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吴刚 《政工学刊》2005,(5):61-62
在战略层次全程多维地展开,成为与军事打击同在的“第二战场”。在信息化特征日益突出的现代局部战争中,战争组织者、指挥者对舆论传媒的依赖程度、对舆论宣传的重视力度,已远非过去的战争所能比拟。舆论战由过去的战术层次逐渐被提升到战略层次,这一点在伊拉克战争中表现得尤为充分。无论是战前还是战中,美国政府首脑和高官要员经常披挂上阵,频频在媒体上露面,亲自鼓动造势,使舆论进攻在造势、攻心、威慑中发挥了巨大作用。“9·11”事件后不久,美国政府作出了攻伊倒萨的决心。兵马未“动,舆论先行”,在国家高层专业机构的精心策划引导下,…  相似文献   

2.
正当美国为“攻伊倒萨”战争紧锣密鼓准备之时,作为战争的“前奏曲”,美国的心理战早已先期展开,来势之猛甚至超过海湾战争。正是,“倒萨”战争尚在筹备,“心理战场”先燃烽烟。充分利用传统媒介舆论进攻先声夺人心理战的基本手段就是宣传。在美国这次“攻伊倒萨”行动中,传单和广播仍是开展心理战的主要武器。早在2002年11月17日之前,美军就在伊拉克南部地区3次散发了数以10  相似文献   

3.
联盟战略是美国军事战略的重要内容。二战后美国在海外的几场大型军事行动,基本上都是打着联盟的旗号进行的。但2002年开始酝酿的“倒萨”战争从一开始就冲击着美国的联盟体系。围绕“倒萨”,美国的传统盟友如法国、德国等做出了不同选择,使得美国的联盟战略不得不进行新的调整。美国虽强,红花也要绿叶扶美国在历史上曾长期奉行孤立主义政策,真正走向世界应当自“珍珠港”事  相似文献   

4.
9月5日,大约100架美英战机对伊拉克西部大型防空设施进行了大规模袭击。美国攻打伊拉克的战争剑已出鞘。尽管国际社会普遍反对美英对伊动武,但布什政府用战争推翻萨达姆政权的行动似已成定局。 美为“倒萨”作最后准备 在美国国内正在就是否对伊拉克动武争执不下的情况下,布什9月4日与国会领导人举行了会谈,为今后与各盟国领导人进行协商,争取国内外舆论作最后的准备。在与  相似文献   

5.
最近媒体透露,美国将在2月21日对伊开战,并对巴格达发动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空袭。据说这一时间是美国总统布什亲口透露的。同时媒体还披露说,美国政府酝酿解决伊拉克问题的新方案是让萨达姆流亡国外并保证不再从事政治活动,就可以避免战争。这是自美国政府宣布“倒萨”计划以来披露的又一个开战时间。其实,美国政府在“倒萨”动武决策上迟迟确定不下来,除了刻意追求以心理战的策略和手段达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外,还一直被诸多心病困扰着。  相似文献   

6.
在美国“倒萨之战”开打以前,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多次在战争动员会上给美国官兵打气说:“这将是一场高科技战争,零伤亡战争,美国有绝对把握取胜。”当然,拉姆斯菲尔德所说的“零伤亡”指的是美国士兵,而非伊拉克方面。然而事实看来,尽管美军在伊拉克战争中充分使用了高科技手段,与伊拉克相比占了绝对优势,但美军的“零伤亡”目标在战争一开始就被打破了。据不完全统计,在伊拉克战争的头4天里,美英联军就损失了31名官兵,  相似文献   

7.
于淼 《国防科技》2003,(4):63-64
以“倒萨”和“重建”伊拉克为战略目标的伊拉克战争已经打响。自1991年海湾战争结束后,军事高新技术的广泛运用使美国军事实力得到了实质性的扩充,军队作战能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增强。12年后再次对伊动武美军正在力求以新的作战方式取得一场速战速决的胜利。一、围绕“速战速决”的主导思想,进行作战筹划  相似文献   

8.
美国在阿富汗进行的反恐战争取得阶段性胜利后,开始把注意力转向伊拉克这个所谓威胁世界和平的“邪恶轴心”国,积极制定旨在推翻萨达姆政权的“倒萨”计划,企图用军事手段除掉这个中东地区的心腹之患。美国总统布什8月19日再次重申,推翻萨达姆、改换伊拉克政权是美国的政策。美国副总统切尼26日发表讲话说,美国在“倒萨”计划上耽误不起,应当“尽早”实施这一计划。与此同时,美国五角大楼也在秘密调兵遣将,“倒萨”计划正在紧锣密鼓的准备之中。 与美国的紧张忙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欧盟作为美国在欧洲最重要的盟友却对布什政府的“倒萨”计划并不热心。欧盟对美国的这一计划态度冷淡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在攻伊倒萨一天紧似一天之际,美国五角大楼悄然推出战地记者培训计划。这是美国自越战以来最大规模培训记者军事能力的项目,也是攻伊倒萨之战必然要打响的重要征兆。 五角大楼训练攻伊倒萨战地记者 早在2002年10月底,美国五角大楼就悄悄向其相中的媒体透风说,训练战地记者报道可能与伊拉克发生的战争是其作战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知媒体是否有兴趣参加五角大楼专门组织的战地记者训练? 被五角大楼相中的媒体自然是兴奋异常,纷纷向五角大楼打听详情。美联社的主  相似文献   

10.
舆论造势是实现国家军事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战争双方是否具有筹划、组织与实施舆论造势的能力,能否先声夺人、占有舆论上的绝对优势,将直接影响到战争的进程,决定着战争胜负的归属.本文从舆论造势的基本手段入手,指出了舆论造势的军事心理效能.  相似文献   

11.
随着去年美国军事打击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和“基地”组织的行动进入尾声,并将反恐矛头迅速转向伊拉克后,美国及西方媒体上关于攻伊“倒萨”的“猛料”新闻便铺天盖地,“天机”频显。可半年多时间过去后,无论是美国政府、军方还是主流媒体披露的“内幕消息”、“独家报道”、“开战计划”等,多被证明是子虚乌有或是夸大其辞。这正应了丘吉尔先生的一句名言:“在战争时期,真实是如此宝贵,它必须时时刻刻用诺言来加以保卫。”  相似文献   

12.
“倒萨”战争还没有开打,关于后萨达姆时期伊拉克新政府安排的预测已纷纷出炉。在此之前接连曝光美军“倒萨”计划的美国《纽约时报》再度火上浇油,独家披露了美国政府制订的后萨达姆政府计划。  相似文献   

13.
第101空中突击师是美国陆军的王牌师,有“地面战先锋”的美誉,绰号“啸鹰”(Screaming Eagles)或“鹰师”(Eagle Division)。从2月27日开始,该师奉命从其位于美国肯塔基州的大本营开赴1.1万公里外的科威特。对于该师1.9万名官兵来说,这次为开展“倒萨”备战行动而进行的“全体大搬家”整整花费了一个星期时间才逐渐结束。目前,“倒萨”战争似乎一触即发。面临即将爆发的战争,这些美国大兵们的情绪到底如伺?这么多的官兵和设备如何送往海湾?金·德魏尔跟随一絮满载第101空中突击师官兵的客机,从美国飞到科威特,切身体验了一次前所未有的空中之旅。  相似文献   

14.
宣传造势,是古今军事行动中惯用的一种手段,常常与武装行动相互配合,相互策应,常能收到以少胜多、以逸待劳、以和代战的效果。文章从宣传造势在武警部队“处突”行动中的重要作用、宣传造势五种主要战法及宣传造势的基本要领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5.
没有强大的大众传煤,舆论上就要吃大亏,这就是信息时代的游戏规则。美国最谙熟此道,知道如何广借传煤和舆论的力量,为其政治颠覆、经济侵略、军事介入造势,以有效促成战略企图的实现。通过一场无硝烟的“传煤战”,夺取“制传媒权”,进而“合理”操纵国际社会的大众心理,有效地服务于美国的战略需要——这就是美国的传媒战略。  相似文献   

16.
戴伟  罗卫萍 《军事历史》2021,(1):106-110
侵华战争时期,日本媒体通过掩护身份获取情报、舆论宣传诱导军民、虚假报道实施欺骗、反情报的欺骗与拒止等手段对中国进行长期、深入、细致的情报工作,呈现出在“战时体制”下情报工作与新闻宣传融为一体的特征,这些工作成果对于日本当局把握中国局势、制定对华政策、发动侵华战争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海外军事基地一直是美军在国外作战的重要依托,也是美军作战行动能否顺利展开的关键。据媒体推测,美国在未来进行的“倒萨”战争中,可能部署大约20万人的军队。如此大规模的兵力投入,没有足够的前沿基地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目前,美军在海湾地区的军事基地主要分布在沙特、科威特、土耳其等国。这些基地相互呼应,牢牢地控制着海湾地区的陆上和海上要道。  相似文献   

18.
于淼 《国防科技》2003,(5):60-62
以“倒萨“和”重建”伊拉克为战略目标的伊拉克战争已经打响。自1991年海湾战争结束后,军事高新技术的广泛运用使美国军事实力得到了实质性的扩充,军队作战能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增强。12年后美军再次对伊发动战争,高科技在这场战争中最突出的作用,就是为决策者们提供了实行新理念战争的可能。美军的作战思想较以往有着许多不同,正在力求以新的作战方式取得一场速战速决的胜利。  相似文献   

19.
美国空军和海军在巴尔干地区和阿富汗实施的精确空袭战表明,精确制导武器技术已取得了突出的发展。根据科索沃战争的经验教训,美国一直在继续加紧各种精确制导武器的研制和发展。其主攻方向是进一步增加射程、提高对加固目标和深埋目标的毁伤能力、实现轻型化和小型化、增大库存量、发展高速导弹技术并努力降低成本。可以预计,精确制导武器正在成为未来战争的主攻空袭武器,而有可能近期爆发的“倒萨”战争将是大量使用精确制导武器的又一场“点穴”战争。  相似文献   

20.
今年以来,发生在伊拉克阿布格莱布监狱的美军“虐俘”丑闻,随着媒体的不断披露和曝光,不仅深刻揭露了美国标榜的所谓“自由”、“民主”和“人权”的虚伪,也让人领略了舆论宣传的巨大威力,给我们组织开展舆论战以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