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孙立华  王少文 《国防》2008,(3):79-80
2007年以来,一个又一个国家相继推出雄心勃勃的太空发展计划,一颗又一颗功能各异的太空卫星陆续飞上太空。据外电报道,自去年初至今,已有美国、日本、韩国、德国等多个国家发射了10余颗卫星或进行太空试验,而俄罗斯、印度等国也竞相推出了新的太空发展计划,许多  相似文献   

2.
载人航天是集国家政治、军事、科技实力为一体的高难度系统工程。要真正把人送入太空乃至使人长时期在太空生活,必须要突破三大技术难题。 第一难题:研制出推力足够大,可靠性极端好的运载工具。前苏联发射载人飞船的运载火箭都是运载能力  相似文献   

3.
冯立东  龚旭 《国防科技》2003,(12):68-70
当今世界,太空战争已不是什么虚构的电影故事和幻想小说,而是当代军事空间技术飞速发展和几个军事强国进行太空争夺的必然结果。从某种意义上讲,未来战争的战场将扩大到人类能够涉足的任何外层空间,而且太空战争已悄然打响。 近几十年来,人类探索太空活动愈演愈烈,已先后发射了几千颗人造卫星,仅在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就先后投入了70多颗各种侦察、监视、预警、通讯和导航及气象卫星。自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  相似文献   

4.
随着战争形态的发展,太空将成为信息化战争新的制高点,其中卫星运用将是空间作战系统中的主力。美国长期以来都在积极从事卫星系统的研制和开发工作,虽然在目前太空约700颗人造卫星中,美国就占了300多颗,而且有110多颗是用于侦察、通信、导航、预警等军事目的的,美国军方还是认为这些传统卫星难以满足未来太空战争的要求,五角大楼正在筹划  相似文献   

5.
自本世纪50年代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以来,迄今,世界上共有8个国家利用自制的运载火箭发射了近5000个航天器,在这些航天器中,军用航天器和部分为军事服务的航天器约占70%。近半个世纪以来,军用航天器包括军用卫星、天基武器和执行军事使命的载人航天器大致经历了以下的发展过程。军用卫星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自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以来,美国和苏联都在稳步扩大太空的军事利用,时至今日它们都很倚重卫星来增强各自国家的安全。虽然太空常常被称为“新高地”或“军事竞赛的新领域”,但其军事利用并非鲜为人知。军用卫星可用于侦察、早期预警、通信、导航、天气预报和搜集大地测量资料。但是从目前反卫星武器的发展和对天基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日益重视来看,太空军事化已明显地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尽管30年来太空一  相似文献   

7.
耿建忠 《国防科技》2003,(10):17-22
宇宙浩渺,蕴藏着几十亿年的奥秘。太空无垠,牵动着人类的无限幻想。被数千亿吨重量压迫的地球,需要扩展生存的空间;让战争反复洗礼过的土地,需要向新的领域延伸。 人类首先想到了太空。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斯普特尼-1”号人造地球卫星,世界各国为之震惊。傲慢的“山姆大叔”为摆脱被动局面,三个月后也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探险者-1号”送入了太空。两个军事大国在军事、政治、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争先恐后地将军事  相似文献   

8.
从1961年4月12日加加林首次乘航天器进入太空,到目前载人航天已有40多年的历史。在此期间,人类已发射了3种载人航天器,即载人飞船、空间站和航天飞机。 载人飞船载人飞船是一种用火箭发射到地球轨道上作短期飞行,在完成特定任务后再返回地面的载人航天器,一般为一次性使用。俄罗斯(前苏联)载人飞船共发展了三代,第一代叫东方号,共发射6艘;第二代叫上升号,共发射2艘;第三代叫联盟号,共发射了80余艘,目前仍在服役,并承担着国际空间站救生飞船的角色。  相似文献   

9.
<正>公元1970年4月24日,中国在第一个火箭发射实验基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中国进行太空探索的大幕从此拉开。47年过去了,那颗"东方红一号"卫星仍然在近地点434千米、远地点2032千米、倾角为68.4°的轨道上围绕地球转动。如今,"天舟一号"无人货运飞船已经从中国海南文昌发射中心顺利发射,并在2天后顺利与"天宫二号"空间站完成了自动交会对接。展望未来,在中国人已经实现了一箭多星、卫星导航、载人航天、载人空间站、无人探测月球等多项技术突破之后,中国航天在未来将会给我们带来哪些惊喜呢?  相似文献   

10.
中国神舟六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令世人瞩目,也引起了世界各主要国家更加注重发展各自的航天事业。目前,美国、俄罗斯、欧洲、日本和印度等纷纷加快了航天业的建设步伐,并将国际空间站的空间科学实验与应用,以及以月球和火星为探测核心的太空探索活动作为未来载人航天发展的重点,同时制定了详细的太空探索计划,意欲争夺和主宰未来航天领域发展的主动权。美国:重整旗鼓美国是当今世界首屈一指的航天大国,其在航天发展的投资每年多达100多亿美元,远远超过其他国家。航天领域覆盖面广,包括载人航天飞行,无人航天器深空探索,各种运载火箭和应用…  相似文献   

11.
从苏联1957年10月4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开始,太空就变得不那么安宁了。在以后的30年中,航天技术飞速发展,太空军备竞赛愈演愈烈。苏美两个宇航大国发射的近4000个航天器,70%的用于军事。这预示着未来的地球外层空间将成为人类的第四战场。从本期起,我们刊载这方面的知识,以飨读者。——编者  相似文献   

12.
耿海军 《中国民兵》2008,(10):54-55
载人航天器是指可以搭载人员进入太空的空间飞行器,它是人类从事载人航天活动必不可少的工具,包括载人飞船、空间站、航天飞机和正在研制中的空天飞机。载人航天器不仅对于人类突破地球大气的屏障和克服地球引力,把活动范围从陆地、海洋和大气层扩展到太空,更广泛深入地认知宇宙,更好地开展各种试验和研究活动具有重大价值,而且在军事上也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3.
载人航天是集国家政治、军事、科技实力为一体的高难度系统工程。要真正把人送入太空乃至使人长时期在太空生活,必须要突破三大技术难题。  相似文献   

14.
报刊文摘     
各国发射航天器的资料1957年10月4日,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升入太空,从而揭开了世界航天的新篇章。截至1989年底,各国发射的宇宙飞行器总数已达3954颗。其中,苏联最多,共2561颗,占64.8%。美国次之,共发射成功1119颗,占28.3%。其他国家和组织及各种合作发射的计274颗,占6.9%。  相似文献   

15.
2001年1月22日-26日。美国空军在科罗拉多州科罗拉多泉附近的一个空军基地,举行了一次史无前例的太空作战模拟演习。演习的目的是探索在未来的太空作战中有效夺取并控制太空权的方法。国外军事分析家认为,此次太空作战演习已经清楚表明。美军正在加紧准备实施太空作战。  相似文献   

16.
顾名思义,载人航天运载器就是可以使人安全进入太空并返回地面的运输系统。1961年尤里·加加林绕地球飞行所乘的“东方”号飞船是人类所使用的第一艘载人航天运载器。迄今为止,世界上只有前苏联/俄罗斯和美国两个国家掌握了载人航天技术。在载人航天的活动中,确保航天员的生命安全是实现各种目标的前提,与发射无人航天器的运输工具相比,载人航天运载器在安全可靠性方面具有更高和更严格的要求。首先·它必须具备载人飞行的高度可靠性:第二,它在发射的主动段中所产生的加速度、振动、冲击和噪音等环境情况不能超出人所能承受的生理范围,或者通过某些防护措施达  相似文献   

17.
什么是新型作战力量?今后应着力发展哪些新型作战力量?外军新型作战力量发展动态如何?本文围绕上述问题着重综合分析世界军事变革背景下,各主要国家在其新军事理论的指导下,发展陆上作战、海上作战、空中作战、太空作战、战略核力量、信息作战和特种作战等新型作战力量的特点和趋势.  相似文献   

18.
闫志明  李文  杨莹 《国防科技》2018,39(3):005-009
快速响应发射是太空作战背景下实现快速进入、反击作战及重建太空信息支援作战能力的重要保障。立足未来太空作战需要,本文提出构建全域机动测控力量的设想。该测控力量以快速响应发射、应急航天搜救以及商业航天发射为目标,并具备全面对抗条件下全域范围内机动作战、独立遂行测控任务的能力。文章研究分析了测控力量作战编成,并对后续作战应用进行探讨,以完善现有测控力量体系、提升测控作战能力。  相似文献   

19.
在人类探索太空的历程中,中国人迫寻梦的步伐一天也没有停止过。让我们随着倒溯的时光,一同走进过去那难忘的岁月,一起回顾我国载人航天所走过的艰难而又辉煌的历程。一、从人造卫星到载人航天 1957年10月7日,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标志着人类进入了航天时代。这一历史性事件受到中国许多科  相似文献   

20.
太空作战,指作战双方至少一方在大气层以外发生的军事对抗行动。它包括用天基武器攻击空间、空中、海洋和陆上目标,或用陆、海、空基武器攻击空间目标。随着空间军事化和商业化的迅猛发展,空间已成为继陆、海、空之后,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必须关注和占据的战略“制高点”。太空作战是现代航天技术的产物,也是太空军事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太空部署天基平台,可以占据高度优势,能够“合法”地经过或驻留在他国领土上空进行军事活动,最大限度地获得各种信息,并具有长期持续作战能力;太空还是部署各种武器的场所,可以用来攻击太空中或地面上的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