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有感于萧何的遗憾李胜伟张国君西汉初期,萧何月下追韩信,尽力推荐韩信做了大将,帮他成就了功名。可是萧何把韩信推上高位后便撒手不管,以致韩信居功骄傲,刘邦要他会师荥阳与楚军作战,他却驻军赵地不肯前往。韩信打下齐地后,更是自高自大起来,竟要刘邦封他为“假齐...  相似文献   

2.
姜文华 《国防》2006,(4):72-73
在中国军事史上,出现过许多卓越的军事家。其中, 有的长于运筹帷幄,谋划大计;有的擅长披坚执锐,统兵作战。但能够兼有二者之长,能文能武的,却为数寥寥,而韩信就是这样一位屈指可数的军事家。韩信集谋臣与统帅于一身,为西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不朽的功勋。萧何月下追韩信韩信是楚国故地淮阴(今江苏淮阴市东南)人,受当地尚武风气的影响,少年时就喜爱研习兵法。公元前209 年陈胜、吴广起义后,各地群起响应,韩信投奔项羽麾下。  相似文献   

3.
楚、汉相争之际,韩信破赵之战时创造的背水阵,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大家一致认为,韩信不愧是一代用兵大师,以区区三万人,破二十万赵国精兵,演绎了战争史上的一大奇迹。人们在击节叹赏之余,纷纷探究韩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原因。其中大多数人关注的焦点是:韩信布背水阵,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士兵的勇敢作战精神,即韩信战后回答部属的疑问时所引用的孙子那句名言──“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换言之,韩信破赵胜利的主要原因就是其在“治气”上取得了巨大成功。古人云:“夫战,勇气也。”(《左传·庄公十年》…  相似文献   

4.
韩信是楚汉争雄中“与汉汉重,为楚楚安”的关键人物,后于汉高祖11年被吕后、萧何以“谋反”罪诛杀。到底是韩信存心谋反,还是汉室统治者蓄意翦除?韩琪撰文指出,韩信被杀实属冤案。刘邦对这位  相似文献   

5.
克制是美德     
克制是美德谢华杰提起“克制”,人们自然而然会想起汉朝的大将军韩信了。想当初,他曾受胯下之辱。可数十年后,当他屡建战功,被封楚王,再次回到当年受辱的故乡时,那位曾迫使韩信从胯下钻过的少年已成为一个年富力强的壮汉子,此刻正胆怯地跪在韩信面前。韩信指着他对...  相似文献   

6.
"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出身寒微,却胸怀大志。初投刘邦不受重用而离开汉军,后"萧何月下追韩信",韩信感念之余将张良举荐之信取出。萧何问他:"既有张良之信,为何不早拿出?"韩信答曰:"早拿出来,恐被天下人耻笑。"读史鉴今,面对当前社会普遍存在的逢人拉关系、遇事  相似文献   

7.
楚汉战争期间,韩信背水为阵,以不满三万人的兵力大破号称二十万的赵军,一举平定赵国,创造了中国历史上又一个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韩信背水破赵之战在楚汉战争的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破赵之后,燕、齐等国闻风而靡,由此,刘邦始得专力攻项羽,形成了对楚的战略包围,并最后打败项羽,统一了中国。但是,当年韩信背水列阵的古战场在今何地?这次战役为什么能够以  相似文献   

8.
宋增建 《政工学刊》2002,(12):62-62
被 人羞辱 ,特别是当众被人羞辱是最让人难堪、让人愤怒、让人无法容忍、让人刻骨铭心的。然而 ,在实际生活工作中 ,有时某些“羞辱”却是十分珍贵和不可多得的 ,它让人终身受益。记得我刚刚从地方大学毕业入伍到部队不久 ,便被挑选到组织部门当干事。当时年纪轻 ,阅历浅 ,工作热情很高 ,但工作经验却非常缺乏。一次政治机关全体干部开会 ,不少是团职干部 ,大都比我职务高。我负责会务 ,便去给政治部少将主任倒水。由于用力过猛 ,一不小心 ,便把杯子倒得满满的 ,并且溢到桌面上。正当我手忙脚乱找抹布时 ,将军主任却不紧不慢冷冷地对我说 :…  相似文献   

9.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述了这样一段感人的故事 :蔺相如有功被拜为上卿 ,武将廉颇不服 ,扬言羞辱他。蔺相如再三退避 ,并说明内患必然导致外忧的道理。此话终于感动了廉颇 ,并做出了“负荆请罪”的义举。这段广为传颂的历史佳话 ,有两点值得借鉴 :(一 )廉颇虽曾言行羞辱过相如 ,但他知错能改 ,而且认错态度诚恳 ,发自肺腑 ,感人至深。 (二 )相如没有因廉颇的无礼而恼羞成怒 ,针锋相对 ,而是站在国家利益的高度 ,以宽阔的胸襟与豁达的气度予以对待。历史上的廉颇、蔺相如早已作古 ,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廉颇、蔺相如”们的表现却不尽人…  相似文献   

10.
被人羞辱 ,特别是当众被人羞辱是最让人难堪 ,让人愤怒 ,让人无法容忍 ,让人刻骨铭心的。然而 ,在实际生活工作中 ,有时某些“羞辱”却是十分珍贵和不可多得的 ,它让人终身受益。记得一位朋友给我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还在上高中的时候 ,有一次 ,一位英语老师让他背单词 ,而他当时正聚精会神地读一本武侠小说。老师很生气 ,便当众对他说 :“你真是没出息 ,不仅糟蹋爹娘的钱 ,还耗费自己的青春 ,如果你能考上大学 ,全世界就没有文盲了。”听了老师当众“羞辱”他的这番话 ,他既生气 ,又暗自下决心 :“你不要瞧不起人 ,我此生必定要上大学。”他…  相似文献   

11.
崔忠明 《政工学刊》2008,(11):24-24
一名领导干部"可以不知道下属短处,但不能不知道他们的长处"。汉高祖刘邦能胜楚霸王项羽,主要依靠萧何、韩信、陈平等贤人智士的辅佐;蜀主刘备能与东吴孙权、魏国曹操成三国鼎立之势,因为他有诸葛亮出谋划策,  相似文献   

12.
国耻,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所遭受的损害和羞辱.  相似文献   

13.
楚汉战争中,韩信等人率汉军数万,于汉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8月,出敌不意地从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渡过黄河,开辟北方战场。汉军在取得了灭魏、攻代的胜利后,汉高帝三年(公元前204年)初,韩信又引兵东进,翻越太行山,乘胜击赵。赵王歇与主将陈余率军宁井陉(今河北井陉北),所部兵力号称20万,比汉军多数倍,而且占有地势之  相似文献   

14.
马庚恒 《国防》2005,(9):74-74
战国时代,齐国将领孙膑“减灶”胜庞涓;东汉末年,太守虞诩则“增灶”胜敌军。齐军势强,为了诱使魏军追击,故有减灶之谋;而汉军势弱,为了震慑敌军,故有增灶之计。虞诩说:“孙膑见弱,吾今示强,势有不同故也。”一减一增,说明虞诩能够针对具体战争的特点灵活运用前人的谋略,因而夺取了战斗的胜利。相反,三国时期蜀将马谡照搬韩信破赵用的“陷之死地然后生,置之亡地然后存”的谋略,违背孔明坚守街亭、依水安营的命令,扎寨于山顶绝地。马谡没有具体分析两次战争的不同特点和不同任务。韩信是要夺取一个要地,利在速决;而马谡应坚守一个要地,利在持…  相似文献   

15.
大巴山的初春,铺青叠翠,吐芽绽绿。出于撰写《南江武装史》一书,按捺不住对当年红军战斗过的地方亲眼一睹的心情,驱车前往三国时期的米仓古道——30年代的红军长征路。到米仓古道去看看,是我童年听“肖何月夜追韩信”  相似文献   

16.
人才开发是人才学的组成部分,它涉及人才的培养和选择,对人才的成长起到基础性的作用。邓小平的人才开发观,吸取了人类的历史精华,贴近中国社会的实际,内容丰富,个性鲜明,指导性强。 一、人才开发具有战略性,要有明确的标准 把人才开发提高到战略地位来对待,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根据人才建设的需要,分层次定标准,是邓小平人才开发观最显著的特点。中国历史上重视人才的事例很多,如“萧何月下追韩信”、“刘备三顾茅庐”等。但到了现代,由于在人才的开发上受“左”的影响,苛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同志曾把领导者的主要职责科学地归结为出主意和用干部两件事。这两件事都很重要,但其中更为根本的是用人。因为,无论是决策还是实施决策,都离不开人。作为领导者必须具备超群的用人本领。汉高祖刘邦总结他得天下的经验时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粮饷,不绝于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克,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所以取天下也。”作为一个领导者不管其职责有多少条,但最重要、最基本的职责是会用人。在当前的干部使用中,各级党委机关非常重视人才的使用,对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18.
暗渡陈仓     
马靖 《国防》2008,(10):78-79
暗渡陈仓,全称应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这一典故出自楚汉相争时期。秦末农民起义推翻秦王朝后,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之间为掌握最高统治权,展开了长期的争夺斗争。据《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楚汉相争初期,处于劣势的刘邦在进军褒中后,为了防止章邯侵袭和麻痹项羽,表示自己无意争夺中原,主动烧毁了东向的栈道。后来,韩信出兵东征之时,为了迷惑敌人,派人佯装修复栈道,而暗中抄小路迂回到陈仓,击败了章邯。  相似文献   

19.
历史公案:项羽身陷大泽于何方?傅贵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项羽被刘邦、韩信重兵围困于垓下,四面楚歌。骁勇善战的项羽在夜幕的掩护下,率800人乘夜渡淮。渡淮后仍有100余骑,若不是至阴陵遭一田父欺骗陷于大泽,损兵折将,项羽、刘邦鹿死谁手还很难断定。大泽...  相似文献   

20.
汉初韩信略定山西、河北的战争,其迂回夏阳、井陉背水为阵,在战争史上都是经典战例。本文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通过对古城、古关隘、古村落、古庙宇等遗址,碑刻、古井等遗物,地名的考证,结合文献史料、自然地形,辨析真伪,对多处古战场的地理位置、韩信进军路线进行确定。并绘制地图,力求透视这场战争的历史全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