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兴,本来很简单,研究的人多了,就变得复杂起来,朱自清先生叹之曰:“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越说越糊涂.”(《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235页)有的学者以“比”而别“兴”,认为兴的实质是比,其区别在于兴多在诗的开头,重在取义,而比多在诗中,重在取类.郑玄《周礼·太师注》云:“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兴见今之美,嫌于媚谀,  相似文献   

2.
追求认可     
《当代海军》的前身——《水兵》杂志,创刊时确定为“是以政治思想为主、以战士为主要读者对象的综合性海军青年杂志”。从这个定位出发,我们追求青年读者的广泛接纳,认可它“我属于海军青年”。这个意愿,虽然在《见面的话》里亮了相,还是有点“暗暗的”,登上封面时,使用的不是方块汉字,而是汉语拼音。怎样鲜明这种追求、兑现这种追求?我们的大体考虑是:把出发点定在做读者的知心明友;把知心具体为种种建设、种种理解、种种服务:把根基立于一个“真”字,真心、真实;把思路朝着开放延伸。做的当中,常常又是需要思考思考。有位尚算年轻的作家朋友,拿到这本杂志,他大失所望,不无挖苦地开玩笑说:“《水兵》的用纸太好了!可文字却少了些色彩与浪漫。这样说如果是针对一些新闻作品的干巴、枯爆现象,是强调厚化文字功底,注重文采,这没有错。可如果一味强调“文学化”,甚至可以虚构,那必然导致撕开新闻失实的缺口。  相似文献   

3.
《孙子·形篇》,从宏观上论述了军事实力问题后,又提出“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这样一个增强军事实力的重要的原则。既然军事实力的强弱是战争胜负的物质基础,而要赢得战争的胜利,离开这个物质基础专事诡谲之汁是不行的。那么怎样才能使自己的实力强大到“能为胜败之政”(即掌握胜败的决定权)呢?孙武的结论是“修道而保法”。所以搞清楚孙武讲的“道”与“法”是十分必要的。孙武说“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孙子·计篇》)对孙武说的这个“道”。杜牧释之为“仁义”;张预注之为“抚众”,即所谓“以恩信道义抚众”者。他们都把“道”看成为可使自己上下一致的政治思想工作。所以郭化若同志把孙武关于“道”的那段话翻译成这样的现代汉语:“政治,是讲使民众和君主的愿望一致,可以叫他们为君主死,为君主生,而不怕危险。”据此,不少人就把“修道而保法”里的“修道”,理解为“修明政  相似文献   

4.
剑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对剑术活动的记载。《孔子·家语》载说:“子路戎服见孔子,仗剑而舞。”这是剑术的一种“舞练”形式。手执干、戈、戚等武器进行“舞练”,那个时候叫“舞象”。《礼记·内则》说:“成童舞象,学射、御。”可见当时就已经把剑术等军事训练项目作为少年教育的内容。在民间提倡剑术活动的目的,就是“寓兵于乐舞之间”,提高武艺,强壮身体,培养军事人才,“习戒备之”。这时剑术的另一种“相击”格斗的形式也已出现。《庄子·说剑》载:“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  相似文献   

5.
<正>予读杨乾坤先生杂文《恐怖气氛中的文字惊恐》(载《西安晚报》1996年4月23日副刊),见文中引有两首题壁诗,其一因诗而化险为夷,其一因诗而引火烧身,殊觉“诗能避祸能招祸”,特录以存查.  相似文献   

6.
“眼有明兮耳有聪,能于千里决雌雄。神机才动情先泄,密计方行事已空。”这是《封神演义》第90回开头的一首诗,赞颂的是两个十分神奇的人:一个叫高明,外号“千里眼”,能看千里之遥;一个叫高觉,外号“顺风耳”,能听千里之远。由于他俩有如此神通,遂对姜子牙的设计、布阵一清二楚,结果把所向披靡的西周军  相似文献   

7.
纵观中国军事史 ,“正己化人” ,是历代兵家进行教化的一项重要的原则和方法。“正己化人”就是指将帅必须首先端正自己 ,然后再去教育感化部属。黄石公《三略·下略》中指出 :“舍己而教人者逆 ,正己而化人者顺。逆者乱之招 ,顺者治之要。”诸葛亮在《将苑·厉士》中说 :“先之以身 ,后之以人 ,则士无不勇矣。”可见 ,中国历代兵家已把“正己”看作是衡量将帅人格力量的重要内容 ,把“正己化人”视为治军的根本大计 ,把能否做到“正己化人”提高到治人、治国的根本战略高度。古代兵家特别强调“正己化人” ,固然与中国封建社会不重视制度治…  相似文献   

8.
对这个话题 ,也许有人会觉得突兀。虽说在党员入党誓词中有“永不叛党”这四个字 ,但眼下人们不大说起 ,“叛徒”这个字眼也很少有人提及。近看《红岩魂》形象报告展演 ,其中“血与泪的嘱托”使我想到 ,这些话似仍有耳提面命之必要。渣滓洞里的党员在新中国即将来临而自己也将面临献身之时 ,把对地下党因叛徒出卖而遭受破坏的教训 ,形成了“狱中八条”。其中有云 :“防止领导成员腐化 ;加强党内教育和实际斗争的锻炼 ;重视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经济、恋爱和生活作风问题 ;严格进行整党整风 ;惩办叛徒”。如今 ,这些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警言灼…  相似文献   

9.
<正>“熟参”、“妙悟”、“兴趣”是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的有关诗学理论的著名论说.“熟参”汉唐以来名篇,经“妙悟”而达于“兴趣”,正反映了诗人学诗与品诗、作诗、诗而入神的三种审美境界.严羽以禅喻诗,深得禅理与诗理融会贯通之奥妙.以禅入诗、由诗意求禅意,以禅理喻诗理,使诗歌理论得到突破性发展.正如他在《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中所云:“仆  相似文献   

10.
<正>著名的西部诗人东虹的新作《奔驰的灵魂》把人们带向天山脚下那一片雄奇神秘的土地,向人们展现了新疆各族人民绚丽多彩的生活。 在新疆生活了多年的老诗人艾青曾经说:“诗的美学原则,存在于人民群众生活的矿藏里。”东虹也正是从新疆各族人民群众生活的矿藏里发掘出闪光的诗美的。东虹长期生活在军垦战士和各族人民之中,曾当过兽医和“骆驼客”,因而被誉为“骆驼客诗人”。他有过艰辛坎坷的生活经历,但生活也给了他丰厚的馈赠。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是新疆塔里木这块生机勃勃的沃土,是边塞人民征服大自然的艰苦卓绝的劳动生活,哺育出我这‘奔驰的灵魂’。”这位“骆驼客诗人”没有辜负边塞人民“这块生机勃勃的沃土”,为之奉献出凝结着他的心血和情感,讴歌劳动和爱情生活的壮美诗篇。  相似文献   

11.
<正> 一 《驴皮记》虽非巴尔扎克最优秀的作品,却无疑属于他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巴尔扎克生前将它置于《人间喜剧》“哲学研究”部分的首篇。《驴皮记》发表之前,巴尔扎克曾以长篇小说《朱安党人》成名。应当说,《朱安党人》有其不可忽略的里程碑意义。但《朱安党人》所反映的,毕竟是1799年朱安党人的叛变,它是一部关于“昨日”的小说。而《驴皮记》却是对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后社会生活最及时的反映,是巴尔扎克反映“今日”的法国社会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正是从《驴皮记》开始,巴尔扎克以包罗万象的“今日”法国社会画卷来向他的时代抗争,无情地揭露这个社会的真相,批评这个社会的腐败。巴尔扎克以前,爱情几乎占据了法兰西小说的全部领地。但在巴尔扎克的作品里,所反映的金钱则是头等大事,社会运转的枢纽是金钱,人们追求的也是金钱,金钱腐化了社会,金钱毁灭了人生。《驴皮记》的主人公拉法埃尔·瓦仑丹就是一个被金钱所毁灭了的人物典型。 瓦仑丹的毁灭有一个过程。起初他一无所有,是“把自己的生命献给了科学和思想”的  相似文献   

12.
报刊文萃     
一个延续了5000余年的文明,必定有一个在历史上起主导作用的基本精神,成为这个民族延续发展的思想基础和内在动力。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就是自强不息。 “自强不息”,语出《易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说:“天”永远在运动,日月星辰,朝落暮出,永不停息;有道德的人,应该效法“天”的刚健,努力向上,绝不停止。 女娲补天、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刑天舞干戚……中国远古  相似文献   

13.
李盛仙 《华北民兵》2004,(12):60-60
戒毒诗 清代道光年间,苏州流传着一首《戒烟歌》:“劝我民,莫吸烟,五脏六腑部熬煎。甘之如饴真鸩毒,想一想,速死由己不由天。”简短的诗句把吸毒后的痛苦感觉表达出来,进一步指出鸦片是害人的“鸩毒”。  相似文献   

14.
《政工学刊》2004,(5):19-19
苏轼在《九日次韵王巩》一诗中说:“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后句是说九月九日重阳节过后,菊花逐渐枯萎,蝴蝶将为无处寻花而发愁,暗示到了这时候,人也将没有什么可玩赏的了。所以“明日黄花”原指过了节令的菊花。后来所指范围扩大,凡过时的事情均可用它来比喻,所谓“明日黄花,过时之物”,说的正是这个意思。“昨日黄花”是一些人杜撰的词语,他们不清楚“明日黄花”这个成语的来历,不了解这里的“明日”是相对于重阳节的“当天”而言,并没有“未来”的意思。于是凭想当然,认为既指“过时”,当然不能是“明日”,而应该说“昨日黄花…  相似文献   

15.
《西行漫记》的作者埃德加·斯诺曾评价说,长征“是一次可浓墨重彩,大书特书的远征”。在这样一场纵横万里的军事征途中,单单关注红军官兵的日常生活情况,就能让人感受到雄魂伟魄,感受到气壮河山——红军长征翻越夹金山衣这是一个被写入教科书的故事:长征中,一支红军队伍的指挥员看见一个衣衫单薄的老兵冻死在路上。他愤怒地吼道:“把军需处长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只听有人悄声说:“他就是军需处长。”军需处长没有棉军衣穿而被活活冻死,这足以反映出红军长征途中的艰难困苦。其实,在长征开始前,红军的服装供给还是能得到保障的。我军…  相似文献   

16.
陈明福 《政工学刊》2005,(11):I0010-I0010
无论是文学作品抑是学术论著,人们都不愿读枯燥无味的数字。但这又不能一概而论。有谁能说李白写子规鸟和杜鹃花时所用的“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以及刘嗣绾赞桐庐“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碧水一条琴”不是好诗?在这里,数字是生花妙笔;神舟六号飞船在离地面334公里的太空,围绕地球飞行77圈、115小时32分钟,行程约325万公里——在这里,数字是中华民族扬眉吐气的宣言;南京抗日战争纪念馆大墙上触目惊心的“300000”——在这里,数字是对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屠杀中国人民无言而愤怒的控诉!提起“三百”这个数字,便使人想起“诗三百篇”的《…  相似文献   

17.
中国人民解放军统一番号,启用一、二、三、四野的番号,纵队改称军,兵团、军、师、团番号全军统一排列,是在平津战役结束后全军休整期间(1942年2月以后)统一进行的。可是若干年来,有关四野的许多著作错误地把这个时间说成是1948年11月,并对首任军长做出很多错述。有必要予以澄清。时间印证首先,探讨一下关于四野纵队称军的误述:1“.1948年11月l日三纵奉命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军……”(见王树和著《四十军征战纪实》第255页)这个说法的“根据”,可能是说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组织及部队番号的规定》是1948年11月1日发出的。可是这…  相似文献   

18.
鸡与战争     
中国人民对鸡的喜爱可以说是举世无双的了。我们且不去说养鸡时间之久,也不用去统计喂鸡数量之多,不去论饲鸡方法之妙,还不谈赏鸡方式之奇。只说说古人的“鸡有五德”之颂,就是令世人叹服的了。据《韩诗外传》记载,早在春秋时代,鲁国有位名叫田饶的大夫就曾经在朝上,当众对鲁哀公作鸡颂道:“带冠为文,足搏距为武,敌在前敢斗为勇,见食相呼为仁,守夜不失为信。”此“文、武、勇、仁、信,乃至五德也。”笔者以为,鸡的守信不失是最可颂的。《诗经·郑风》里有  相似文献   

19.
<正> 历来,人们对宋初西昆体诗,多数抱着贬抑的态度。游国恩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第五编“宋代文学”中也说:“晚唐五代以来的浮靡文风乃自然继续发展。西昆派的形成,正是宋初文坛这种趋势的集中表现。”“《西昆酬唱集》是以杨亿为首的十几个御用文人典型的点缀升平的诗歌总集”,“他们自以为是学习李商隐,实质上只是片面发展了李商隐创作追求形式美的倾向。他们缺乏真正的生活感受,写出来的诗大多内容单薄,感情虚假,写来写去,无非为了搬弄几个陈腐的典故。”  相似文献   

20.
怎样正确认识、实现和永远保持军队思想道德上的纯洁性?这是当代军队革命化建设提出的新课题,很需要我们认真研究.“纯洁性”一词是近代使用和流行的.在古代,“纯”与“洁”多是分开使用.从思想道德修养方面来说,所谓“纯”,主要含义是纯一、纯粹、纯正不杂的意思.如《诗·周颂·维天之命》说,“於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庄子·刻意》说,“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另外,“纯”还作美、善、好、皆等解释.所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