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一张口罩,一身隔离服,在人头攒动的火车站“非典”检测站,没有片刻闲暇,一颗颗汗珠滑过她疲惫的脸庞。 她就是我的母亲。 2003年3月,母亲所在的四川省广元市被定为“非典重灾区”。在疾病控制中心工作的母亲,每天在火车站为南来北往的流动人口登记、测体温、观察、确诊疑似病人。母亲原本身体就不大好,超负荷的工作,使她显得更加疲惫,而且整日打交道的是极其危险的“非典”病毒,一旦发现疑似病人,母亲也会被“隔离”起来。我在部队得知这一消息后,非常担心母亲,打电话劝母亲休一下假,等过了危险期再说。母亲说:“儿子,你的心情妈能理解。作为军人,你能  相似文献   

2.
母亲的生日     
天 底下很少有记不住儿女生日的母亲 ,却不乏记不清母亲生日的儿女。母亲养育了我和三个哥哥 ,四个儿子却没有一个知道母亲的生日。不是我们不孝 ,而是母亲自己就不知道自己的生日。母亲出生时 ,我外公正头顶一个“赤”字闹革命 ,常常在外躲躲藏藏 ,外婆则整天在家提心吊胆 ,哪里有心思记日子。只记得院子里的桃花刚开 ,是在仲春二月。母亲不识一个字。母亲没过过一次生日。解放了 ,“荣归故里”的外公 ,把外婆她们接到了“天堂”———杭州 ,母亲却已在我们那仅十几户单有郭姓人家的偏远小山村扎下了根。母亲上要侍候年老的公婆 ,下要抚育…  相似文献   

3.
《当代海军》2005,(9):F0013
不论怎样,当中国泰州“战舰与城市”论坛暨征文总结表彰大会落下帷幕时,当握别最后一批客人离开泰州时,我、我们的工作人员几天来绷紧的神经,这才松了下来,这才感觉倘佯在“水兵母亲城”的怀抱是如此地温暖和惬意。就像我们在《战舰与城市》征文作品集的后记中写到的那样,仅靠我们《当代海军》杂志社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这得益于多方面的支持。而这次盛会的圆满成功,首功应归于我们的“水兵母亲城”。对“水兵母亲城”有真正的印象,是在去年泰州举行的纪念海军成立55周年活动上,那一次我有幸接触了“水兵母亲城”中的两位极具代表性的人物,一位是城里最大的官——中共泰州市委书记  相似文献   

4.
母亲     
母亲是皖南山区一位极其平凡的农家妇女,她出生后就失去母爱。物质上的匮乏,精神上的伤痛,迷漫着母亲的人生。“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当我较早地知道一点人生疾苦的时候,我已有了两个哥哥一个姐姐和吃奶的弟弟,而我的父亲远在他乡,被关进了“牛棚”,生活的重担全落...  相似文献   

5.
母亲丰富的人生中,最引以为自豪的就是伴随她72年,走过风雨历程的“红军盆”。每每听着母亲讲述“红军盆”的故事,我就好像走进一个凝重而又辉煌的红色岁月,陶醉在“红军盆”的光泽里。  相似文献   

6.
我的母亲     
母亲没上过一天学,没有什么高深的文化,也不能讲出深奥的哲理来。然而,在我心里,母亲胜过任何一个哲学家,因为我要的不是哲学家,而是生我养我的母亲。母亲,是一名普通的妇女,她的一生是清苦的。母亲七岁时外祖父就过世了,是外祖母把母亲一手拉扯大的。早年家穷,母亲没进过一天学堂,但母亲却十分好习字。我上完小学升入初中,在母亲的眼里,已然是一名"文化人"了。因而,母亲干完家务,就会早早地守在我身边,静静地做着针线活,待我功课做完,母亲就会拿来纸笔,拜我为师。起初,我俨然一副严师的模样,有板有眼地当起老师,教我的"学生"母亲来。母亲写的字并不端正,歪歪斜斜的,可母亲却十分地认真,  相似文献   

7.
母亲的心脏停止了跳动,再没有睁开眼睛,再没能说一句话。我握着母亲慢慢变凉的手,一声声叫着,心如刀割,忍不住大放悲声。我不相信母亲就这样离开我,没有和我见上最后一面,没有给我留下一句话。  相似文献   

8.
母亲的手     
读过许多赞颂母亲的作品,读到情深处,便常常想起我的母亲,想起母亲那双满是老茧和裂痕的手。 母亲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滇东北农村妇女。70年代,为多拿工分,母亲与生产队里的男劳力挖一样的田地、挑一样的担、干一样的活。农忙时,上工的钟声一响,母亲就放下手中的家务忙着下地,我们兄妹常常要等到天黑,母亲才收工回来,这时母亲的双手就在火炉边不停地忙碌着,不大一会,我们就闻到了  相似文献   

9.
母亲的唠叨     
母亲生于1945年,今年74岁。和一般上了年纪的老太太一样,母亲爱唠叨。记忆中,母亲唠叨的时候,我是不能走神的,否则,母亲便会提高了嗓门道:“你拿我的话当耳旁风吗?”母亲的唠叨很琐碎,有时像个气象局。我长时间身处藏区,与母亲的交流大多是书信、电话。  相似文献   

10.
母亲的信     
当兵九年,从南到北走过不少地方,无论是上学还是调动,每一次收拾衣物,每一次整理行装,最舍不得扔的就是母亲写给我的信。母亲是位农家妇女。当兵前,我只知道母亲曾经上过几天学,会认几个繁体字;当兵后,家里给我写信成了一件麻烦事。刚当兵时弟妹小,爸爸也是“斗大的字认不得半升”,别人代写的信怎么也读不出父母味来。俗话讲:“新兵信多,老兵事多”。我们这些新兵蛋子整天就盼着家里的来信,可我的家信总是那么的稀,我的新兵生活也就那么无精打彩地过着,想家的情绪在所难免。然而,有一天,家里来信了,信封是请人写的,内容…  相似文献   

11.
有一位哲人说过这样一句话 :每个英雄的背后 ,都有一名伟大的女性。我的父亲麦贤德在“八六”海战中的壮举使他成了闻名全国的英雄人物 ,但同时也成为一名一级伤残军人。1 972年 6月 1日 ,母亲毅然不顾亲朋好友的劝阻 ,在父亲光荣负伤后的第 7年与父亲组成了家庭。她用实实在在的行动 ,用中华女性的传统美德创建了一个温暖的家。为此 ,母亲吃尽苦头 ,付出了一切。如果说我的父亲是英雄 ,那么我眼中的母亲则是英雄背后的英雄。儿时的我 ,总是不能理解与体会父母的良苦用心 ,以为呵护与关爱便是亲情的全部。由于健康原因 ,父亲的性格喜怒无常 …  相似文献   

12.
母亲的转变     
弟弟来信说,他已经参加了部队征兵的体检,初检已经通过了,还说这是母亲的决定。我的父亲是一位有着20多年兵龄的老兵,母亲自打结婚便在担心和牵挂中度过了近20年的生活,受够了那种孤独与寂寞的煎熬,好容易才盼到父亲转业,我却又萌发起参军的念头,自然第一个反...  相似文献   

13.
我刚懂事时,家境贫寒,母亲常常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让我们兄弟吃好,长大,便成了她整天揪心的课题。因为米少,饭总是煮得太稀,我们不爱吃,母亲就告诉我们“稀粥烂饭不伤人”,并幽默地说“吃稀饭要搅,走溜路要跑”,逗得我们哈哈大笑。有时差一点饭,“吃饭少一口,活到九十九”的叮咛便自然地响在耳边。上初中时,我在外面住校。母亲“吃饭要细嚼慢咽,学习要刻苦钻研”  相似文献   

14.
前段时间母亲来信说:“近来眼睛越来越不好使,连毛线头也穿不进针眼里了。”还说,幸好已出嫁的姐姐常过来帮忙,毛衣马上就织好了,读后眼前便定格出母亲眯着小眼,费力穿针引线的画面。其实现在家里早已没什么可以缝缝补补的了,可母亲总是放不下她的针线,一有空她手里便要缝补些什么。去年休假,我从部队回到家里,母亲便告诉我她的宏伟计划:她要把家里所有旧  相似文献   

15.
<正>散步中,己是75岁高龄的母亲总喜欢问我厂里的事情。每每谈起厂里,母亲的语气中就有着一份虔诚与尊重。母亲是泸州化工厂的一名普通工人,在原一车间硫酸部工作。在我成长的记忆中,是那一朵朵大红花串起了母亲的青年、壮年和中年的岁月。可是,母亲年年戴大红花,付出的汗水和心血也是非凡的。小时候,父亲总出差,家里的重担也就落在上"三班倒"的母亲肩上。她  相似文献   

16.
长到了20多岁,参军5年的我从给母亲买过什么礼物。第一次探家,突然萌生出给母亲买礼物的念头。我想给母亲买件衣服。记忆中,母从未穿过什么好衣服,更甭提赶什时髦了。平时,她下地干活总是穿着两件灰布做的旧衣服,上面还有一连着一个的补丁。如果家里来了客或上亲戚家做客,母亲会换上一件好点的蓝颜色的衣服。那是我周岁,母亲用别人送来的布料请人做。这件衣服跟了母亲十多年,是她惟的一件像样的衣服。上小学四年级,有一次我跟同学打了架,老师让人找我的家长。过了许久,母亲才来到学校。这是母亲第一次去学校。从前上学的一切事务都是由父亲…  相似文献   

17.
吕常青,新疆某部飞行教导队教导员。两次立功,八次受嘉奖,在空军首次“双优群英”活动中,获。空军优秀飞行员”称号。早就听说优秀飞行员吕常青的母亲应淑倩,忍着残疾身体的痛苦,支持、鼓励儿子安心服役。不久前,笔者敲开了浙江永康市阀门厂宿舍门,半身瘫痪的应淑倩,躺在床上,接受了笔者的采访。应淑倚,今年已经58岁了。3岁邪年,她息“脊椎结核”,以后就成了鸡胸驼背的残疾人。1990年9月,一场高血压病,使她半身瘫  相似文献   

18.
“六一”前夕,河南省新野县深河铺镇杨陕集村烈士母亲王凤兰,当选为第二届“感动河南十佳母亲”第一名,同时,作为河南省唯一候选人,参加公安部组织的全国“英雄母亲”评选。十余年来,以她的大爱,无言地感动着中原大地。带着哥哥出嫁成了一名军嫂5月27日,当笔者慕名见到王凤兰时,与我的想象中的形象有很大反差,这使我心里不由自主地萌生出一种感动,眼  相似文献   

19.
忆父亲母亲     
马誉炜 《政工学刊》2012,(10):74-75
母亲的手人的一生中,要见识许多事物,看到许多景色。有些如过眼烟云,看过就遗忘了;有些却被深深印入脑海,像电影镜头定格一样,留在记忆中。母亲的手,就是我终生难忘的一个特写画面。记得小时候,我感冒发烧,或是生疹子,浑身难受,就冲着母亲撒娇,躺在床上呻吟。每到这时,母亲都要端来一碗滚烫滚烫的红糖水,里面放  相似文献   

20.
很庆幸,每年的"母亲节",我都能从电视、报纸、广播甚至同事的闲聊中得到提醒,但惭愧的是这个日子却没有一次是自己记着的。多年来,母亲的节日就这幺被我这个女儿当成了一种形式,像作业一样被动地完成着。虽然我从来没有像母亲为我准备生日那样用心地为她过一次节,然而母亲却总是那么满足,仅仅一声问候,也总能在她的脸上绽放出幸福的笑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