多年.而在此期间,却又冒出了许多"八阵".这些"八阵",就其实质而言,全是八卦思维的产物,而且也多被蒙上神秘的色彩.它们不但都是"伪作",而且也都是纸上谈兵,不切实用.正因如此,所以它们虽可用于教习,但却极少见于战史.我们尊重前人的思想成果,不因其"伪"而贬其价值,也不因其不适实战而轻其巧思,因为它们确实含有一些可足吸收借鉴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