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闵捷 《国防》2012,(9):33-34
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是我国经济和国防建设长期实践的经验概括,是我党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国防动员建设贯彻军民融合式发展理念、走融合式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内容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近年来,军地相关部门在国防动员军民融合式建设中,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进行了积极探索,国防动员贯彻军民融合式发展理念在实践中已经取得很大成绩.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国防动员军民融合式发展仍然面临严峻挑战,深层次矛盾逐步显现.要有效推动国防动员建设深度融合发展,实现建设模式转型,必须结合国防动员建设的特点、规律,科学谋划国防动员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2.
李海涛 《国防》2012,(5):25-26
推进军民融合.军民融合是人民战争思想的传承和发展,是推动国防动员建设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的必然选择.一要找准融合切入点.军民融合涉及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方方面面,必须选准主攻方向,以重点领域建设带动军民融合整体发展.要把握国防动员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力争在通有装备科研生产、军队人才培养、社会化保障等方面率先取得突破,形成对军民融合的强大牵引力,进一步辐射扩大军民融合范围,整体提升军民融合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3.
军民融合式发展是习主席站在经济社会和国防建设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体现了新时期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时代要求,也是牵引国防动员建设的根本指南。国防动员系统必须积极适应这一时代要求,紧紧围绕完成“能打胜仗”动员保障任务,走军民融合式发展之路,协调整合军地资源,深度挖掘军民潜力,扎实推进国防动员军民融合式发展,努力提升国防动员整体建设水平。  相似文献   

4.
谢伏瞻 《国防》2016,(8):4-7
军民融合发展是党中央、习主席从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的必由之路。必须认清形势任务,切实强化推动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政治责任;抓住关键发力,不断提升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质量效益;加强组织领导,积极构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良好格局。  相似文献   

5.
国防动员建设坚持军民融合式发展,是立足于国家整体利益的一种战略行为,是谋求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动员建设协调发展进而增强综合国力的最优策略。推动国防动员军民融合式发展,要做到强化发展理念融合、强化发展规划融合、强化体制机制融合、强化政策制度融合、强化保障资源融合。  相似文献   

6.
唐春森 《国防》2011,(11):27
党的十七大以来,胡主席对军民融合式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更加自觉地把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良性互动。国防动员是实现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重要组织形式和桥梁,军民融合是国防动员的基本特征、是国防动员创新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国防动员  相似文献   

7.
彭清华 《国防》2016,(9):16-19
随着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和深化军队改革实质性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地方省区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主席关于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系列重要论述,从维护国家长治久安和支持改革强军的政治高度,正确认识和把握推进国防动员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重大意义与实践要求,积极破解国防动员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一步健全完善保障国防动员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制度机制.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新时期国防和军队建设进行了新的战略定位,以此为前提,对深入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作出全面部署。贯彻落实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应不断拓展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广度和深度,深化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军队人才培养、军队保障、国防动员等重点领域和拓宽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海洋、空天、信息等新兴领域的军民融合式发展。同时,要加强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规划,健全军民融合式发展体制机制,完善军民融合式发展政策法规体系。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加强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规划、体制机制建设、法规建设。”当前,我国正处于跨越式发展的特殊历史时期,国防动员军民融合式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思想,为新形势下国防动员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我们必须采取得力措施,找准结合点和切入点,把握关键环节,积极创新作为,促进国防动员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加强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规划、体制机制建设、法规建设."党中央着眼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作出积极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战略决策.我们必须充分认清这一重大战略决策的深刻内涵,准确把握本质特征,更加自觉地把国防和军队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建立和完善深入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和军队保障体系,在新的更高层次上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1.
郭增维  苏晶 《国防》2013,(8):41-42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国防和军队建设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加强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规划、体制机制建设、法规建设"。军民融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队人才、军队有关保障融入国家社会化保障体系、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以及国防动员军民融合建设等诸多领域。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实现军民融合这一战略目标的艰巨  相似文献   

12.
彭水根 《国防》2013,(6):4-6
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必须走开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军队人才培养、军队保障和国防动员“四大体系”是军民融合的关键和重点,国防动员建设要在深化军民融合上有新作为、大作为。  相似文献   

13.
军民融合是推进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交融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军民融合国防研发投资中介是由军民双方共同参与的国防研发投资机构。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建立健全以军民融合为背景、以市场为基础平台、以促进国防研发为目的投资中介,发展多种多样的中介形式显得特别重要。  相似文献   

14.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范式下国防合同管理制度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军民融合式发展是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发展趋势,国防合同管理制度是实现军民融合式发展的重要方式。文章从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范式出发,分析了国防合同管理制度,提出了完善国防合同管理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何雄 《国防》2016,(11):23-25
当前,我国安全形势总体趋于缓和,但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客观存在,对加强国防动员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必须严格落实党管武装政治要求,始终把住国防动员建设的正确方向;牢牢把握"能打胜仗"这个核心,大力加强国防动员实战化建设;坚决贯彻军民融合重大战略思想,全力推进国防动员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相似文献   

16.
江维 《国防》2010,(10):63-65
胡锦涛主席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时曾指出:实行军民融合式发展,既有利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从经济建设中获得更加深厚的物质支撑和发展后劲,也有利于经济建设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中获得更加有力的安全保障和技术支持。同时,胡主席还反复强调,要深入研究新形势下军民融合式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积极探索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新思路新办法,更好地走出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交通战备建设作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依托国家交通运输资源完成保障任务。因此,新形势下必须按照军民融合式发展要求,充分依托快速发展的国家交通体系,积极在国家交通建设中贯彻落实国防要求,努力构建军民一体的现代交通战备体系。  相似文献   

17.
在新形势下探究国防动员军民融合式发展主要内容及其实现途径,加快军民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融合,对于深刻理解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思想,促进军民融合在国防动员领域创新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推动军民融合式发展,是新形势下对国防和军队建设提出的战略性要求。军分区系统要充分借助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优势,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积极研究探索军民融合的方法路子,破解军民融合式发展难题,推动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9.
桂锋 《国防》2014,(7):7-9
正习近平主席深刻指出,要把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作为重要途径,把军政、军民团结作为重要政治保障,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努力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在国防动员建设中贯彻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就是要着眼提高国家整体建设的综合效益,适应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要求,发挥国民资源军用潜力增大的优势,坚决贯彻军民融合方针,统筹经济科技社会发展与国防动员建设,把国防动员建设深深融入经济科技社会发展体系,依托经济科技社会发展成果推进国防动员建设又好又快地发展。  相似文献   

20.
军民融合式发展是实现富国与强军相统一的必由之路,也是增强国防动员潜力、提高国防动员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新的形势下推进国防动员建设,必须进一步强化军民融合观念,完善军民融合机制,提高军民融合层次,增强军民融合实效,努力促进动员潜力随经济实力同步增长、动员能力随需求拓展不断提升,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国防效益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