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加强国防教育,必须形成社会合力,这是由国防教育的“四性”所决定的。 国防教育地位的重要性要求形成社会合力。《孙子兵法》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古云:“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这些掷地有声的金玉良言道出了国防教育的重要性。国防教育可以提高综合国力和战争潜力,使我国在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斗争中发挥更大作用;可  相似文献   

2.
军事科学是军队建设和国防建设的理论先导。《孙子兵法》云:“兵者,国之大事,存亡之道,生死之地,不可不察也。”当今世界,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  相似文献   

3.
中华武德文化源远流长,初前于炎黄氏族的融合,文明奠基于孙武。《孙子兵法》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闪烁着中华民族伦理智慧的光辉,对现代世界文明有其重要的价值,有待于我们开发利用。从现代世界文明进步的总趋势的视角来看,开发《孙子兵法》道德资源的价值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大国防安国战略的时代昭示“安国”是《孙子兵法》的伦理大旨。“五事七计”是其安国之大经。欧安国就不能不重视养兵用战,孙子在其兵法首篇首句即指出:“‘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这与《管子》的“兵者尊主安国之经…  相似文献   

4.
国防箴言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语出《孙子兵法》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是不可不密切关注和认真研究的。《孙子兵法》开篇第一言,即以精辟的语言揭示了一条血与火交织的真理。  相似文献   

5.
“国无防不宁,民无兵不安!《孙子兵法》说,‘兵者,国之大事,不可不察也。’地方领导如果忽视围防建设就是对国家全局的不负责任!”云南省昆明市委常委、五华区委书记、五华区人武部党委第一书记高劲松不仅经常告诫所属干部,而  相似文献   

6.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不可不察也。《孙子兵法》以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被人们尊奉为“兵经”、“百世谈兵之祖”,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扩大传播孙子的思想和智慧,9月12日,第四届中国滨州惠民国际孙子文化旅游节在山东惠民举办。近年来,随着孙武思想和智慧研究与宣传的深入,作为孙子故里的惠民县  相似文献   

7.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中共临沧县县委书记张涛经常引用兵圣孙武这句名言告诫自己。他时刻心系国防建设,把自己当作普通一兵,积极为县人武部排忧解难。使人武部跨入先进行列。  相似文献   

8.
伴随人类社会从工业时代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战争这种新的战争形态阔步向我们走来,并由此引发的一场世界新军事变革浪潮汹涌澎湃。“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这是我国大军事家孙武的名言。如何跟上时代的步伐,迎接信息战争和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挑战,正是“国之大事”,事关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因此,对于信息战争这个新的战争怪物,不仅  相似文献   

9.
在兵圣孙武的诞生地——山东广饶县,身为东营市委常委、县委书记的徐德温,深谙“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的道理。因此,凡武装工作的大事,他必定躬亲,为国防建设尽心尽力。 广饶县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早在本世纪20年代初,马克思  相似文献   

10.
<正>《中华大典·军事典》是国家重大文化学术工程《中华大典》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军事思想分典》《军事制度分典》《军事技术分典》《军事地理分典》《军事人物分典》和《战争战例分典》,约4000万字。本典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牵头,组织军内外多家单位共同编纂完成,将于2017年底由辽宁大学出版社公开出版。《中华大典·军事典》是总结中国军事数千年发展成果的军事文化和军事学术工程。"兵者,国之大事也。"在中国历史上,历来重视对军事资料的汇集整理。早在先秦时期,在《孙子兵法》  相似文献   

11.
一部人类史,半部战争史。自阶级社会产生以来,战争便随之而来,而对战争和军事历史的研究也就成为人类总结战争规律、吸取历史经验的有效途径。因此,从中国古代开始,历代统治者和军事家都高度重视对战争和战争规律的研究,并将其上升到关系国之生死存亡大事的高度。古代著名军事家孙武明确指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人民解放军创建以后,以毛泽东、邓小平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更是高度重视军事历史研究。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即倡导党内同志要研究近百年来的军事史,老帅徐向前在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也曾经指…  相似文献   

12.
一切反映军队改革的具有普遍性的经验和教训,都值得人们珍视和借鉴。我军改革和建设的历史进程,既需要发扬自身固有的优良传统,借鉴外军的有益经验,也需要汲取我国古代军队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因此,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作指导,认真总结和研究我国古代军队改革的经验教训,对于促进和推动我军的改革与建设,无疑会有一定的启示和教益。一、正确把握改革的时机军队之所以需要改革,归根结底是由它所担负的根本职能决定的。自从人类社会划分为阶级、出现国家之后,军队便成为阶级斗争的一把利剑,用以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执行对内专政和对外作战的职能。《孙子兵法》开宗明义即指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  相似文献   

13.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战争关乎民族振兴、国家存亡和人民福祉,必须慎之又慎,必须作为“最后选项”,不能草率决策、鲁莽行事,更不能怒而兴师、愠而致战. 当今世界,和平、发展仍是时代主题,合作、互惠、共赢成为普遍共识.我国正处在难得的战略机遇期,谋求发展、持续发展,仍是第一要务和头等大事.有人形象地说:“中国像辆自行车,骑着就走,停下就倒.”  相似文献   

14.
刊授园地     
《中国民兵》成了党政领导的“抢手货”近两年来,湖南新宁县人武部每年都拿出专款为县武委会成员和国防教育领导小组成员订《中国民兵》。地方主要领导对《中国民兵》十分偏爱,究其原因,一是在大张旗鼓地开展全民国防教育的热潮中,《中国民兵》能起具体的指导作用,关心、支持武装建设的地方党政主官,需要《中国民兵》;二是《中国民兵》既突出军事性、专业性,又融大众化、知识化于一体,它的每个观点、事例,都来源于基层干部的经验之谈,无做作之态,使人倍感亲切可读,从主观上缩短了读者与编者的距离。(李明贵)  相似文献   

15.
曹操是三国第一流的军事家、战略家,他在军事实践与理论研究中为后人留不了宝贵的遗产,今天重温、总结一下他对战争形势、战略、战术思想,不是没有裨益的。 军事形势家的胸怀 对战争形势的正确分析,是军事家不可或缺的素质,历来为兵家所重。《汉书·艺文志》根据西汉任宏的分类,列为权谋、形势、阴阳、技巧四家。前两家是兵家的主流与正宗,后两家是兵家的末流与旁门。论形势,曹操就是以军事形势分析见长的军事家。 《孙子·计篇》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指出战争事关国家存亡、军民生死,必须严肃地对待。这就要求军事统帅在制定战略、战术之前,  相似文献   

16.
提高广大民兵预备役人员的军事素质,是“三落实”中的一项关键性工作。实践性很强,涉及方方面面,与人力、物力、财力息息相关,直接受各级领导决心的制约。领导决心大,条件差的可以改善,没有条件的可以创造条件促进军事落实。反之,则会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 古人云:“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  相似文献   

17.
《孙子兵法》中“奇正相生”的思想,具有很高的军事学术价值,历代兵家都给予极高的评价。如何理解“奇正相生”?谈点自己的粗浅看法。《孙子兵法·势篇》说:“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又指出:“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在这里孙子深刻地论述了“奇正  相似文献   

18.
军事爱国主义是解读《孙子》与孙武其人的关键思想要素。《孙子》中的军事爱国主义思想元素主要包括:"兵者,国之大事"的军事价值观;"安国保民"、"安国全军"的军人价值观;"君命有所不受"的道德选择方针;"兵以利动"、"非利不动"的军事功利论;"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道德环境效应说五个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19.
“‘兵者,国之大事。’一个合格的领导干部要有抓经济建设不忘抓武装工作的头脑,否则,就是失职。”新疆疏附县县委书记姚宣健基于这种认识,任职8年,用真情和爱心编织了一个个关心、支持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动人故事。  相似文献   

20.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高技术兵器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的今天,外军一改“技术制胜论”的历史,把谋略运用放到了重要位置,在近期爆发的几场局部战争中,成功地运用了谋略,使谋略成为了“高效率的战斗力倍增器”。认真研究外军谋略运用的有关理论、特点及手段后,不难发现其谋略运用都有着典型的东方印记。找出现代西方谋略和东方古典谋略的区别及联系,对于军队在未来信息化战争中做到“智高一筹”,实现“以谋制胜”,具有重要意义。“格外注重高层次的统筹谋划”VS“亦全亦大,慎战慎策”“、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外军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