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论抗战初期八路军的战略举措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 ,在华北战局日益危急的形势下 ,八路军在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领导与指挥下 ,火速东渡黄河 ,奔赴华北抗日前线 ,适时改变战略部署 ,开展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 ,积极配合国民党友军正面战场作战。八路军这一系列战略举措 ,为八路军在华北实施战略展开 ,开展抗日游击战 ,建立根据地 ,坚持华北抗战 ,影响推动全国抗战局势的发展 ,产生了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2.
山西抗战史是中国抗战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开展山西抗战史研究,既要把握中国抗战的整体脉络,也要把握山西抗战的区域脉络。从区域视角而言,红军东征、晋西事变、百团大战、中条山战役、日军山西残留和1956年太原战犯审判,构成了山西抗日战争的一个完整过程。充分挖掘山西抗战的基本问题和重要问题,展现山西抗战的区域特色,从社会史角度全方位多层次地推进山西抗战史研究,是推动山西乃至华北区域抗战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3.
论抗战初期毛泽东关于夺取山西农村的战略决策陆文培抗战初期,毛泽东主席曾提出先于日军夺取山西农村的战略决策,这一决策的胜利实施,对抗日战争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一)在中共洛川会议上,毛泽东强调指出:日军进攻的主要方向在华北,红军的主要作...  相似文献   

4.
红一方面军1936年春的东征,巩固和发展了各路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推动中共和红军"北上抗日"战略目标的最终实现,是红军长征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征山西的决策,以打通抗日路线为至高目标,在其行动过程中独立自主地确定了由"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的策略转变,有力促进了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的建立;在东征的直接作用下,中共与晋绥当局阎锡山建立了有固定活动区域和共同统一战线组织的密切合作关系,为全国抗战爆发后八路军3个师在山西全面展开和迅速壮大,以及中共领导的武装力量能够以山西为战略支点深入华北敌后开辟多个抗日根据地,创造了基本的前提条件。东征是中共实现由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战争战略转变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1937年8月,入侵华北的日军以较小的代价占领平津后,准备进攻南口,沿平绥线进犯山西、绥远,其扩大侵略的野心暴露无遗.驻上海与之呼应的日军蠢蠢欲动,多次挑衅.13日,日军停泊在黄浦江上的军舰炮击闸北区的中国军队,中国军队和驻上海的日本海军陆战队一部在上海八字桥附近交火,八年抗战中牺牲最大、战斗最惨烈的淞沪会战由此爆发.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中共中央将山西作为华北抗战战略支点的决策是土地革命战争后期东进战略方针的发展和具体体现,最早源于中央对长征落脚点及战略发展方向的探讨;未来对日作战的需要、军事地理和自然经济条件、红军作战需要足够的回旋空间等三个因素是向山西发展的东出战略形成的根本原因;"西安事变"和"卢沟桥事变"使红军东渡黄河实行战略展开成为可能;太原失守后共产党八路军成为山西敌后抗战主角,山西战略支点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7.
抗日战争时期,在华北大地上曾活跃着一支来自异国的抗日队伍——朝鲜义勇军华北支队,他们在抗战最艰苦的时期毅然挺进太行山区,在元氏地区对日伪军队进行政治宣传和心理瓦解,并直接参加了仙翁寨战斗和胡家庄战斗,将热血洒在了抗日战争第一线,表现出坚强的革命斗志和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8.
自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到1938年3月,刘少奇任中共北方局书记,亲临前线,指导华北抗战。这期间,他以政治家的智慧和高级军事指挥员的眼光,把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战争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与华北地区抗日斗争的实际相结合,促进了华北抗日局面的迅速展开,为坚持持久抗战、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抓住有利时机,大D发展抗日武装力量卢沟桥事变后,刘少奇受中央委托前往太原,重组中共北方局并任书记。28日刘少奇到达太原。29日、30日北平、天津相继失守。当时,他就估计到了华北有全部沦陷的危险,国民党的军队会大部分…  相似文献   

9.
抗战时期,中法在越军事交涉主要围绕争取越南过境运输、协商中法军事合作和入越受降的中国军队撤退等问题展开。由于抗战初期法国政府追随英美对日绥靖,欧战爆发不久就战败投降,二战胜利后又力图恢复在越南的殖民统治,其对华政策与中国政府积极争取外援的外交方针相去甚远,因而中法军事交涉的积极成果十分有限。  相似文献   

10.
人称“山西王”的阎锡山 ,平生以“存在就是真理”作为自己的行事准则。他先策动太原起义反对满清帝制 ,不久又投靠袁世凯拥护洪宪帝制 ;在军阀混战中 ,他曾联奉倒直、联直倒冯、联蒋讨奉、联冯倒蒋。抗日战争爆发后 ,他亲蒋又惧蒋 ,联共又反共 ,抗日又密谋降日。为保存实力、保住地盘 ,他审时度势 ,见风使舵 ,可谓费尽心机。本文仅就他在抗日战争时期联共抗日、组建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的历史情况 ,作一些探讨。  一、“非常时需非常策” :阎锡山联共抗日政策的由来1 935年“华北事变”发生时 ,盘踞晋绥 2 0多年的阎锡山已经拥有了一份庞…  相似文献   

11.
抗战时期第二战区的战地总动员委员会孙武安全面抗战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根据这一局势和特点,毛泽东主席及时提出了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和办法,即“人民的全面战争”的思想。据此,中共中央在1937年8月召开的洛川会议上...  相似文献   

12.
中法海防三·六事件始末周京南1946年3月,中国人民正沉浸在抗战胜利后的喜悦中,但越南北方的重要港口海防,仍笼罩着战争的阴影。3月6日,终于爆发了震惊东南亚的中法海防之战。中国国民党政府与法国的殖民者的矛盾由来已久。抗战时期,国民党军队的大量战略物资...  相似文献   

13.
1932年1月28日,爆发了著名的一·二八淞沪抗战。作为中国局部抗战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一·二八抗战对于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而南京政府对一·二八淞沪抗战的态度及方针政策则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整个一·二八抗战过程的研究,着力理清楚南京政府对一·二八抗战指导方针,以及与坚持抗战的十九路军关系的变化脉络.客观地评价南京政府对一·二八抗战的影响和作用,以求教于海内外史家。  相似文献   

14.
全国抗战时期,沦陷区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多种形式的反日斗争坚持抗战,成为全民族抗日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在近代中国的特殊地位以及抗战时期的特殊形势,决定了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沦陷区抗战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不可忽视的典型意义。全国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上海通过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坚持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适时调整领导抗战的策略方针,组织各界群众开展反日斗争,领导郊县抗日武装斗争,大力支援新四军作战和抗日根据地建设,为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积累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5.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在华北悍然发动了“七七事变”,中国军民奋起抵抗,并以此为开端,中国进入了全民族抗战时期,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成为具有世界意义的重大历史事件。同时,卢沟桥抗战加速了中国内部的团结统一,全国各阶级、各阶层、各党、各派、各界、各军形成了一股不可抗拒的革命洪流,从此中国人民进入“百年以来未曾有过的全国范围的对外抗战”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6.
持久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战略总方针,对于中国人民战胜日本帝国主义,争取抗战最后胜利发挥了重大作用。本文仅就国共两党在持久战战略方针问题上的异同点,作一比较。一、持久战战略方针的形成,是国共两党共同努力的结果早在全国抗战爆发前,毛泽东等人就提出了持久战的思想。1935年华北事变后,在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为主要  相似文献   

17.
杨凯 《军事历史》2016,(6):28-34
东征是红一方面军主力落脚陕北后,第一次大规模主力尽出的战略性行动。东征前全党全军逐步统一了思想,摆脱了长征对东征山西的心理影响。红军东征期间或进或退,均处于主动,此次出击有力地补充了红军军力与军资。东征虽未完全达成预期的战略布局,短短的75天相关部署也未能全面展开,但已明显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在全面抗战爆发后的一些政策趋向。  相似文献   

18.
试论中国海军在抗战中的作用及启示李仲元抗战时期,中国海军在对日作战中表现出两种奇特的情况,其一,海军基本无海战。虽然开战时拥有4个舰队,1个江防司令部,100余艘舰艇,但始终未同日本海军在海上进行较量。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海军迅即退入长江及其它江...  相似文献   

19.
装备的近代化不仅是晚清军事近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晚清军事近代化的一个缩影。诸多近代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深层原因,在装备的近代化过程中均有所反映。梳理晚清装备建设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晚清装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装备引进、生产盲目,地域差异明显;消极的战略指导影响装备发展;武器装备驳杂;装备水平与人员素质相脱节;武器过分依赖进口等。造成这些问题的深层原因主要是:始终未能正视自身的落后,文化上“道本器末”的干扰,不断弱化的中央集权统治,军事教育制度严重滞后,军事工业发展本末倒置。  相似文献   

20.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日本军阀曾狂妄叫嚣要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但中国军队在战争初期爆发出来的战斗力,却令全世界为之瞩目。这除了当时中国政治上空前的团结进步等因素外,在国防上,战前中国有所准备,亦是一个重要因素。这后一个因素,史学界至今论及较少,本文从有关史料入手,对国民党政府在抗战前的国防准备作一评述。华北事变前国民党政府的国防准备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中国面临着巨大的民族灾难;但是直到1935年华北事变前,国民党政府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