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崔侃  王保顺 《国防科技》2012,33(2):17-22
以组织管理体制和技术能力特点为参照,美军装备试验与评估大致经历了独立试验与评估、联合试验与评估和一体化试验与评估三个发展阶段。为了适应国防战略和军事需求,每一阶段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模式特征。文章分析美军装备试验与评估各发展阶段的管理体制、技术特征和能力状况。  相似文献   

2.
牛鹏飞 《国防》2013,(4):51-52
信息化条件下战争和公共事件爆发突然,形势复杂多变,应战应急节奏明显加快,动员速度的快慢、质量的高低,对事态的结局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大力提高快速动员能力,对于全面增强国防动员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整体能力具有重大意义。编实科学精干的力量队伍。搞好国防动员队伍选拔配备,优化国防动员队伍组织结构,是提高快速动员能力的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1994年-2008年间中国国防支出的主要决定因素的研究发现,中国国防支出的主要决定因素集中于军事技术发展需求、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对外贸易依赖的结构性特征三个方面。财政能力、能源进口需求与国防支出有微弱的正相关性,但不具统计显著性。矿石金属原材料进口需求与国防支出没有正相关性。重要原材料、能源进口的安全性对中国经济发展安全有重要意义。未来中国应当关注国防支出水平与国家经济发展安全需求之间的协调性,利用好国家财政能力为国防建设提供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4.
刘玉龙 《国防》2006,(1):61-62
人与装备是构成战争的基本要素。信息化战争虽然改变不了人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但装备对战争胜负的作用已经明显上升。因此,在国防动员建设中,要把搞好装备动员作为提高国防动员效益的新增长点。省军区系统作为国防动员的重要职能部门,要积极研究探索装备动员的有效途径,提升保障未来战争的能力。一、创新思维模式,谋划适应未来战争装备动员的新思路要按照“真打真准备”的要求,系统而有重点地筹划装备动员工作。一是注重前瞻性,瞄准作战需求筹划装备动员工作。坚持把装备动员建设放在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大背景下去思考,放在…  相似文献   

5.
国防动员作为一个重大的战略问题,必须适应未来战争和时代需求不断发展变化。本文重点从发展方向、基本平台、主要途径、功能拓展和组织模式上,以灵敏的视角、创新的思维,对全面推进国防动员创新发展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  相似文献   

6.
积极整合军地资源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是创新后备力量建设发展模式,提高后备力量建设使用效益的重要途径。当前,应以长效融合社会人力建设资源、积极聚合军地装备物资资源、有序衔接国家危机管理资源和科学统筹区位特色优势资源为突破,培育专业常态的国防后备力量组织结构基础,完善多边联供的国防后备力量行动保障体系,搭建双应一体的国防后备力量动员使用平台,形成系统完备的国防后备力量全局任务能力。  相似文献   

7.
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对国防动员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国防动员建设必须创新发展模式,拓展动员领域,优化动员结构布局,构建适应信息化战争需要的国防动员体系,形成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动员能力。  相似文献   

8.
战区主战体制下对国防动员组织指挥能力提出了全新要求.新形势下,围绕主战职能提升战区国防动员组织指挥能力,必须准确理解战区国防动员组织指挥能力的内涵要义,切实厘清提升战区国防动员组织指挥能力的基本思路,牢牢把握提升战区国防动员组织指挥能力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9.
岳胜军 《国防》2016,(7):12-15
国防动员是将战争潜力转化为战争实力的过程,也是实现经济社会状态平战转换的基本途径.抓好新的历史条件下国防动员准备,必须以习主席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统领,贯彻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聚焦备战打仗,树立战略支撑、需求牵引、体系聚优、融合发展和创新驱动意识,紧紧抓住制约国防动员能力生成提高的重点难点问题,统筹推进动员潜力网络化、动员预案体系化、预征预储精细化、训练演练实战化,着力健全战时动员指挥、军地协作协调、需求提报对接和动员能力评估机制,不断提高基于打赢信息化战争的组织动员、快速反应和支援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10.
谢廷良 《国防科技》2006,(11):75-77
本文在主要研究科技创新团队的组织优势和类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如何建立高绩效的科技创新团队的六个方面,对打造科技创新团队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有利于快速提升组织的国防科研能力。  相似文献   

11.
针对“四合四统”建设模式对通用装备维修管理提出的要求,分析了装备维修管理组织结构的基本类型。在此基础上,依据需求,对装备维修管理组织结构进行设计,以机步师为例,构建了“四合四统”模式下装备维修管理组织结构体系,为通用装备维修管理适应新装备形成作战保障能力建设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随着国防领域发展的不断成熟,需求生成在国防采办过程中的重要性正在迅速提升,通过对顶层需求展开规划论证,实现对未来发展的有效牵引。由于国防采办属于典型的复杂巨系统,其涉及的流程环节众多、参与部门广泛,因此必须采用系统工程理论,通过构建一套结构完整、步骤清晰的方法论对其进行指导,才能确保国防采办过程的顺利实施。为了有效开展需求生成工作,美军构建了联合能力集成与开发系统,通过定义一系列明确、可执行的操作步骤,理清了需求生成的方法流程,实现了国防采办体制由"基于威胁"向"基于能力"的有效转变。对美国国防采办中的需求生成机制进行详细阐述,重点关注其系统组成和运转流程,以期掌握需求生成过程的核心方法,并为相关工作开展提供有效借鉴。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和平发展与建设强大的国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晟  李华 《国防》2006,(1):1-6
和平发展的根本是以经济制度为主的国家制度创新,但国家制度的创新必须在安全稳定的内外环境下进行。强大的国防是营造安全稳定的内外环境的基本手段,是国家制度创新的基本保障。和平发展的基础是经济发展,随着中国经济深入融入世界,中国的经济发展越来越需要有效的国防建设支撑,强大的国防是维护中国经济发展动力的基本要求。中国要实现和平发展更需要强大的外交能力,但当代及未来可预见的时期内,军事实力仍是国家外交能力的重要标志,强大的国防是培育、发展外交能力的基础。国家发展有着重要的文化根源,中国的和平发展首先是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振兴与凝聚,尚武精神是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强大的国防是先进文化的重要母体和基本保障。新世纪新阶段,中国要创建和谐社会,要实现和平发展,就必须建设强大的国防。  相似文献   

14.
1985年,在北京、武汉相继召开了中国首次国防经济学研讨会和军队院校国防经济学研讨会。这两次研讨会成为新时期中国国防经济理论研究兴起的重要标志。文章回顾了新时期中国国防经济理论研究的兴起与发展过程,阐述了新时期中国国防经济的理论创新内容及创新特色,探讨了21世纪中国国防经济理论研究面临的任务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正改变采办管理模式美国继续关注先进的技术能力建设,完善组织结构,强化统一管理。2020年4~6月,美国防部研究与工程副部长格里芬宣布在国防创新委员会下成立太空咨询委员会,提出战略和技术咨询意见;美国防工业协会成立频谱工作小组,促进国防与航空航天企业和主要电信公司沟通交流;美太空军设立太空作战、  相似文献   

16.
经济建设贯彻国防需求是指民用经济建设过程搭载国防功能,为动员能力扩张做准备,形成潜在的国防供给能力。在经济建设中贯彻国防需求就要对企业形成有效激励,促使其有效落实国防需求,确保政府国防动员目标的实现。有效的激励方式应包括利益激励、强化激励及竞争激励等。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以美军为首的外军纷纷进行装备需求革命,通过突出联合作战装备能力建设、建立"自上而下"的需求生成模式、按照装备作战能力领域管理需求、建立规范的装备需求管理运行程序等措施,确保装备需求开发与管理始终满足作战要求。我军装备需求生成与管理制度建设应充分借鉴外军经验,从组织体系构建、需求生成与管理模式构建、运行程序设计、作战部门作用的发挥、与采办的关联性,以及法规建设六个方面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8.
2008年军区动员工作,认真贯彻军委和军区党委全委护大会议精神,以十七大加强国防动员建设战略思想为统揽。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着眼军事斗争准备需要,按照组织建设抓落实,装备工作保安全,征兵改革求深化的工作思路,努力推动军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9.
国防产业组织结构是指国防资源(或生产要素)在国防生产过程中相互组合、联接、运行的方式。国防产业组织结构分析是以国防产业内企业的最佳资源分配状态为目标,研究寻求最有利于国防资源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的结构方式。国防产业的生产是出企业组织进行的,企业要最大限度地追求经济利益;国防产业的生产又是为国家安全而进行的,国家要最大限度地追求安全利益。这两种利益的合力产出国防产业不同于民用经济组织结构的种种特点。只有把握这些特点,才能通过一定的组织结构形式合理有效地组织国防资源的运行。  相似文献   

20.
国防支出增长是由需求因素和供给因素共同决定的。就国防安全与国防支出的关系而言,两者并不完全是正相关的,国防支出代表提供均衡国防安全的成本。因此,国防支出增长并不意味着国防安全活动就一定扩张。通过综合模型对我国近几年国防支出增长进行分析,表明我国国防费的大幅增长并没有带来国防活动的大幅扩张,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为了应对国防人力和国防装备价格的上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