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宁为真白丁,不做假秀才”这句话,是笔者最近从陶行知追文凭的故事中看到的。故事说陶老先生得知儿子通过他的关系弄到一张文凭,并拿着这张文凭到外地找到了工作,便立即给儿子发去“速将文凭寄回”的电报,接着又给儿子去了封言辞非常强硬的信.信中说:“文凭绝不能给你,我只能按你的实际情况写一份证明材料。总之,宁为真白丁,不做假秀才。”  相似文献   

2.
国防乐园     
移动字幕有人请求电视台:“在播新闻和电影时请不要在下面添加字幕,因为我奶奶老以为那是卡拉OK,就跟着唱。”小心行事法官:“你自己有车。为什么还要偷别人的车?”盗窃犯:“那是因为我喝了酒。”法官:“这和偷车有什么关系?”  相似文献   

3.
笑谈SARS     
SARS肆虐时期,战友们聚在一起,焦点话题自然离不开“非典”两字。笔者稍加留心,收集了一“箩筐”。战友赵的女友秀的奶奶是地道的山西雁北人。一日,秀才奶奶说晚上有活动,不回家吃饭了。奶奶遂关切地问:“丫头,你整天价非非典典(疯疯癫癫)瞎跑甚哩?万一闹出个非典(疯癫)事儿,奶奶怎么向你的爹娘交待!”“奶奶,您别拿‘非典’来吓我。孙女远离‘非典’就是了。”周日,几个战友聚在一起甩老K,战士小  相似文献   

4.
与猪共舞     
今日里,吕良良有必要垂头丧气。叫我这么个体面的城市兵去养猪,说出去不丢死人了?瞧连长说得多动听:“良良哎,不派你派谁去?连里数你膀大腰圆,又面和心善,除了你还有谁能在两个月内让猪超水平长肉?去吧!好好干,两个月后让入营的新兵们吃得满嘴流油。”什么话?好兵不养猪,让我吕良良这样的兵去养猪?现在,吕良良怀揣一包“红塔山”,一个打火机,手握一把随时可以充当武器的大扫把,横冲直撞向猪圈走去。他是一颗寻机引爆的炸药包,他就是这么说的:“别碰我,火着哩!”人皆侧目。吕良良来到他的新工作岗位了,他看到了他的九头猪。猪也看见了它们的…  相似文献   

5.
苏伟 《中国民兵》2020,(5):72-72
我是山西省忻州军分区所属人武部中为数不多的一名现役军事科长,也是国防动员系统改革前最后一批由作战部队交流到国防动员系统任职的营职干部。身在“窗口”单位的人武部,工作日常自然繁重。国防动员系统改革初期,人事调整大,山西省原平市人武部干部最少的时候只剩下我和部长两个人,老部长跟我说:越是这个时候,我们越不能掉链子!他问我:“能不能给我扛起来?”  相似文献   

6.
有一位表演大师上场前,他的弟子告诉他鞋带松了。大师点头致谢。蹲下来仔细系好。等到弟子转身后,他又蹲下来将鞋带解松.有个旁观者看到了这一切,不解地问:“大师,您为什么又要将鞋带解松呢?”大师回答道:“因为我饰演的是一位劳累的旅者,长途跋涉让他的鞋带松开,可以通过这个细节表现他的劳累憔悴。”  相似文献   

7.
幽默与笑话     
困难的处罚 一个士兵从中尉身边走过,没有敬礼。中尉把士兵叫了回来,严厉地说:“您没有向我敬礼,为此您要受到处罚,罚您做100遍。” 这个当儿,将军走了过来。 “怎么回事?”他看见士兵老在敬礼,问道。 “这个不懂礼貌的家伙不向我敬礼,因此我罚他敬100次礼。” “一点儿也不错,”将军笑着夸奖说,“不过,先生,您不要忘记,您也得回他100次礼。”  相似文献   

8.
她,面临照料双目失明的养父的沉重担子,而日本生父为她准备了优裕的生活条件,她是怎样作出抉择的呢?看看她的事迹,对我们广大民兵可能有所启迪。欢乐的一天,噩运却猛然地降临到鞍山市一位老人头上。“静静啊,你在哪儿?爸爸我什么都看不见了!”一双粗壮的大手颤颤抖抖,到处摸着、摸着。“我这双老眼真的瞎了,就再也看不见女儿了吗?”他扶摸、挪动,足足两个小时,终于贴着墙站住了,陷入了极度的悲痛:我王忠山  相似文献   

9.
时间 :2 0 0 1年的某一天地点 :某连部人物 :甲—老指导员  乙—新任指导员甲 :最近发现你情绪低落 ,反应速度降低 ,是不是头脑“碎片”太多 ?乙 :我只是觉得越来越与连队官兵“不兼容”了。甲 :也许这与你和他们的“配置”有关系。你们连好像就你一个从地方大   学毕业来的干部吧 ?乙 :这不是主要原因。有时他们谈得正热闹时 ,我一插话就“死机”。甲 :难道你说了什么“非法话题”吗 ?乙 :不是我非法 ,他们尽谈论什么训练苦呀 ,想家了 ,谈恋爱了 ,对干部有   意见了等。我觉得他们的话题“版本太低” ,应该“升级”。甲 :有时候 ,…  相似文献   

10.
“喂,是阿妈吗?我是芳芝啊!” “哦,芳芝呀,你在哪里?” “我在家里给您打电话,您老身体还好吗?” “我可好着呐!你们怎么样?” “我们都好,这几天家家户户忙于贴春联、杀年猪、吹芦笙,载歌载舞过新年,我们全家邀请您来侗寨过年……”这是笔者在春节前夕去贵州从江县贯洞镇宰门村侗寨采访时,在村民梁全威家看到他妻子彦芳芝与远在台湾的亲人通电话的情景。  相似文献   

11.
海泉与羽凡两个男孩子组合成“羽·泉”演唱组并获得成功之后,常常有熟悉的朋友向我和我老伴提出这样的问题:海泉小时候你们是怎样教育他的?他的音乐才能继承了你们谁的基因? 说实话,比起当下太多的望子成龙的家长, 比起现时那么多家长为孩子的成长付出的精力、金钱和时间,我们感到愧对孩子,我们真的没关心到那个份儿上。  相似文献   

12.
张宝垒 《政工学刊》2013,(10):68-68
近日翻书,看到一则老笑话。一个打工妹在某地打工,往家里发短信邀请同乡共同致富只用了8个字——“此地钱多,人傻,速来”,言简意赅,一语中的。由此联想到当前基层带兵人的语言,大话套话,冗长呆板,“离兵”离谱已经成为一些人的爱好和习惯,此风当止。  相似文献   

13.
在我们连,提起周彬,大家都会说:“那真是个老实人”,形容人不爱说话是“三棍子打不出一个屁”,可形容他就得用“五棍子打不出一个屁”,因为老实,他当上了我们连里炊事班的给养员,果然,他买回的菜既便宜又好。有一天,战友张涛把我拉到一边,神秘的说:“知道不?周彬找对象了,那姑娘就是卖菜的。”“不能吧?别乱说。”“真的,我亲眼看见那姑娘帮他送菜,两个人还有说有笑的。前天那姑娘还到营区来过呢!”看着张涛一副神秘的样子,我也不得不相信了几分。后来,我也瞧见了那个姑娘,有一天,她来找周彬,手里还拿着顶帽子,周彬见到她,脸一下红到了脖子…  相似文献   

14.
有人说凡是碰到战争,美国总统布什的第一反应就是:“我们的航空母舰在哪里?”而英国首相布莱尔的第一个反应则是:“我们的海军陆战队在哪里?”从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到伊拉克战争,到处都可以看到佩戴绿色贝雷帽和“哥曼德”臂章的英国皇家海军陆战队。那么他们到底是怎样训练的呢?2002年7月,我在英国皇家海军学院学习期间,到英国海军陆战队突击队员训练中心体验了“哥曼德”训练。  相似文献   

15.
老兵的军礼     
这个庚子年节,三叔的军礼震惊了五千口人的沁水湾。大人小孩,都会模仿他那个经典动作。疫情防控工作一开始,三叔就找到村支书老潮叔:“算我求你了,让我去村北卡点值班吧!我有站岗经验,咱村谁也比不过!”老潮叔正需要一个像三叔这样的老兵到村北卡点工作,“给你配3名当过兵的战友,能严把关口不?”“啪”地一个标准军礼,三叔把答案告诉了老潮叔。  相似文献   

16.
江主席指出:“要继续搞好四个教育,而且要一年比一年搞得更深入,更有成效。”这是他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对部队思想政治建设提出的要求。在新形势下,把四个教育搞得更深入、更有成效,首先要对近几年四个教育的状况作一个全面的分析,有一个正确的估价:既要看到四个教育在总体上是落实的,又要看到在具体单位、具体人身上又是落实不够的,从而认识到深化四个教育的重要性;既要看到四个教育对部队建设的促进作用,又要看到社会上不良现象和一些歪歪理的冲击,从而认识到深化四个教育的艰巨性;既要看到各级对四个教育是认真的、重视的、抓得是紧的…  相似文献   

17.
面子问题     
近日,读了明代陈继儒的《见闻录》,颇有一些感想。书中说:“徐文贞督学浙中,有秀才结题内用颜苦孔之卓语,徐公批曰:杜撰。后散卷,秀才前对曰:‘此句出扬子云法言上。’公即于堂上应声云:‘本道不幸科第早,未曾读得书。’遂揖秀才云:‘承敬了。’众情大服。”在那以八股取士的年代,作为督学不知“颜苦孔之卓”语出何处,批成杜撰,不谓不丢面子。但由于他不摆督学架子,并且当众恭敬地向秀才施礼,使“众情大服”,面子失而复得。 然而当今,有的人反而不如这位督学先生爽快。有了缺点错误,总要文过饰非,讳疾忌医。生  相似文献   

18.
“老杆子”在吾班并非最年长,而是因其党龄最长而获此殊誉。大二结束时,本班的九位兄弟全部加入了党组织。有人建议:按大家党龄时间的长短排个行。“老杆子”在新兵就因表现突出入了党,理所当然就成了我们的“老大”。“老杆子”从此便取代了他的名字。“老杆子”平时言语不多,干工作总是默默无闻、拈“重”怕“轻”。在班里,他常常“公差”自己扛。由于平时言语  相似文献   

19.
大明同志:《中国民兵》杂志社转来的信收到了。你信中谈到,当前部分民兵中存在着“理想——有钱就想;前途——有利就图”的说法,问我:“你们前线同志是怎样看待理想和前途的?”现在,就把我们连队在老山前线战斗中的一些事讲给你听听,或许能使你得到一点启迪。先给你讲两个故事吧。我们连队有位副班长叫谢小富,他家里经济比较困难。参战前,有人劝他早点退伍,回去发家致富。可小谢说:“如果我为  相似文献   

20.
西出南昌40公里,有一个群山环抱的大型综合垦殖基地——国营云山垦殖场。在这里人们都知道有个“武装迷”。他,就是垦殖场人武部部长陈玉毛。大家爱称陈部长叫“老阿毛”。人们问到他为什么那么迷恋武装,一辈子和武装打交道,他总是乐哈哈地说:“别看我年近半百,两鬓斑白,可手一摸到枪,浑身就来劲,我这一辈子和武装工作拉扯不开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