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二、潜地导弹水下发射试验潜地导弹武器系统在完成了陆上发射台、陆上发射筒的飞行试验后,进入了在潜艇上进行水下发射固体导弹的飞行试验阶段。该试验分3步进行:在常规动力潜艇上进行潜地导弹水下发射试验;在导弹核潜艇上进行潜地导弹水下发射试验;在导弹核潜艇上进行潜地导弹定型试验。1.先期准备60年代末,为适应导弹核潜艇发射潜地导弹试验的需要,中央军委决定,由海军试  相似文献   

2.
祝弘 《当代海军》2006,(3):27-29
在美海军现役的18艘“俄亥俄”级核潜艇的导弹舱里,并列布置着两排垂直的导弹发射筒,每排12个。导弹发射筒的长度略大于压力壳的直径,因此导弹发射筒突出在压力壳之上约0.76米,这样便要求上层建筑有一段呈平台形状的结构来覆盖24个导弹发射筒。“俄亥俄”级潜艇的压力壳直径之所以定为12.8米,主要是考虑到在该级潜艇进入量产的1989年,要在艇上装载长度为13.41米的“三叉戟”Ⅱ型潜射弹道导弹。  相似文献   

3.
采用金属材质发射筒的筒装导弹无线电引信测试中,需打开发射筒,造成测试过程复杂、测试效率低,并可能对导弹可靠性、安全性等造成的不利影响。提出一种不打开发射筒的无线电引信测试改进方法,针对原测试方法突出问题的深入分析,提出了改进思路与原则,系统阐述改进方案与实现方法,给出了实现示例,并进行了测试验证。结果表明,文中方法科学可行,能够实现正常测试功能,测试过程大大简化、时间大幅压缩、效率显著提高,并能减少打开发射筒对导弹可靠性、安全性等造成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4.
核潜艇之最     
核威慑力最强的核潜艇美国“俄亥俄”级弹道导弹核潜艇,水下排水量18750吨,装有24个弹道导弹发射筒。新服役的10艘艇,每艇装载“三叉戟”-Ⅱ型(D-5)导弹,射程  相似文献   

5.
舰艇在不规则海浪中的摇荡运动,可由若干个振幅、周期和初始相位各异的单元简谐运动来表示,舰载导弹必须要受舰艇运动影响。本报告把舰艇、发射装置、导弹视为一个整体来考虑。除了舰艇的振荡运动外,还考虑了舰速、风速、环境温度、推力偏心、导弹质心偏移、发射筒的微变形、发射导轨的微弯曲、发射架初始瞄谁误差和气动力等因素的影响,建立了舰载发射扰动运动数学模型。此模型可结合不同型号特点,经分析简化后使用。  相似文献   

6.
双级气缸式弹射装置内弹道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使用双缸提拉式弹射装置发射战术导弹时,考虑到机动性等因素,在导弹发射筒长一定的情况下,针对如何提高导弹出筒速度和保证导弹的最大过载不超过允许值,提出了一种新型弹射器设计方案,并进行了初步的设计及内弹道计算。  相似文献   

7.
在防空导弹全寿命周期中,为保证导弹的实时状态和性能可知,需要进行导弹测试。合理的测试项目设计是确保导弹测试过程可行、测试结果可信的基础。测试项目的规划与导弹测试性设计紧密相关,导弹类型、测试性设计思路均会影响测试项目的设计结果。通过对复合制导型防空导弹作战过程的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作战任务需求的防空导弹测试项目规划策略,并对实际应用中的关联因素进行了分析。基于该规划策略形成的测试项目具有较好的测试覆盖性和可行性,满足导弹全寿命周期各阶段的测试需求。  相似文献   

8.
整个罗兰特武器系统包括整发火箭,武器和发射控制设备,训练模拟器,以及维护设备。 整发火箭——整发火箭包括导弹和发射筒,并完全保持维护的自由。作为战术运输和存储容器的发射筒,它的两端由高阻抗的防护膜片所密封。保证在正常维护和储存的条件下,整发火箭可工作五年。为了运输和储存,整发火箭通常聚集在后勤运输箱内。导弹设计为整发火箭既简化了储存,又能提高武器系统的发射速度。  相似文献   

9.
水下导弹导引法与弹道仿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假设目标作直线运动时,以未来方位导引法和自动变提前角导引法两种不同的导引方法为例,建立了水下导弹的线导和自导相对运动方程、导引弹道数学模型并进行了仿真,获得了水下导弹、目标和制导站的相对运动轨迹及水下导弹与目标相对距离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和攻击效果。对水下导弹攻击目标距离的预测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回收问题是水下特种运载器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目前,回收水下特种运载器主要通过水面回收和水下回收两种途径,针对水下特种运载器水下回收途径,研究了利用鱼雷发射管回收、导弹发射管回收、水下驮带回收、水下专用对接器回收等几种水下回收方式的概念、原理和实现途径,并对比分析了上述几种回收方式各自的优势及缺点。  相似文献   

11.
舰空导弹武器系统转火射击能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讨论了舰空导弹武器系统转火射击的概念,分析了影响转火射击能力的主要因素,提出了舰空导弹武器系统射击周期、最大射击周期、最小射击周期概念,并对其数学模型进行了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12.
对于导弹状态评估与决策问题,提出基于组合赋权-改进灰色关联分析的导弹状态评估决策方法。通过分析导弹状态的影响因素,构建导弹状态参数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运用改进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导弹状态进行评估并给出决策。由于灰色关联分析仅能给出待选导弹状态关联系数的排序,不能反映导弹的真实状态,为此引入最低状态参数比较序列对其进行改进,从而得到客观导弹状态。灰色关联分析指标权重的确定是决定评估准确性的关键因素,为平衡主观赋权与客观赋权的利弊,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组合的权重确定方案。通过算例分析并与传统方法进行比较,验证了该评估决策方法的可行性与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Bang-Bang控制式鸭舵对旋转导弹气动特性的影响,在CFD软件中采用嵌套网格方法模拟导弹的旋转和鸭舵的偏转,对Bang-Bang控制式旋转导弹在不同攻角、马赫数和转速下的气动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了气动特性变化规律。研究表明,因鸭舵洗流方向的改变,耦合导弹自旋会导致弹体和尾翼的侧向力发生突变。通过与不控鸭舵的旋转导弹进行对比,采用Bang-Bang控制式鸭舵的旋转导弹的周期平均侧向力系数变小,周期平均法向力系数变大。由于侧向力的存在,导弹在一个周期内的合力会偏离竖直方向,合力偏离竖直方向的角度随着马赫数、自旋速率和攻角的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14.
将飞行器变后掠翼技术应用于导弹上,弹翼的运动对弹体动态特性与整个系统的制导精度会直接产生影响。首先基于多刚体动力学原理获得的变后掠翼导弹完整的数学模型,通过小扰动线性化方法得到了弹体相关的传递函数,并利用统计线性化方法计算了制导数学模型的均值与协方差传播方程,最后应用协方差分析描述函数方法分析得到了导弹的弹翼转动速度、弹翼后掠角大小与弹翼转动时刻对制导精度影响的规律。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论述了垂直发射拦截导弹的气动力外形设计问題。采用的设计方法是用于初步确定导弹的性能,包括导弹速度,最小和最大拦截距离。机动性(或者说平衡过载和弹体时间常数)和发射段的拐弯能力。作为一个例子,所分析的导弹的速度在海平面为M≈3马赫,最小和最大拦截距离分别为1海里和9海里。同时为了能对付入侵目标,它的机动能力应该大于50g。这些要求通常可以根据要对付的威胁范围来确定。导弹的发射重量,有效载荷(即制导设备,战斗部和引信)的重量,长度和体积应考虑发射筒的限制。假设推进系统提供的推力能够把有效载荷送到要求的射程并达到足够的速度和机动能力。通过对下列一些问題的气动力分析来确定导弹的气动外形,它们是:控制类型,对导弹的物理限制,阻力和制导传感器的性能,升力和控制面的优化,用于垂直发射和拐弯的燃气舵控制,弹体时间常数和导弹的性能。  相似文献   

16.
针对在海上动基座条件下舰载垂直发射装置的安装精度和发射架导轨状态参数的检测问题,在分析其技术难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用测距仪差分原理实现对水平误差的检测;采用数字激光自准直仪解决发射筒各架体的垂直度测量。并通过对该检测方法进行的不确定度分析与计算,验证了该检测理论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7.
针对金属结构发射筒筒体重量大、耐腐蚀性差、焊接易变形、设计自由度差等问题,开展了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发射筒的设计研究,以满足武器系统对发射筒的体积、重量、环境适应性等提出的更为严格的要求.采用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及钢内衬,通过结构优化和功能性铺层设计,赋予了发射筒筒体良好的轻质高强特性.研制的发射筒通过气密、水压、吊装、运...  相似文献   

18.
论述了所设计的计算机辅助故障树安全分析系统的功能及程序结构与设计原理.分析系统由编辑生成、分析计算、诊断输出和数据库四个模块组成,使得故障树的生成与分析非常直观而简便,只需用鼠标在屏幕上绘制出故障树图,系统就能自动识别并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最后,以具体实例的形式给出了某导弹在发射筒中自毁故障树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针对防空导弹与目标的空间对抗,建立了防空导弹微分对策空间对抗模型,并推算得到了最优策略,运用自适应神经网络评判方法对模型进行求解,通过给定条件下的仿真证明了该算法的有效性,显示了该模型可应用于防空导弹与目标的空间对抗问题。  相似文献   

20.
首先阐述了开展地空导弹共架发射技术研究的必要性,对以美国、俄罗斯为代表的国外技术发展现状和特点进行了分析,然后提出了地空导弹共架发射平台的总体实现思路,确定了地空导弹共架发射平台的导弹、发射筒(箱)、发射装置等主要构成要素,并对快速反应、高密度装载、混搭混配、开放式结构、智能感知和系统重构等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最后提出了后续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