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湘鄂赣苏区是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创建的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的革命根据地之一,是中国工农红军的主要发源地和摇篮之一,苏区红军担负了重要的战略任务,有力地支援了全国革命。  相似文献   

2.
肖甡 《军事史林》2013,(9):10-14
陕甘边苏区和陕北苏区连成一片,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硕果仅存的最后一块革命根据地,它是党中央和长征各路红军的落脚点,尔后成为党领导抗日战争的出发地和大本营。在创建陕甘边苏区的斗争中,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为代表的西北地区共产党人,出生入死,患难与共,经受了各种战斗和考验,以百折不挠的坚强毅力和献身精神,成功地实践了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的光辉思想。  相似文献   

3.
红军的通信建设是红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十年 ,是我军通信工作从无到有、逐步壮大的初创时期。红军的通信建设主要包括地下交通和赤色邮政 ;运动通信和简易通信 ;无线电通信和有线电通信等四大方面。红军的通信建设开创了我军通信历史的先河。红军的通信在反“围剿”斗争和长征过程中 ,发挥了重大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出现了跑反现象,即根据地群众为了躲避敌人的疯狂进攻而采取的背井离乡的逃难行为.其主要原因在于,党的领导特别是地方党组织和苏维埃政权薄弱;根据地生产萎缩,经济枯竭,群众生活无着;国民党军队和反动地方武装对根据地人民群众的残酷虐杀;群众信任红军,衷心愿意跟着红军进行斗争,同时依靠红军取得最低的生存需要.在鄂豫皖苏区第四次反"围剿"作战中,群众跑反成为反"围剿"失败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李涛 《军事史林》2014,(8):33-38
中央苏区位于江西省南部、福建省西部地区,由赣西南、闽西两苏区发展而成,包括28个县境、拥有15座县城,总面积5万多平方公里,人口达250多万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最大的苏区,也是中共中央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  相似文献   

6.
段斐 《中国军转民》2023,(20):114-115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红四方面军与川陕地方党组织和人民群众共同创建了川陕苏区,对中国革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党员干部和红军将士们强信念、冲在前、做表率,为川陕苏区创建与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挖掘川陕苏区干部和将士锤炼党性的历史意义和实践经验,对新时代党员干部加强自身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解放战争时期 ,我军建立以东北革命根据地为基础的战略后方基地 ,形成了夺取全国胜利的强大后方 ,探索这一时期战略后方基地的形成与发展 ,对做好新时期军队后勤建设具有重要借鉴作用。本文探索的战略后方基地是指广义上的概念。一、我军战略后方基地的演化  解放战争时期我军建立东北战略后方基地绝非偶然 ,而是在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 ,这是战略后方基地的雏形鉴于中国历史上多次农民起义因缺乏巩固的根据地而导致失败的教训 ,我党自1 92 7年独立地领导和开展武装斗争…  相似文献   

8.
自古有诗道:“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家信虽薄,却萦系着征战将士的心。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长壮大的60余年峥嵘岁月中,党和人民政府给予军人通信以极大的优待,充分体现出亿万人民深切的拥军之情。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内,中华苏维埃邮政担负着根据地内党政军民的信函、文件、包裹的传递任务。1930年10月15日,闽西上杭县苏维  相似文献   

9.
张磊 《军事史林》2021,(6):15-22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领导的一块重要根据地.根据地建设过程中,为了有效应对反动势力,巩固根据地、完成革命任务,鄂豫皖中央分局高度重视扩大红军工作,加强对群众的宣传鼓动,提升扩红运动的方式技巧,大力开展瓦解敌军工作等,壮大了红军队伍,推动了根据地革命事业的发展.这对新时代的征兵工作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领导工农红军、苏维埃政府和各种群众组织,发动中央苏区广大军民,创造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标语.这些具有独特历史内涵和时代特征的标语,既为红军鼓舞斗志、瓦解敌军,粉碎国民党军“围剿”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苏区军民深入开展土地革命,建立和扩大苏维埃政权,参与苏区全面建设事业提供了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1.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刘志丹、习仲勋等革命家以南梁为中心创建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形成了以实事求是为重要内容的“南梁精神”。本文着重研究了陕甘边根据地革命者在根据地选择、军队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思想文化建设和少数民族问题处理等方面坚持实事求是的史实,指出正是由于他们坚持实事求是,才制定和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确保了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形成和发展,为中共中央落脚西北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2.
革命战争时期,人民军队建立兵站体制,进行交通运输工作。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兵站初步创立,作用较为有限,但各根据地发展不平衡,以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兵站体制较为完善。抗日战争时期兵站得到较大发展,八路军和新四军建立了连接各抗日根据地与陕甘宁边区大后方的战略性兵站线,以及连接敌占区的秘密兵站线,兵站职能进一步拓展。解放战争时期兵站逐步走向成熟,不仅规模急剧扩大,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取得长足进步,而且职能得到进一步调整和规范。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长期革命战争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了“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这种武装力量体制,在各个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各个革命根据地建立的主力红军、地方红军和群众武装相结合.  相似文献   

14.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中央苏区建立后,面对着敌人的封锁和“围剿”,广大苏区群众为革命战争奉献了大量劳力、物力、财力,甚至献出自己最宝贵的生命.民众长期大量的付出而得不到合理的补偿,势必降低他们的生活水平,从而挫伤其革命的热情和积极性,也容易激发社会矛盾.为此,苏区党和政府一直重视动员补偿问题,在经济、政策、税收等方面进行力所能及的补偿,以减少群众的压力和损失.  相似文献   

15.
在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以下简称人民海军)成立以前,中国共产党在沿海多地领导组建区域性海上武装力量,包括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沿海地区的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沿海地区的军区和野战军曾组建过一定数量和规模的海上武装力量.  相似文献   

16.
川陕苏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第4方面军在四川、陕西两省边界地区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形成的苏维埃政权区域。川陕苏区是“仅次于中央苏区的第二大区域”①,发展的鼎盛时期,面积达到4.2万平方公里,人口约500万,拥有23个县(市)苏维埃政权。红4方面军部队已由入川时的4个师1.5万余人,发展到5个军8万余人,苏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欣欣向荣。省、县、区、乡、村各级政权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由人民直接选举;苏区群众各按系统组织起来,如少年先锋队、赤卫队、妇女会、运输队、担架队;苏区中心区…  相似文献   

17.
1927年下半年,在中共党组织的领导下,江西省吉安县东固成功地发动了一次农民武装暴动。这是中共“八·七”会议以后发生较早的农民暴动。暴动后,即建立了东固革命根据地。它是吉安地区建立最早的一个革命根据地。东固,成为周围各地革命者聚集、学习和向往的地方,是赣西南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一盏明灯。  相似文献   

18.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为满足反"围剿"战争对兵员补充的需求,中国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开展了以"扩红"运动为主要方式的兵役动员。在各级兵役动员机构的高效运作和协调配合下,通过广泛建立和使用各种群众组织和半军事化组织,运用灵活的动员技巧,实现了苏区利益的整合,为战争提供了大量的人力资源,也为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兵役制度的发展完善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9.
位于大巴山南麓,素有“川东门户”之称的四川省达州市,是土地革命时期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曾留下了徐向前、李先念、许世友等革命前辈浴血奋战的历史足迹,并涌现出王维舟、张爱萍、魏传统、向守志等一代名将。这片赤色的土地,素有爱军习武、拥军优属的光荣传  相似文献   

20.
正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武装斗争,迫切需要武器,于是以生产武器装备为己任的兵器工业,应运而生。它随着武装斗争的发展而发展,随着革命根据地的巩固而扩大,又随着革命斗争的低落而受挫,随着革命限据地的丢失而结束。面对国民党统治集团对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疯狂的"围剿",红军把扩大和发展兵工生产视为当务之急。而革命根据地的发展与巩固,又为兵工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条件。从无到有兵工生产在各根据地逐步壮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