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工业建筑业快速增长2012年上半年,兵团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05.44亿元,同比增长28.3%,高于全国17.8个百分点。建筑业完成总产值190.18亿元,同比增长59.4%7月26日傍晚,由广东省东莞市援建的农三师四十一团东江花园小区(二期)花红草绿、各种风景树彩色的枝条随风招展,假山、长廊、亭子点缀在错落有致的一栋栋楼房间,三三两两的职工在平整的水泥路面上散步,五六个老职工提着鞋子在各种纹饰的碎石子路上来回走动,按摩脚底。一副悠闲的生活画面在这里展开。  相似文献   

2.
正随着春天的脚步不断接近,三师四十一团领导班子也开始为新一年的增收工作谋划起来。根据兵团、师关于做好促进团场职工多元增收工作的要求,四十一团党委结合团场实际,确定了《促进职工多元增收三年攻坚计划方案》。方案提出,2013年至2015年,团场农牧工家庭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6%,确保2015年比2010年翻一番,达到2.35万元,农业经营以外的收入比重超过50%。围绕城郊调结构四十一团地处喀什地区疏勒县、疏附县和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陶县之间,距离南疆重镇喀什市只有23公里。团党委按照"全面退棉、增果增畜、发展城郊经济"的总体方针,以提高亩效益为中  相似文献   

3.
三师四十一团地处喀什地区喀什市、疏勒县、疏附县和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陶县两地州三县一市中心位置,是兵团建团最早的团场之一。2008年,作为兵团试点团场,四十一团启动了小城镇建设,开始改善基础设施。2009年,四十一团被兵团、三师、图木舒克市列为广东省东莞市的重点援建示范团场,迈开了大建设的步伐。四十一团从规划做起,从深圳设计院聘请专家参与小城镇的规划设计,高起点规划,规划中将最深层次的内容体现出来,主基调很明显,使江南的特色和军垦文化的特点及城市功能相配套。在建设喀什经济开发区兵团分区的大环境下,四十一团确定了城镇体系空间结构为"一带三区"模式,即横穿团域的省道作为城镇化发展的主轴,小草湖片区、  相似文献   

4.
姜莉 《兵团建设》2013,(12):13-14
6月11日,三师四十一团幸福小区居民李孝欣家里的水表出了问题,她打电话向社区求助。只用了一个小时,问题就得到了解决。这种城镇化的管理模式,让李孝欣感受到了社区工作的高效率。这一切都是该团优化社区服务工作取得的成果。作为该团社区党支部副书记、主任,张海燕既是亲历者,也是改革的执行人。张海燕谈到,随着兵团"三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师党委对团场城镇建设要求的不断提升,四十一团又面临建设建制镇的大好机遇,但也承载了巨大的管理压力。一方面全团职工在两三年内大量聚集团部小城镇,服务对象从不足1000人增长为5000多人。另一方面由职工变为城镇居民,需求是全方位、多层面、多领域的,这要求社区提供的服务也相应地在项目、内容、深度、广度上都要达到更高层次。  相似文献   

5.
姜蒙  姜莉 《兵团建设》2012,(6):14-15
正从"马家花园"的兴衰到军垦战士进驻草湖,农三师四十一团经历了历史的烟云。从"军垦第一犁"的辉煌到后来的举步维艰,四十一团经历了跌宕起伏的艰难发展之路。几十年来,一代又一代的草湖人,在荒原、碱滩、沼泽、戈壁中开荒造田,一点一点地把根扎进了草湖的土地。四十一团是国家级贫困团场,历史欠账多,多年来背着沉重的包袱,艰难前行。然而,坚强的草湖人一直在积极探索,通过调整种植业结构、发展城郊经济,努力改变职工群众的生活。虽然距离全面脱贫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生活在草湖的人们,已经看到了春天来临的  相似文献   

6.
7月底,航天科技四院生活小区两栋高层住宅楼交付用户,两栋24层共430套住宅,大大缓解了该院住房紧张的压力,提高了职工居住水平。  相似文献   

7.
农一师五团新职工人数已占到职工总数的70%以上,该团在安置新职工上,不仅舍得花钱,而且在政治上同本团职工一视同仁。该团在安置新职工工作中做到"四个落实",使生活在这个团的新职工安心又开心。家庭生活落实。新职工来到五团后,该团首先关心他们的生活,解决他们在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实际困难。五团是一个贫困团场,危旧住房面积大,有很多五六十年代来到五团的老同志依然住在旧房内。尽管各单位住房都比较紧张,为了让新职工到连队后住上好房子,各单位千方百计盖好新房子。10年来,共为他们新建住房2.43万平方米,每户实住面积达到54平方米,远远超过全团户均住房面积。该团还按1200元的标准给每位新职工配发铁床、被褥、枕头、脸盆、水桶、桌椅板凳、锅碗瓢勺,甚至  相似文献   

8.
近日,农五师81团又有一批职工搬进了新住宅楼。目前,该团已经形成了职工冬季住楼房、夏天住平房的候鸟式居住模式。近年来,该团不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让职工得到实惠,使职工群众的生活条件得到不断改善。如今,该团小城镇建设初具  相似文献   

9.
"台州援建的基层党组织阵地建设示范点现在已经成了提升我们素质、丰富大家业余文化生活的有力阵地。我最喜欢在‘网络学习城’学习,可以知道不少致富信息和各种种植、养殖方法,真是长见识。"9月2日,在连队电教室上网查找棉花后期管理知识的一师八团四连职工王德和高兴地说。时光追溯到2011年,这一年,台州市投资42万元,对口支援八团  相似文献   

10.
又是一年春来到。春节前后,我们来到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北边缘的农二师29团(地名为吾瓦),在皑皑白雪覆盖田野的连队,在一栋栋新楼房拔地而起的小城镇,一路看到的是人们乐开了花的笑脸,基层日新月异的发展新貌。我们用镜头记录了丰收后团场的勃勃生机和职工的幸福生活。这是最美丽的风景,最火热的画卷——刚刚过去的2011年,农二师29团农业获得大丰收,籽棉总产达到6170万公斤。春节前夕,29团职  相似文献   

11.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基层职工业余文化生活很单调,尤其是我们这些在山上放羊的牧工们,基本上没有什么文化生活,这使得有些不甘沉闷的职工喜欢干点没什么恶意的恶作剧,也算是对枯燥生活的一种调剂。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有传闻说当晚在距离我们6公里远的二十三团牧  相似文献   

12.
"住进团部的楼房,冬天既暖和又干净,还方便孩子上学,夏天晚饭过后,我们可以去广场散步,算是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了。"说起现在的生活,七师一二八团职工王春峰十分满足。今年32岁的王春峰是一二八团八连职工。2010年,他花费8万元在团部  相似文献   

13.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12月1日9时38分,新疆昭苏垦区突然发生6.1级强烈地震。"12.1"地震灾害涉及农四师昭苏垦区七十四团、七十五团、七十六团和七十七团4个团,其中七十六团受灾最为严重。地震给4个团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1.2亿元。受灾最严重的是位于中哈边境格登山脚下的七十六团一连。该连324栋房屋中有146栋倒塌,136栋变成危房。昭苏地震死亡的10人均在一连,另有54人受伤,其中3人重伤,将近300户职工无家可归。刘刚今年34岁,地震发生时,他一家人还没有起床,突如其来的灾祸使他失去了妻子和儿子。他的一条腿骨折,目前还躺在医院的病床上不能翻身,他承包的50只羊也砸死了一半。与刘刚同  相似文献   

14.
正今年7月,农七师一三七团阿吾斯奇牧场党总支书记、教导员项瑞芝和农五师八十四团七连职工王萍被中组部评为全国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本期特刊登他们的先进事迹,以飨读者站在一座老旧的哨塔之上,农七师一三七团阿吾斯奇牧场就尽收眼底了。绿毯一般的草原上,镶嵌了几十栋新盖的红顶砖房。和记者一起欣赏着阿吾斯奇的是牧  相似文献   

15.
社区乐园     
前不久,农一师4团举办了第二十一届托峰文化节。近年来,该团广泛开展职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并利用各种平台吸引职工积极参与,丰富了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16.
1950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二军教导团的1226名官兵奉党中央、毛主席的命令挺进满是苇湖、红柳的草湖,拉开了"军垦第一犁"的序幕。1952年3月,组建南疆军区直属第一农场。1966年,四十一团成立。四十一团地处喀什市、疏勒县、疏附县、阿克陶县三县一市之间,距南疆重镇喀什市21公里。全团总规划面积14.2万亩,耕地4.23万亩。总人口8686人。  相似文献   

17.
郝金来是农八师148团农12连职工,这几年他发羊财的事,成为12连职工谈论的佳话。郝金来养羊有秘笈:以市场为导向,一边养羊一边盯着市场算账。所以他发家致富也成了理所当然的事儿了。1997年开春,郝金来与妻子和3个孩子来到148团,刚来的时候,家庭生活十分艰苦。要想致富,简直是天方夜谭。情急之下。他想到发展庭院养殖业,也许是一条致  相似文献   

18.
寒冬腊月,笔者走进三师四十八团张怀芳老人开的花鸟虫鱼馆,竟是一番春意盎然、鸟语花香的景象。随着团场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职工收入不断提高,团场职工们享受健康生活、追求美好品质的需求也更为迫切。2013年,四十八团57岁的退休职工  相似文献   

19.
3月26日,笔者在农五师八十一团六连见到了刘有福夫妇,谈起他们"下岗"的事夫妇俩不但不伤心,反而笑着对笔者说:"这个‘岗’我们下的很开心。"刘有福是八十一团的老职工,妻子苏梅英是家属,一直没有工作,因前几年养羊亏损,无力偿还贷款,家庭生活比较困难。  相似文献   

20.
采访时间:2012年12月10日至11日今年,老天爷没少眷顾农十师一八一团,呼呼啦啦已经下了六七场大雪。职工们高兴地说:"明年又是一个丰收年哩!"细微之处见变化。前不久,记者再次踏访这个团场,感受过去一年来发生在职工们生产生活中的点滴变化。认准"西葫芦"不放松来到苛苛苏社区十四连职工马银山家时,他正端坐在桌子前面,一边喝着茶,一边看着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