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试图描述《通典》第148卷载《司马法》的片断里提到的古代阵形。关于《孙子兵 法》提到的古代“奇/正”问题的文献存留的不多,《司马法》是其中的一部。 研读古代战略著作的一个主要困难是许多专用词汇都同技术装备和组织有关,当时可能是以“行话”的方式来使用的,现在早已无人了解其意义,因为它们同古代战争关系密切,而古代战争已经逐渐被人丢开。  相似文献   

2.
檄文简称“檄”,是我国古代一种重要的军事文体。古人有“传檄而千里可定”的说法。我国古代战争中,檄文堪称抢占舆论先机、实施政治攻心、凝聚军心士气的精兵利器,在政治、军事斗争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在今天仍然不失其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3.
儒家战争观及其历史命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儒家对战争的基本态度是把战争置于最高道德原则“仁”的基础之上,因此.先秦儒家的思想里张扬着一种独特的东方伦理主义精神。这一精神滥觞于孔子,经孟子发扬光大,旋由荀子集其大成。其中,在现实政治层面上,儒家战争观分化为孔子所代表的,以“礼制”为核心,以及孟子为代表的以“民本”为核心两条不同的支脉。儒家战争思想在传统文  相似文献   

4.
中国自有战争以来,经历了大小数千次战争。就陆战而言,这些战争大体上可分为野战和城邑战两种。城邑战是古代战争的基本作战形式之一,在古代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因此,研究中国古代城邑战的起源、发展和特点,不仅是研究古代战争史的重要内容,而且对探讨现代条件的城市作战也有借鉴意义。一、中国古代城邑战溯源一切军事行动的萌芽,都产生于战争这块土壤中。中国古代的城邑战也是伴随着战争的产生而出  相似文献   

5.
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为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首次推出其创新理论成果“震慑理论”,这一理论与我国古代《孙子兵法》心战理论有着许多内在的关联。这一理论指导下的伊拉克战争,其“斩首行动”与孙子的“擒贼擒王”思想如出一辙;其“震慑行动”与孙子的“上兵伐谋”思想异曲同工;其“外交攻心”与孙子的“伐交”思想一脉相通。  相似文献   

6.
中国国防工业发展简述于保中,胡吉勇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古代,“黄帝采首山之铜,铸鼎于荆山下”,冶炼锻造刀、枪、剑,进入冷兵器时代。唐代发明了火药,宋代应用于战争,进入火器时代。火器的使用使战争规模扩大,战争消耗俱增。西方伴随机器大工业的发展,为适应国...  相似文献   

7.
早在3000多年前,中国古代西周战场上就曾出现过“国际”人道主义原则的萌芽。这些人道主义原则出自西周军礼,是为强化奴隶社会宗法等级制度,巩固奴隶主贵族统治而设立的一整套军事制度和原则。它们主要以不成文的习惯法形式存在,约束力和强制力虽然有限,却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控制战争规模、遏止战争升级、减少战争损伤和维护社会和平的作用。这些原则可以看作是古代先民利用“法律”手段,对战争行为实施控制的一种早期尝试。尽管其方法和原则与当时的战争一样古老,却闪耀着人道主义精神的光辉,标志着人类战争在原始野蛮的搏杀中露出了一丝文明的曙光。  相似文献   

8.
在军言军。回顾60年前的战争, 就此抒发一点与军事、战争有关的感想。“二战”对多数中国人来说等同于“八年抗战”。那时我才几岁,模糊的记忆中仍留在脑海中的,是随着中学教师的父母逃难而“千里”辗转,养  相似文献   

9.
在“三八”国际妇女节到来之际,谨以此文献给为祖国的和平与繁荣建立了不朽功勋的热血女性! ——作者题记 自从“战争”降临到我们这个人类繁衍生息的星球上,女性就以其伟大的力量,在战争与和平、军队与国防的历史轨迹上烙下了深邃而又耀眼的痕迹。在香港回归祖国、党的十五大召开、人民解放军喜迎70华诞的1997年,伫立于历史与现实交融的“和平子午线”上,放眼爱国热浪、国防热浪波涛奔涌的神州大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骑兵作为兵种出现在战国时期,至秦汉之际日趋成熟,以致由战术配合作战转变为以主力兵团出现的战略骑兵,终将传统的战车挤出战争舞台,成为战场的主导力量。自此,中国古代战争中攻击力最强、机动性最大的作战方式是骑战,骑兵成了军队中战斗力最强、最活跃的兵种,而多数战争的胜负都是与骑兵关系紧密相联的。正如恩格斯曾经指出:“骑兵在整个中世纪一直是各国军队中的主要兵种”①;“在中世纪,骑兵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兵种。”②西汉王朝时期,汉匈双方大规模利用骑兵集团军作战,其规模之大、人数之多、时间之久、战争之惨烈等…  相似文献   

11.
《孙子兵法》谋略思想在信息化战争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琳琳 《国防》2005,(4):10-11
分析一下信息化战争的特点,我们可以发现:《孙子兵法》的谋略内涵和信息化战争的内涵有着惊人的相似。信息化战争与以往战争最大的不同,就是通过发达的信息技术来搜集、处理、存储、传递信息。简言之,信息已成为制胜的关键因素。与信息化战争相一致,《孙子兵法》中军事谋略所运用的全部材料,恰恰就是信息。列宁说,没有不用计谋的战争。无论古代战争,还是现代战争;无论西方人打仗,还是东方人作战,都有谋略的运用。重视谋略运用和谋略训练,也正是信息化战争的内在要求。1.“致人而不致于人”———主动造势,信息威慑“致人而不致于人”,就是要…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恩格斯将战争置于一定的现实生存条件中进行考察,构成了与形而上学战争观传统的本质区别。历史唯物主义对人类的主体,社会实践以及观念进行了现实的、历史的、真实的框定,证明了再高贵的思想也永远会受到现实的纠缠。辩证唯物主义则要求人们用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现象世界,破除了超验概念统摄下的形而上学认识论。相较于形而上学战争观传统,马克思恩格斯用“现实的人”实现了战争主体的转换,并在现实的人的“交往”(Verkehr)中揭示出战争的生存论背景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生产力与交往形式,即人的现实生存条件。随着生存场域的拓展,全领域、大主体、多层次、多梯次的综合斗争模式逐步取代传统的军事斗争,成为大国博弈的通行规则。  相似文献   

13.
所谓谋略,就是战争指导者的计谋和策略。谋略的作用,在于扰乱或动摇对方的决心,使其产生错误或错觉,从而达到克敌制胜的目的。因此,在运用谋略时要充分考虑对方指挥员的心理因素,绝对不能搞“一相情愿”。我国古代著名军事家孙武讲的“利而动之”,“乱而取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就是属于谋略的运用有赖于心理因素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葛炎 《政工学刊》2018,(1):F0002-F0002
作为军人,张燕妮对“墙”的表现有着特殊的情感,古代军事战争以修筑城墙进行军事防御,攻破城墙就意味着战争胜利。现代反恐战争,墙成为袭击者和被袭击者的掩体。她选择“墙”这种物质材料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缘起于坑道墙壁和岩土的质感恰恰与她研究材料语言相吻合,这种材料能在视觉和触觉上产生一种真实感,材料肌理表现坑道墙壁的真实效果远远超过纯油画语言,肌理凸凹不平所隐藏的色彩层次让画面更丰富厚重。  相似文献   

15.
略论春秋战国时期车战盛衰之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象棋两军对阵拼杀中。满盘飞杀、攻击能力最强,对全局胜负关系最大的是“车”。这一点完全生动形象地反映了我国先秦战争的客观状况。在春秋时期中原战场,最主要的战争形式是车战,战争中的主力则是车兵。当时的争霸战争,金鼓雷鸣,旌旗招展,战车纵横驰骋鏖战,独霸疆场数百年。煌煌战车已成为军容的标志,国威的象征。先秦兵书《六韬·虎韬·军用》中论及“三军器用,守攻之具”时,排列在最前面的不是戈矛刀斧,而是各类战车,其作用是“陷坚阵,败强敌”。据统计《春秋》242年间,军事行动即达482次之多,而这些战争在作战方式上的共同特点就是车战。因此,车战为何兴盛于春秋争霸战场?车战又为何衰落于战国时期?这应是研究中国古代军事史学者所值得严肃认真探讨的课题。即此笔者不揣浅陋,对此略陈一些不同于传统观点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现代战争是信息化战争,信息化战争以信息化武器装备为物质基础,加快推进我军装备的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世界战争史反复证明:军事技术是影响战争形态发展变化的决定因素之。当今时代,新技术、新理论层出不穷,战争形态正悄无声息的由信息化战争向“无人”、“无声”、“无形”的“三无战争”演变,前瞻性探讨未来战争形态对武器装备的新要求,对于我军与时俱进的转型发展具有指导意义。本文以军用工程机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我军军用工程机械转型发展的现实需求,探讨了其转型发展的路线。  相似文献   

17.
“伐交”是中国古代安国全军和克敌制胜的重要斗争手段。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多极格局的出现、战争的频发和战略思维的发展,伐交斗争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高峰.春秋战国时期的伐交思想是以丰富的战争实践为基础,以“慎战”和“全胜”战略思想为指导,以儒、法两家关于“王道”和“霸道”的激烈争论为背景而产生的。其主要观点包括:在“慎战”和“全胜”战略观指导下的“重交”思想,利义并重的“与交”思想.自强为先的“自恃”思想和谋交并举的“重谋”思想。  相似文献   

18.
在部队,谁没参与过拉歌这件美妙而浩大的事情啊。拉歌与古代战争的“叫阵”有异曲同工之处,两者都是一种挑衅,都想通过喊叫让对方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当然,我们的拉歌只存在于兄弟单位之间,是一种友善而激烈的挑战和邀请。它向另一方表达这样的信号:咱们比比看啊。  相似文献   

19.
一部人类史,半部战争史。自阶级社会产生以来,战争便随之而来,而对战争和军事历史的研究也就成为人类总结战争规律、吸取历史经验的有效途径。因此,从中国古代开始,历代统治者和军事家都高度重视对战争和战争规律的研究,并将其上升到关系国之生死存亡大事的高度。古代著名军事家孙武明确指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人民解放军创建以后,以毛泽东、邓小平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更是高度重视军事历史研究。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即倡导党内同志要研究近百年来的军事史,老帅徐向前在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也曾经指…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武德文化的来源是:古代战争实践催生了中国传统武德文化,我国古代的军事家、政治家总结战争实践经验创立了中国传统武德文化,中国古代的军事著作是中国传统武德文化的物质载体。中国传统武德文化的精髓:核心是“仁战”,作用是“德胜”,原则是“义战”、“人和”,治军方略是“师出以律”、“以治为胜”,军人职责是“精忠报国”、“唯人是保”,军人职业道德是爱军精武,军人武德标准是仁、义、忠、智、勇、严、信、礼。中国传统武德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国际价值和时代价值。创新发展先进的军事文化,必须吸取中国传统武德文化的精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