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CEC条件下舰艇编队目标武器分配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分析CEC条件下舰艇编队目标武器分配模式的基础上,综合运用MAS理论与方法,建立了舰艇编队目标武器分配MAS模型,即利用Agent描述舰艇编队的各种物理资源或逻辑资源,通过网络及Agent通讯协议将多个Agent连接成一个整体系统,设计了映射实体功能的Agent结构,从而为舰艇编队目标武器分配决策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2.
基于并列选择遗传算法的舰艇编队目标分配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更好地解决舰艇编队火力最优分配问题,建立了新的舰艇编队武器分配模型,采用并列选择遗传算法实现舰艇编队武器分配问题的求解。解决了以往将武器分配问题抽象为单目标优化的局限性,在保证尽可能发挥我方火力优势使打击效果尽可能好的前提下,使敌方对我方的威胁最小。并列选择遗传算法简单,鲁棒性好,具有较强的全局搜索能力,可以实现对多目标的搜索,从而较好地解决了舰艇编队武器分配问题。最后,通过仿真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海上舰艇编队协同作战面临的环境日益复杂,其武器目标分配呈现出了多智能体系统的涌现性、协同性和动态性.将编队武器目标分配问题转化成多智能体系统来研究,根据黄页概念建立了编队武器智能体的黄页服务,运用基于黄页服务的合同网协议实现了编队范围内的武器目标分布式分配.  相似文献   

4.
针对舰艇编队内多型区域防空武器抗击多型来袭反舰导弹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遗传算法的区域防空武器分配方法.该方法以防空武器可用性和消耗值以及编队队形配置为约束条件,以最大化编队的生存总价值为优化目标;采用二进制数字串表示变量,以解决传统二进制编码的邻值突变问题;用矩阵形式表示解空间,以方便观察计算结果和引入松弛技术.仿真计算结果表明,该分配方法能够有效提供多种区域防空武器抗击两型来袭导弹时的武器分配方案,计算结果优于神经网络方法.  相似文献   

5.
为适应基于信息系统的舰艇编队防空导弹协同使用对目标分配的要求,克服传统目标分配模型没有完全体现信息资源对目标分配的重要影响之不足,构建了目标分配SWTA模型,并通过算例分析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为改进和完善舰艇编队协同防空指挥决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针对舰艇编队防空作战中武器的敏捷协同与优化组织问题,分析了舰艇编队防空武器运用的历史衍变,综述了国内外关于武器组织的概念认知,引入双边匹配决策理论,剖析了舰艇编队协同防空武器组织问题的本质,凝练出1个科学问题、定位了4个关键技术,提出了基于动态双边匹配的舰艇编队协同防空武器组织技术框架,可为网络中心战条件下舰艇编队协同防空武器组织方法研究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7.
赵建军  姚跃亭  王毅 《现代防御技术》2012,40(3):144-148,160
为研究编队目标武器分配方法,分析了编队防空体系在作战过程中武器系统火力单元状态、分配决策矩阵和目标序列状态的动态更新形式,建立了以编队生存概率最大为最优函数的动态目标分配优化模型。描述了仿真环境,运用不确定目标序列对分配过程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模型能够反映实际情况,得到的关于集火、转火射击和优先分配策略对模型的工程应用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武器目标分配WTA(Weapon-Target Assignment)问题一直是军事运筹学和管理科学研究的难题之一.以水面舰艇编队对空防御问题为背景.通过解析和仿真的方法研究静态和动态条件下有组织与无组织的武器目标分配问题,并对射击效率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静态WTA中,无论按"期望值"还是"概率值"作为射击效率的评判标准,有组织目标分配比无组织目标分配要好,而在动态目标分配中,考虑双方的策略,无组织目标分配并不次于有组织目标分配.  相似文献   

9.
舰艇编队防空作战动态火力分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舰艇编队防空作战动态目标分配过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建立了动态目标分配过程的相关模型,主要包括目标分配模型和目标及火力通道的状态转移模型,并分析了目标拦截的适宜性检验方法。最后通过改进的粒子群算法对目标分配模型解算并以实例验证了模型及算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为定量评估水面舰艇编队防空武器协同共用效能,依据舰艇编队对空防御的作战过程和信息流程,确立了防空武器协同共用效能评估指标体系,建立了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防空武器协同共用效能评估模型。采用改进的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因素的权重,运用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进行了综合的定量分析和应用计算,模型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各种主要因素对防空武器协同共用效能的影响,为评价舰艇编队防空武器协同共用效能提供了分析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