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远交近攻,典出于《战国策·秦策》,也见于《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范雎入秦后,向秦王献策: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今舍此而远攻,不亦谬乎?秦王采纳了  相似文献   

2.
范雎在秦昭王时期提出了远交近攻和攻人的战略策略思想,对秦国统一大业起了重要作用,使秦国更加强盛。由魏冉专权到中央集权制加强,由战略相持转向战略进攻,由远攻近交转向远交近攻,逐渐削弱直到灭亡山东六国,其谋略为结束割据、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为中国走向统一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3.
简析秦灭六国的“远交近攻”方略郭之昀,沙丹秦国的“远交近攻”方略是秦昭襄王至秦王政几代国君所奉行的军事战略,它贯穿于秦统一六国的全过程。秦国诸王在进行政治、经济改革的同时,围绕着兼并六国这一既定目标,把军事和外交斗争紧密地结合起来,进行了长期不懈地努...  相似文献   

4.
多些“换位思考”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国时期,燕国有个叫蔡泽的人,博学善辩。他得知秦国丞相范雎因犯有过失,秦王对其信任已有减弱的趋势,想借此说服范雎退出相位,由他取而代之。消息传到范雎耳中,他很不以为然,嘲笑地说:五帝三代之事,百家之说,吾莫不闻,众口之辩,遇我而屈,这蔡泽何许人也,竞如此口出狂言!  相似文献   

5.
由“权”、“衡”说开去黄友谊“权”与“衡”是一对孪生兄弟。它们的本意是“秤锤”和“秤杆”。《荀子·王霸》云:“权物而秤用。”《汉书·律历志》说得更为具体:“权者,钱、两、斤、钧、石也,所以秤物平施,知轻重也。”古人把秤砣叫做“权”,才有“锤谓之权”的...  相似文献   

6.
秦赵两国在地理位置上接壤,加之两国先后在同一时期崛起,使得两国在战国后期摩擦不断,战事频繁.公元前270年,在秦赵结束阏与之战之后,秦昭王任范雎为相,范雎提出"远交近攻"的战略思想.公元前262年,秦国攻占韩国上党,韩恒惠王命令上党郡守冯亭向秦国献出上党郡.冯亭不愿降秦,欲将上党郡献给赵国,寻求赵国庇护.赵孝成王不顾平阳君赵豹反对,听从平原君赵胜的建议,接受上党连韩抗秦,并派廉颇率军驻守长平.公元前260年,因秦不满于赵接受上党,于是派出左庶长王龁攻占长平,自此,战国时期规模最大的一场战争——长平之战便拉开帷幕.  相似文献   

7.
步兵,春秋时期指徒兵或卒,《左传》说:“兴徒兵以攻之”,所谓徒兵,即指步兵。“步兵”一词的正式应用,始见于《六韬》。《六韬·战步》说:“步兵与车骑战奈何?”这是我国军事著作中使用步兵这个术语的开始。判定《六韬》的成书年代,也就  相似文献   

8.
时间,从古至今,历来被人们所关注,《淮南子》曰:“圣人不贵尺之壁,而重寸之阴,时难得而易失也。”企业家视时间为金钱,军事家视时间为生命,足见时间之重要。  相似文献   

9.
勇武是军人必备的精神和品质,是武德的核心内容之一。中国历代兵家和思想家都十分重视对军人勇武精神的培育,并提出了许多具有真知灼见的思想和切实可行的方法。《墨子·修身》篇把“勇”作为作战的根本,指出:“君子战虽有阵,而勇为本焉。”《六韬·虎韬·必出》把“勇”看作是战争取得胜利的首要因素。对于“勇”在战斗中的作用,吴子在其兵法《励士》篇中指出:“是以一人投命,足惧千夫。”《韩非子·出见泰》篇则作了更进一步的说明:“夫断死与断生者不同,而民为之者,是贵奋死也。夫一人奋死可以对十,十可以对百,百可以对千,…  相似文献   

10.
在讲古汉语法“名词作状语”的时候,许多人都用到《史记》里“君为我呼人,吾得兄事之”(《项羽本纪·鸿门宴》)、“高后儿子畜之”(《齐悼惠王世家))和“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孙子吴起列传》)等作例证,认为其中的“兄”、“儿子”和“客”,应分别译为“像对待兄长一样”、“像对待儿子一  相似文献   

11.
《湘军志》钩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启超在《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列举清代史学名著时,曾说:“其局部的纪事本末之部,最著者有魏默深源之《圣武记》、王壬秋闿运之《湘军志》等”。清末,学人撰史,以得比美《湘军志》为鹄的。陈衍:《石遗室诗话》谓李希圣著《庚子国变记》,“不及万言,能尽情变,自负可追王闿运《湘军志》。”可见《湘军志》在学术界具有很大影响。王闿运(1832—1916),湖南湘潭人。博雅能文。年二十余,即挟策叩曾国藩。见知于当朝权贵  相似文献   

12.
"攻战守"一语出自《司马法·定爵》,从字源考证和古汉语字典的解释以及《左传》《史记》《商君书》等古籍的引用可知,其是攻战、守战之意,而非指古代作战有攻、战、守三种样式。  相似文献   

13.
“谋攻”意为谋划攻战。本篇主要论述谋划攻战的策略, 提出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思想和“十则围之, 五则攻之”,即根据敌我数量对比选择不同战法的作战指导思想,主张“将能而君不御”,赋予前方将领充分的指挥权, 揭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等战争规律。本篇是《孙子兵法》中的名篇,占有重要地位,不但在军事上具有重  相似文献   

14.
《史记》、《汉书》和《资治通鉴》均有关于刘邦入秦行军路线的记载,但各本所叙多有抵牾,后世学者也各有尊奉。通过对文献中的若干关键问题重新进行梳理和考证,得出的主要结论有:刘邦军先攻咸阳、杠里,次战成武;攻昌邑仅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07年;是年四月,刘邦南攻之城为颍阳,而非颍川。同时,也对刘邦不走函谷关道,而选择武关道入定咸阳的原因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传本《孙子》十三篇当为《汉书·艺文志·诸子略》所著录的“《孙子》十六篇”,而非《汉志·兵书略》所著录的“《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三”与“六”之差异,实际是古籍传抄过程中形近而误所致。后人受汉代学术分类所拘,往往先入为主地对联孙子》有了“兵书”之类的判断,故而习惯于在《兵书略》寻找《孙子》,而对著录《诸子略》的《孙子》察之不深。  相似文献   

16.
"王"是什么?"王"字的三横一竖指代的是什么?怎样才能为"王"呢?《说文解字》称:"王,天下所归往也。董仲舒日:'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孔子曰:'一贯三为王'。"这样解"王",明显打上了儒家天人感应思想的烙印。吴其昌《金文名象疏证兵器篇》认为,"王"字象征无柄斧钺,其头刃部朝下,象征权力。"王字之本义斧也。"查汉语辞典,"王"字主要释义,一泛者首领,二为古代最高统治者称谓,三为封建社会的最高封爵,四指同类中最特殊或最大者。当然还包括姓氏,"王"姓在中国三大姓氏中仅居亚军地位。  相似文献   

17.
战国时期,晋文公联合秦国一举包围了郑国的都城,郑国光凭武力很难粉碎秦晋的合围。于是郑国大夫烛之武想了个“伐交”的退兵之策。他以摇山撼岳之舌,向秦穆公陈述了攻郑于秦不利的缘由,并以当年晋国假道虞国灭了虢又灭了虞的教训,提醒秦国不要重蹈复辙。说得秦穆公进退两难。烛之武乘机许愿说,秦国如果向东发展,郑国可以为泰提供衣食住行的方便。秦穆公终于被说服了,放弃秦晋联盟,从郑国都城撤回军队。  相似文献   

18.
防诱     
《唐文粹·猩猩铭·序》中有这样的寓言:一群猩猩特别爱好喝酒,喜欢穿木屐学人走路。猎人掌握了猩猩的这个习性,就在树林间摆上了美酒和木屐,“恭候”猩猩。猩猩始见,大骂曰:“诱我也,慎勿上当。”思之再三,相谓曰:“盍少尝之?慎勿多饮矣!”可一试其味,面对美...  相似文献   

19.
公元219年(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孙权乘蜀将关羽进攻襄樊之机,派吕蒙率军袭取了荆州。荆州丢失后,是夺回荆州还是北攻曹魏,是刘备集团面临的一次重大的战略抉择。刘备主张夺回荆州,诸葛亮、赵云等主张北攻曹魏。221年,刘备决定大举攻吴,夺回荆州。这一行动的结果是222年夷陵一战,蜀军大败。荆州失守后,蜀汉究竟应把主要作战方向放在哪儿,怎样才是贯彻《隆中对》的战略良策?我认为,不能用夷陵之役的胜败,来衡量刘备夺回荆州的战略决策正确与否,而必须了解荆州得失与实现《隆中对》战略思想的关系。荆州地区,对刘备集团是一个必需夺取并确保的战略要地。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讲得  相似文献   

20.
上屋抽梯     
王立佳 《国防》2010,(6):80-81
上屋抽梯,源出于《孙子·地篇》:“将军之事……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使人无识……使人不得虑。帅与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