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了避免采用金属频率选择表面制备的天线罩中存在的热残余应力和弱黏接界面等问题,采用与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罩壁结构相容性好的碳纤维增强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制备频率选择表面,利用自由空间法对试样的电磁传输性能进行测试,并采用数值分析模型对碳纤维复合材料频率选择表面的电磁传输机制和电磁传输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碳纤维复合材料频率选择表面具有频率选择功能,但谐振频率处的电磁传输损耗较大;通过改变复合材料频率选择表面的单元缝隙率、厚度、电导率以及介电常数可以实现对其电磁传输性能的调节。  相似文献   

2.
为了改善采用金属频率选择表面(Frequency Selective Surface,FSS)制备的天线罩中存在的热残余应力和弱粘接界面等问题,本文采用与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罩壁结构相容性好的碳纤维增强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制备FSS,利用自由空间法对试样的电磁传输性能进行测试,并采用数值分析模型对碳纤维复合材料FSS的电磁传输机制和电磁传输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碳纤维复合材料FSS具有频率选择功能,但谐振频率处的电磁传输损耗较大;通过改变复合材料FSS的单元缝隙率、厚度、电导率以及介电常数可以实现对其电磁传输性能的调节。  相似文献   

3.
利用时域有限差分法分析了具有周期结构的介质栅在毫米波段作为频率选择表面应用的可能性。文中给出了TE波垂直入射时几种结构周期介质栅的频率选择特性,得出一些与频域分析结果不同的结论。尚存的问题是平面波对介质栅斜入射的问题没有得到圆满的解决。  相似文献   

4.
概述了合成孔径激光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Laser-radar,SAL)的概念和原理,分析了大气对合成孔径激光雷达传输的影响,研究了激光波长、垂直传输高度、水平传输距离、能见度、辐射源平台高度和波束仰角等对SAL的传输影响特性,通过仿真研究得出了一系列关系曲线,对合成孔径激光雷达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为将来在SAL工程研制上选择激光波长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复合导线具有一种很有价值的高电导特性:在一定的频率区域,铜包钢复合导线的导电性能明显地高于铜导线.文章给出了这种高电导特性与传输频率及导线结构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以移动计算系统的网络传输为背景,提出了系统多途径自适应信息传输设计.此设计根据传输信息类型和网络传输途径的状态,按照一定的规则,自动选择一种传输途径进行传输.用户只需简单地参与或者无需参与,即可完成多途径传输任务.与全人工的多途径选择传输相比,此设计提高系统传送信息的效率.  相似文献   

7.
松耦合感应电能传输系统的设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建立感应电能传输系统互感模型的基础上,结合设计的小功率感应电源试验平台,分析了如何选择该系统的补偿拓扑和谐振频率.根据分析结果搭建了感应电源试验平台,并且通过实验,证明了该系统在额定负载下的输出功率最大.  相似文献   

8.
适合于电路集成的PBG结构微带线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光子带隙结构支撑的微带线。采用在接地板上光刻出光子带隙结构形成新型的微带线 ,利用FDTD数值仿真和实验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方孔的情况 ,并对三级级联光子带隙结构构成滤波器的情况进行了研究。给出了频率传输特性曲线 ,验证了此种结构频率禁带的存在。  相似文献   

9.
板材弹性模量变化对超声兰姆波传播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超声导波的部分平面波分析方法,以及弹性体中波速与弹性模量的关系,研究了弹性模量的变化对单层固体板中超声兰姆波传播特性的影响.随着弹性模量的变化,兰姆波相速度和表面位移场与弹性模量之间有一定的对应关系.通过对其相速度的研究表明,高阶模式的兰姆波对弹性模量的变化较为敏感.对表面位移场的研究结果为兰姆波模式和频率选择提供了可靠依据.所得结果对应用超声兰姆波评价板材疲劳损伤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0.
讨论了海洋船舶交变电场衰减的基本特征.根据海洋对不同频率电场信号的穿透深度不一样的原理,分析推导了电场引信点火动作的判决依据.引信设计时选择不同的频率信号进行处理,使用电场模量门限、电场上升斜率、不同频率电场上升斜率比及其组合等参数可以简便地控制电场引信,使电场引信具有良好的动作区域性.  相似文献   

11.
分析验证了传统D触发器型PFD结构的SEE敏感性,提出了一种新型的SEU/SET加固鉴频鉴相器,SPICE模拟结果表明该结构功能正确,对于1GHz的时钟信号,鉴频鉴相的精度可达0.8rad.锁相环的整体模拟结果表明,抗辐照的PFD与传统的PFD相比,锁相环的电学性能没有改变,锁定时间保持一致.对传统D触发器型PFD和设计加固的PFD进行了遍历轰击模拟,结果显示,提出的抗辐照PFD加固效果非常明显,敏感节点的数目可以降低80%左右.  相似文献   

12.
基于DW+OLAP+DM的器材保障决策支持系统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我军当前器材保障状况,阐述了基于数据仓库、联机分析处理和数据挖掘技术的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方案和开发理论。通过分析器材保障决策支持的特点,确定了器材保障决策支持系统的需求。具体论述了器材保障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步骤,重点讨论了数据仓库多维数据结构的设计。  相似文献   

13.
基于半定制集成电路设计流程,提出一种对CMOS集成电路进行电磁信息泄漏评估的方法。该方法首先利用综合工具生成电路的门级网表,将门级网表中的普通单元替换为防护逻辑单元,然后利用电磁辐射仿真模型和电磁信息泄漏评估模型对集成电路进行电磁辐射仿真和信息泄漏分析。该方法能够在设计阶段对密码芯片的抗电磁旁路攻击能力进行评估,可提高密码芯片的设计效率,减少资源浪费。  相似文献   

14.
聚硅氧烷/二乙烯基苯的交联与裂解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研究聚硅氧烷 (PSO)与二乙烯基苯 (DVB)的交联与裂解发现 ,只有在氯铂酸的催化下 ,PSO与DVB才能完全交联固化。催化剂含量为 11 31ppm、质量比为 1:0 5的PSO DVB体系在 12 0℃下交联 6小时后 ,其陶瓷产率为 76 %。该体系的室温粘度为 10 5mPa·s,与碳纤维 (Cf)的接触角为 34° ,非常适合制备三维纤维编织物增强的陶瓷基复合材料。XRD测试表明 ,在 10 0 0℃下裂解的产物中出现SiO2 微晶 ,12 0 0℃时出现 β -SiC微晶 ,温度再升高 ,两种晶粒明显长大。 10 0 0℃裂解产物中Si、O、C三种原子的含量分别为 38 33wt %、 2 7 33wt %、 34 34wt% ,其中C大部分以自由碳形式存在 ,其余部分与Si、O无序混合 ,形成 [Si (O ,C) 4]结构。这种结构在 12 0 0℃以上转变为 [SiO4]和 [SiC4]结构  相似文献   

15.
基于HLA/RTI 的仿真系统设计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结合雷达电子对抗仿真实例,论述了基于HLA/RTI的分布交互式多机仿真系统的体系结构、底层通信网络、运行支持系统、仿真应用对象模型和仿真运行管理及其设计与实现问题。  相似文献   

16.
随着抗干扰技术的发展,为了更准确地分析P(Y)码与C/A码GPS接收机的压制干扰效果,在分析现有GPS接收机压制干扰效果研究方法和评价指标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接收机跟踪性能的可用于同时分析P(Y)码与C/A码GPS接收机压制干扰效果的方法.与传统的压制干扰效果研究方法相比,该方法更接近于实际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17.
通过建立串联补偿装置的数学模型,给出了主要环节的参数设计原则和一种适合不对称控制的快速系统负序电压检测方法.利用串联补偿控制方法解决StatCom在系统不对称条件下的运行问题.仿真结果证明了所提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传统PKI(Public Key Infrastructure)身份认证模型存在的问题,基于OCSP(Online Certificate Status Protocol)协议的证书状态验证服务和密钥验证服务相分离,造成了传统PKI身份认证模型的信任度下降,增加了身份认证的风险,跨CA(Certificate Authority)认证复杂度高,CA机构提供的身份认证服务不完整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开放式PKI身份认证模型,由CA中心独立完成两个验证服务,将OCSP应答机制改进为提供身份证明文件的方式,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通过云信任评估模型对两种认证模型进行了量化评估,证明了本文提出的开放式身份认证模型可有效提高信任度。对该模型进行了原型实现,重点对性能问题进行了优化,实验测试表明,该模型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星载多发多收合成孔径雷达(MIMO-SAR)可以解决方位向高分辨率和大测绘带的矛盾;同时,混沌二相编码(CBPC)信号具有类似随机信号的特点以及良好的自相关和互相关特性;两者都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将CBPC波形应用到MIMO-SAR系统中,在实现高分辨大测绘带成像的基础上可进一步降低雷达信号被敌方分析截获的概率,提高雷达系统的抗干扰性能。仿真实验验证了此方法在抗数字储频式欺骗干扰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防务技术》2014,10(2):92-100
Cellulose acetate nitrate (CAN) was used as an insensitive energetic binder to improve the insensitive munitions (IM) properties of gun propellants to replace the M1 propellant used in 105 mm artillery charges. CAN contains the energetic nitro groups found in nitrocellulose (NC), but also acetyl functionalities, which lowered the polymer's sensitivity to heat and shock, and therefore improved its IM properties relative to NC. The formulation, development and small-scale characterization testing of several CAN-based propellants were done. The formulations, using insensitive energetic solid fillers and high-nitrogen modifiers in place of nitramine were completed. The small scale characterization testing, such as closed bomb testing, small scale sensitivity, thermal stability, and chemical compatibility were done. The mechanical response of the propellants under high-rate uni-axial compression at, hot, cold, and ambient temperatures were also completed. Critical diameter testing, hot fragment conductive ignition (HFCI) tests were done to evaluate the propellants' responses to thermal and shock stimuli. Utilizing the propellant chemical composition, theoretical predictions of erosivity were completed. All the small scale test results were utilized to down-select the promising CAN based formulations for large scale demonstration testing such as the ballistic performance and fragment impact testing in the 105 mm M67 artillery charge configurations. The test results completed in the small and large scale testing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