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江山 《环球军事》2005,(3):26-27
据俄罗斯《消息报》近日报道,俄总统普京透露,俄罗斯正在研发不同于其他国家持有的新型核导弹,而且俄战略火箭兵将在2004年年底进行了机动"撒旦"和"白杨"一M弹道导弹发射。导弹武器依不同的打击方式及保存自己的不同途径可以由不同的发射平台,包括空中的飞机,水面舰艇,水下潜艇,地面公路车辆、铁路车辆,地下井等实施发射。这些构成了导弹武器系统的多种发射方式。陆上机动导弹发射是指利用铁路和公路发射车辆进行机动发射导弹,其中较为神秘的是铁路机动发射的核导弹列车。由于隐蔽性及机动性大,美国、俄罗斯等国都装备有这种铁路机动导弹发射系统。  相似文献   

2.
人民海军东海舰队自第一艘导弹舰艇人列后,就不断强化舰用导弹的效能。在多年来的导弹技术保障工作中,经过广大官兵的不懈努力,实现了由过去单一导弹保障到多系列多品种导弹保障、由点式导弹补给到辖区内导弹补给网、由码头保障到海上伴随保障三大飞跃。这3个变化标志着东海舰队导弹保障能力出现了历史性变化,尤其是在实战背景条件下实施海上机动导弹快速装填演练的成功,解决了舰艇海上打击力再生的难题,具有重要实战价值。  相似文献   

3.
张群  晓东 《国防科技》2001,22(10):4-7
美军从1987年开始研制铁路机动发射方法,在机动的沿线上设有10—20个地下发射井。实弹发射点具有极大的迷惑性。但由于铁路线特征明显。不易隐蔽。战时一旦遭到破坏,将直接影响“MX”导弹的机动作战行动。根据美、俄《进一步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MX”导弹将在2003年1月1日前全部销毁。  相似文献   

4.
某型导弹发射仪主要是用于发射舰载新型反舰导弹的保障设备,对其工作性能可靠度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系统的正常使用,所以系统的高可靠性是该导弹发射仪设计的首要指标之一.在对某型导弹发射仪进行可靠性设计时,经过对系统构成要素的分析,在充分论证系统可靠性的基础上,运用可靠性的估计相关理论和数学理论,建立了某导弹发射仪的可靠性模型,运用Bayes方法进行了可靠性评定,计算表明该系统的可靠性达到了设计指标要求,对实际系统工程的可靠性设计与评定具有较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针对大型卫星技术复杂、研制周期较长、成本过高的问题,以卫星应急发射、迅速组网为背景,提出利用现有型号弹道导弹,通过改造导弹的末修舱,加装高集成紧耦合小卫星,从而实现小卫星的机动发射入轨。在导弹动力学模型的基础上,建立弹载卫星机动发射优化模型,设计小卫星发射飞行程序角,并采用遗传算法对弹载卫星机动发射模型进行求解。仿真结果表明,通过改装导弹末修舱能实现小卫星的机动发射以及精准入轨。  相似文献   

6.
戈文 《国防科技》2004,(11):4-5
美海军新一代“战术战斧”(TacticalTomahawkBlockⅣ)巡航导弹于今年4月份成功完成了第一次技术评估性(TECHEVAL)发射试验。在试验中,导弹由“阿利·伯克”级“斯特蒂姆”(StethemDDG-63)号从海上测试场发射,掠海飞行并穿过陆上区域,最后命中试验场的目标。此次试验成功完成了所有的预期目标,包括验证导弹从预飞状态到击中目标之间的性能、各种飞行模式的演示、可从海上平台发射并制订攻击任务的功能、末端机动飞行、攻击俯冲角度的变化、最终引爆功能、卫星双向通信和GPS导航等。这是美国海军水面舰艇首次发射“战术战斧”导弹,试…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地对空导弹垂直发射段飞行动力学模型的建立问题。首先,定义了有关坐标系并给出了它们之间的角度关系;其次在弹体坐标系上建立了导弹的三个平移方程和三个转动方程;然后针对垂直发射地空导弹的飞行特点,通过引入变量tgα、tgβ'和,建立了一组完全描述导弹动力学特性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便于部分线性化和输出解耦控制等突出优点,它为非线性飞行控制系统的分忻、设计奠定了基础。另外,本文提出的模型处理方法也适用于其它形式大机动飞行器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相似文献   

8.
导弹机动发射需要解决发射阵地的快速定向问题.针对目前快速定向采用的陀螺经纬仪寻北定向方案和GPS快速定向方案,分析了其优缺点,并在其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复合定向方案,通过试验证明了该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战时敌我对抗的环境下,常规导弹从一地点机动到另一地点待命准备进行发射,或者在一个波次的发射任务完成之后需立即进行第二波次的导弹发射任务,原定路线中某一部分遭到毁伤,这时常规导弹的机动路线如何能够快速科学地重新选定是作战指挥决策人员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用广义路径权重代替实际路径距离权重更加科学合理,结合常规导弹机动发射路线选定的数学模型的特点,充分利用GIS路径分析功能,能够快速、有效地确定机动发射路线.  相似文献   

10.
为了克服传统舰载导弹垂直发射器的弊端,提出了一种新型舰载导弹发射器模型,阐述了该模型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建立了发射器工作过程的数学模型,以三级发射器为例对其工作过程进行了动态仿真,得到了发射器工作过程中放电回路中的电流、发射组件所受电磁力、速度及位移等参数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对比分析了通过改变系统储能和发射线圈级数对系统工作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弹射线圈较驱动线圈具有更好的加速能力;发射组件的速度对其所受的电磁力有较大影响,随着速度的增加,发射组件所受电磁力减小;适当改变系统储能和发射线圈的级数可以实现导弹的垂直发射.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空间平台发射追踪器的相关技术和组合机动路径规划策略。首先对空间发射方式、发射窗口和发射初始姿态需求进行了系统分析,选择了合理的发射方式,提出了发射方案设计策略。针对空间平台发射追踪器实现与目标远程交会的组合机动问题,进行了基于投放发射的空间交会任务分析。建立了非线性多冲量推进最优变轨数学模型,以及基于空间发射的多约束多参数组合机动路径规划模型。设计了遗传算法+序列二次规划串行混合求解策略进行求解,并对发射方案和参数选择的必要性进行了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本方法能够有效实现基于空间发射的远程交会任务设计及组合机动路径规划。研究结果为空间发射任务和组合机动路径规划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美国海军2003年1月报道,在墨西哥湾验证试验中,“俄亥俄”级弹道导弹核潜艇“佛罗里达”号(SSBN728)成功地发射了两枚“战斧”导弹。此次成功发射验证了将SSBN改装成SSGN实现利用潜艇的导弹管发射常规武器的关键要素。第一枚于1月14日发射,是装有测量仪表的“战斧”BlockⅢ导弹,导弹采用MK106火箭发动机,获得目前正在开发的“战术战斧”导弹推进能线图。该枚导弹没有装引信,从潜艇的导弹管垂直发射出去,随后转为巡航飞行阶段,利用全球定位卫星导航系统完成预定的飞行使命,最后就地回收。第二枚于1月16日发射,跟第一枚导弹…  相似文献   

13.
安然  袁均健 《环球军事》2013,(22):52-53
近日,台湾“中科院”在内部成果展示会上公开了新式陆基雄风-3反舰导弹发射车,外界注意到车载导弹发射箱是2013年4月制造的,而发射车底盘却是2011年12月制造的,可见整个导弹机动发射系统的研制已有一段时间。据透露,基于装备简化原则,“中科院”开发相关装备时都会考虑三军通用性,  相似文献   

14.
基于GPS+GLONASS观测的高精度、快速定位与定向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战争中 ,导弹发射阵地的高精度、快速定位与定向是实现灵活机动作战 ,有效地打击敌方目标 ,保障野外实战生存能力的需要。首先 ,重点论述快速构筑导弹发射阵地的实施过程以及GPS +GLONASS组合系统的数据处理方法。最后 ,通过使用连续 2 4h的观测数据分段试验计算 ,结果表明 :利用GPS +GLONASS组合系统 ,在 2 0min时间内可以完成对导弹发射阵地的高精度定位、定向任务  相似文献   

15.
经过50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的地地战略、战术导弹,从液体发展到固体、从陆上发射发展到水下潜艇发射、从固定阵地发射发展到机动隐蔽发射,拥有了有效的核威慑力量和防御反击力量;防空导弹形成中高空,中低空、低空、超低空系列,拥有了不同发射方式、攻击不同空域的防空装备体系;海防导弹形成岸舰、舰舰、空舰、潜舰等反舰导弹系列,具备了抗登陆、封锁重要海域和近海作战的能力。我国各类导弹已形成完整配套的武器系统,极大地增强了国防实力,为国家的领土、领空、领海筑起了坚固的钢铁屏障,成为巩固国防、保卫祖国安全的一支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6.
导弹机动发射阵地的快速定位是提升其机动发射能力的关键问题。针对目前快速定位采用的"GPS实时动态测量"方案和"惯性测量"方案,分析其优缺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组合定位方案,通过实验证明了该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现代军事》2015,(2):23
据俄罗斯媒体2014年12月28日报道,俄罗斯战略导弹部队发言人27日称,"巴尔古津河"铁路机动导弹作战系统将在2018年研制完成,2019年服役。俄军总共计划组建5个"巴尔古津河"战略导弹团,每个团将拥有6枚导弹。预计这种武器系统将至少服役到2040年。一旦战略导弹列车部署,俄罗斯掌握的可移动全天候发射的核弹总当量将达到约3600万吨。重新研制铁路机动导弹作战系统是俄罗斯对美国扩大反导系  相似文献   

18.
越肩发射的研究现状和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越肩发射就是本机利用机载火控系统控制机载空空导弹攻击尾后敌机的一种新型的攻击方式。越肩发射分为两种发射方式:一种是导弹向前发射,在空中转弯,然后去攻击后方的目标,叫做前射;另一种是导弹直接向后发射,去攻击后方的目标,叫做“后射”,也叫“后向攻击”。从1993年越肩发射被公开报道,并引起人们的注意,至今已经11年。国内外越肩发射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介绍了目前各国越肩发射的发展情况,重点评述了各种越肩发射的实现方法,总结了目前三个研究方向的工作,即前射、后射和工程化,认为越肩发射会在导弹控制、制导律和火控系统三个方面展开工作,并展望了越肩发射研究工作的未来。  相似文献   

19.
多发飞航导弹齐射时,各发导弹之间存在碰撞或者相互干扰的可能,为了保证导弹飞行安全,需要对各发导弹的飞行管道进行分析,以此规划各发导弹发射时间.为此在对飞航导弹初段航迹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种发射时间的快速规划算法,实现了以较小的计算量规划发射时间,并且通过仿真计算证实了该算法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20.
昔日清华才女,今日火箭女兵。入伍前,清华校园里洒下她的欢声笑语;从军后,导弹发射架下留下她的阳光笑容。她带着梦想和激情一路前行,让青春在火热的生活中焕发出绚丽光彩。发射阵地向来是男兵的天下,如今女导弹操作号手也闪亮登场了——西北高原,雪山环抱中的导弹发射场上,两组发射单元同步进入最后准备阶段,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