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1918年10月,协约国军队经过艰苦的战斗,终于突破了兴登堡防线。惨败临头的德国便向协约国发出求和的呼声。然而,协约国为了从根本上削弱德国,拒绝了德国的求和,决心给德军以更大的打击。就在这时,发生了一场意外的灾难——西班牙流行性感冒。从而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相似文献   

2.
张超 《军事历史》2016,(4):27-29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部战线的僵局和巨大伤亡迫使协约国寄希望于另辟战场以战胜对手。经激烈讨论,协约国军队发动了旨在夺取黑海海峡南大门——达达尼尔海峡控制权的加里波利战役。从发动方来看,战役分为海军单独作战、两栖登陆作战和撤退三个阶段。由于在作战决心、作战准备、作战指挥和战场保障几个方面出现失误,协约国军队尽管付出了巨大代价,仍未能达到战役目标。  相似文献   

3.
根据《凡尔赛和约》规定,战败后的德国不能拥有空军.战后,德国销毁和交给协约国的飞机约1.6万架,航空发动机2.7万台,只保留140架飞机和169台航空发动机.1922年,协约国废除了禁止德国制造民用飞机的禁令,德国的航空工业开始复苏.  相似文献   

4.
海风 《宁夏科技》2003,(3):82-89
1917年,一次大战正在酣之时,十月革命胜利了。这使协约国不安。他们害怕苏德缔结和约,对德国有利,更害怕工人政权的存在,可能影响帝国主义内部工人和士兵调转枪口,以反对本国的统治者。1918年3-4月,英国邀集14个协约国出兵干涉苏维埃俄国。英法美干涉军首先在俄国北方摩尔曼斯克登陆,成立了社会革命党人柴可夫斯基的白卫政府。  相似文献   

5.
谢新华 《环球军事》2009,(23):41-41
第一次世界大战进行到第三个年头,协约国和同盟国已厮杀得筋疲力尽,但仍是势均力敌,尚难预料鹿死谁手,美国至此为止一直保持中立,然而他们与交战双方大做军火买卖,大发战争横财。交战双方都希望美国帮助自己打败对方,尤其英国更寄希望于美国参加协约国一方,急借这支生力军早日打败同盟国,结束大战。但是,美国人却只想坐山观虎斗,独享渔翁之利,因此迟迟不愿参战。  相似文献   

6.
白炎林 《环球军事》2004,(15):58-59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残酷血腥的6年中,Me109几乎成了第三帝国空军的代名词。纳粹德国战火烧到的地方:从变幻莫测的北极光下到北非灼热的天空中,从黑海的惊涛骇浪上空到地中海和煦的阳光下,从斯大林格勒的瓦砾堆上空到柏林城升起的浓烟中,都留下了它恐怖而罪恶的身影。作为活塞式战斗机的经典之作,它必然不会被航空史遗忘。 磨刀声中诞生 1919年,德国议会宣布接受《凡尔赛和约》。《凡尔赛和约》正式生效。当令协约国  相似文献   

7.
<正>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数十万中国劳工远赴欧洲西线,为协约国一方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战争结束后,中国北洋政府也一度出兵海参崴,随协约国干涉苏俄革命。事实上,北洋政府在战争爆发后也曾按照当时的国际惯例,选派数批陆海军军官担任观战武官,远赴欧洲考察观战。这些中国军官因而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有了近距离的观察和思考,其亲身经历与所见所闻殊为罕见(相关研究可参见台湾学者张力《中国军官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观察与省思》,《辅仁历史学报》2007年7月第19期等)。  相似文献   

8.
狗是人类忠诚的朋友。在一战期间,它们与士兵并肩作战,书写了一段可歌可泣的传奇。当时,协约国共将大约20万只训练有素的军犬派遣到欧洲各地的战场参战,主要负责给伤员运送医疗用品,运送机关枪等武器装备。  相似文献   

9.
1918年11月11日,随着停战协定的签定,历时四年零五个月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协约国的胜利而宣告结束。在这场帝国主义发动的人类历史上的空前浩劫中,共有3000余万人死伤,经济损失达到2700亿美元。  相似文献   

10.
在世界海战史上,有这样1艘潜艇,它的名字很一般:U_(21)。但它却作出了很不一般的战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共击沉近10万吨的协约国船只,大战结束后,法  相似文献   

11.
止步不前的日耳曼人1914年下半年,德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横扫卢森堡、比利时,历经比利时至阿尔萨斯-洛林一线的"边境交战"、阿登地区遭遇战、桑布尔河战役、蒙斯战役,以德军的胜利和协约国军队的总撤退告终,但在随后的马恩河战役中,德军由于伤亡过大而全线退却。至此,双方在西线经过3个半月互有胜负的战斗,彼此停留在长达700公里的筑垒阵地前。在整个西线,德军面对协约国由铁丝网、障碍物、堑壕、交通壕、混凝土、饥枪火力构成的绵亘防线,进攻速度锐减。此际,德军急于想打破僵局,速战速决,以摆脱拼消耗的态势。这是因为,德国一开始便在战略上立足于速战速  相似文献   

12.
航空炸弹是航空兵用于轰炸、摧毁敌方目标,杀伤敌方有生力量的一种重要武器。由于航空炸弹的制造工艺比较简单,成本比较低廉,同时易于保管和维护,在历次较大规模的战争中被大量使用。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同盟国对协约国投下的炸  相似文献   

13.
《国防》1999,(5)
1919年的五四运动是中国历史上具有伟大意义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北京大学则是这一运动的发祥地。 1918年11月11日,以《康边停战协定》的签订为标志,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协约国获胜而告结束。在欢庆胜利之时,人们又将目光投向即将召开的巴黎和会,  相似文献   

14.
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投降,被迫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次年6月28日,在法国巴黎凡尔赛宫签订《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该和约明确规定:战败的德国陆军人数不能超过10万人,军官包括军医在内不准超过4000人.  相似文献   

15.
俄国十月革命后国内战争期间,协约国利用各种手段对苏俄实行经济封锁和武装干涉。在远东,日本对西伯利亚的觊觎和军事行动成为当时远东地区国际关系的焦点之一。在西伯利亚军事干涉问题上,日本国内外各政治力量对此态度不一,矛盾重重。最终,在国内外多种力量的作用下,日本的干涉以流产而告结束。  相似文献   

16.
幽默画     
1918年春,协约国的军队曾在巴勒斯坦同土耳其的军队作战。英军要通过一个叫“密抹”的地方。在那儿,土耳其人凭据易守难攻的地形部署兵力,严阵而待。英军司令部正苦于不了解敌情,无法进攻时,一位少校觉得“密抹”这地名好像在《圣经》中读  相似文献   

17.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在萨拉热窝被暗杀。这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虽然战争没有立刻爆发,但欧洲主要强国显然已经为此作好了准备。大战之初,德国海军的策略是保存实力并威胁英国本土,因此它把主力龟缩在德国西北部的威廉港和基尔港基地,只是偶尔骚扰一下协约国的海上运输线。  相似文献   

18.
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一直保持中立。1917年,当时的北洋政府参加协约国,实际上因为日本的反对,北洋政府不得不派出劳工赴欧洲,没有一兵一卒参战。然而,当时作为列强半殖民地的中国,并没完全逃脱成为战场的厄运。在中国青岛及周边陆地和海域,日本、英国、德国、奥匈帝国四国进行了激烈的海、陆、空拼杀,俄国和法国军舰也在外围助战。  相似文献   

19.
冲锋枪和突击步枪名称的来源都出自德国.一战时期,为突破协约国的层层战壕防线,德国军方首先提出了一种"步兵渗透"战术.而为与这种战术相适应,就必须研制一种能在短时间内发射大量子弹的近距离、便于携带的武器.冲锋枪由此产生.枪的原型代表是M1918.  相似文献   

20.
兴登堡防线德国兴登堡防线全长近200公里,是一次大战期间最著名的防御工事。1916年德军在与协约国英、法联军争夺凡尔登要塞中损失惨重,伤亡达百余万人。有鉴于此,新上任的德军司令兴登堡元帅决定在西线紧急构筑防御工事。德国人花了两年时间修筑兴登堡防线:纵横交错的铁桩和铁丝网组成的障碍,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