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东坡效应     
有这样一个笑话:一位官差负责押一个和尚上府城。住店时和尚借机把官差灌醉,又给他剃了个光头,然后逃走了。官差醒来后发现少了一人大吃一惊,继而一摸光头转惊为喜和尚还在,可随后又问我在哪里呢?笑话只为博人一乐,然而,认识自我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苏东坡的名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正是这个道理:明明站在山里,却不知道山到底什么样;同样,明明是熟悉的自己,却难以认识。社会心理学家称为苏东坡效应。  相似文献   

2.
诽谤伤人     
贾培铎 《政工学刊》2003,(10):43-43
有这样一个故事:宋朝时期,有一次佛印禅师与苏轼打坐。苏轼对佛印开玩笑说,我在打坐时,用我的天眼看到大师是团牛粪。佛印说,我在打坐时用我的法眼看到你是如来本体。苏轼回家得意洋洋地告诉妹妹。苏小妹说:“哥哥,你实在输得太惨了,你难道不知一切外事都是内心的投射?你内心是一团牛粪,所以看到别人也是一团牛粪;人家内心是如来,所以看到你也是如来。”这个哲理小故事推而广之还可以这样看: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中伤别人就是中伤自己。你把别人都看成了“如来”,你就赢得了人心;你把别人看成了“牛粪”,你就背弃了人心,焉能不“败得很惨”…  相似文献   

3.
提起写作,有人认为全靠作者的笔下生花。这话未必尽然。笔者想起明代冯梦龙编著的《警世通言》中《王安石三难苏学士》一文,有一段苏东坡替王安石续菊花诗的故事,生动有趣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4.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作为得过且过混日子的代名词 ,历来广为人知。但是 ,和尚的本职工作是撞钟 ,当一天和尚 ,当然要按时撞钟 ,撞响钟 ,撞好钟 ,否则便不是一个好和尚。撞钟的和尚 ,总要比不撞钟的和尚可敬些、可爱些。从这个角度来看 ,先前的理解有点冤枉和委屈了“撞钟的和尚”。例如 ,花和尚鲁智深固然是一个好汉 ,但却不是一个好和尚。他避祸五台山做和尚的时节 ,不尽其职 ,不守寺规 ,天天酒肉穿肠过 ,来了兴致还要醉打山门 ,可谓是做了许多天和尚 ,也没有撞一天钟。我们也能理解鲁达先生英雄未竟之时 ,心境的悲凉和愤懑 ,但好和尚…  相似文献   

5.
可贵的自知     
倪玉  姜士收 《政工学刊》2003,(10):55-55
苏东坡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获得“唐宋八大家”的美誉,与他具备自知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苏东坡自幼读了不少书,少年时代就显现出非凡的文学才华。苏东坡为此非常得意,挥笔写下了“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的一副对联贴了出来。人们对此褒贬不一,有的说苏东坡才华横溢,有的说苏东坡狂妄自大。一天,有位白发老者拿来一本书向苏东坡请教,苏东坡的脸立刻红到了脖子根。原来老者拿来的书苏东坡一字都不识。苏东坡十分后悔,他深感自己的知识不足,立即取下那副狂妄自大的对联,换上了“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的新对联。…  相似文献   

6.
在一次演讲中,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院长,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新编了“三个和尚吃水”的故事。他说:有三座庙,每座庙里都有“三个和尚”,并且每座庙离水源都比较远,都面临着“三个和尚没水吃”的局面。第一座庙的和尚发明了接力挑水法,搞了“机制创新”,天天水都吃不完。第二座庙的和尚订了新的庙规,谁挑的水  相似文献   

7.
哈哈一笑     
取名字有个先生姓易,50岁喜得一孙子。于是他要为孙子起个好名字。老先生是个戏迷,要取名易兰芳;爸爸是个诗迷,取名易东坡;姐姐是个歌迷,取名易学友。一家人争论不休,于是就在地上放了三张盘,一张是梅兰芳的戏剧,一张是苏东坡的诗词,一张是张学友的歌,  相似文献   

8.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这是句老话,说起来没有人不知道的,其中的寓意也算得上千古流传了。后来还拍成了动画片《三个和尚》,更是家喻户晓了。这个故事无情地揭露和讽刺了一些人心中隐藏的自私和懒惰,给人们带来了深深的思考。去年8月,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一次演  相似文献   

9.
话外音     
正老和尚问小和尚:"如果你前进一步是死,后退一步则亡,你该怎么办?"小和尚毫不犹豫地说:"我往旁边去!"天无绝人之路,人生路上遭遇进退两难的情况时,换个角度思考,也许就会明白:路的旁边还是路。——季羡林心小了,小事就大了。心大了,大事就小了。心累了,身体就累了,心乱了,  相似文献   

10.
编辑同志:目前,部分山区的群众信神拜佛的活动有所发展。每逢家有不顺利的事,他们就三五成群,到寺庙祷告,烧香烧纸,拜佛求方……因此,有少数“和尚”、巫医、算命先生趁此良机,乔装打扮,骗取钱财。今年4月25日上午,两男一女,冒充九华山的和尚和尼姑,以化缘修建  相似文献   

11.
中华民族素有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酒文化"更是源远流长,很早就有"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席"之说。在古代,就有"李白斗酒诗百篇","曹操煮酒论英雄"的佳话,现如今,也有"男人不喝酒,自在世上走"之说,甚至在军营中也出现了这样一些现象:有  相似文献   

12.
顺手牵羊     
顺手牵羊这一成语,早在关汉卿的戏剧<尉迟恭单鞭夺槊>中,即已出现.<水浒传>第九十九回中也用过这一成语:"前面马灵正在飞行,却撞着一个胖大和尚,劈面抢来,把马灵一禅杖打翻,顺手牵羊,早把马灵擒住".前面第五计"趁火打劫"中曾提到<西游记>中唐僧袈裟被盗时,孙悟空发现和尚们正准备点燃干柴放火,就暗笑道:"果依我师父之言,他要害我们性命,谋我的袈裟,故起这等毒心.  相似文献   

13.
1998年初春,二十四团团长李江江正在为打好春耕"战役"而积极做着一切准备,师党委的一纸命令,调他到二十二团担任团长。一向"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的他,割舍了自己与二十四团父老乡亲并肩作战700多个日日夜夜而结下的深厚友情,挥泪告别了含着眼泪挽留他的职工群众,带着新的希望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来到二十二团一个月的时间里,李江江一头扎进了火热的基层,走遍了全团的旮旮旯旯,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情况:干部超编,作风不扎实,人浮于事,抱着"当天和尚撞天钟"思想的大有其人;劳动纪律松散,农业基础薄弱,经营效益低下,人心涣散。尤其是干部腐败问题群众反映强烈。李江江了解到这样一件事:某单位不管有没有需要招待的对象,平均每天要在饭店摆上一桌200元的饭菜,家里人也一起跟着吃喝,一年光饭钱就达7万元。这位汉子被激怒了,他拳头重重地擂在桌面上:"这是在犯罪!"玻璃板被击得粉碎。那位单位领  相似文献   

14.
粱守磊 《国防》2008,(11):77-78
"隔岸观火"一词,可能来源于唐代僧人乾康的一首诗:"隔岸红尘忙似火,当轩青嶂冷如冰。烹茶童子休相问,报导门前是衲僧。"也有人认为这一词语典出于三国时期的赤壁大战之时。诸葛亮对刘备说:"主公可于樊口屯兵,凭高而望,坐看周郎今夜成大功也。"  相似文献   

15.
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话说某梳子商欲招聘营销员,结果,一下子涌来数百人。他在众人面前说,我要求大家推销梳子,不是在一般的地方推销给一般人,做一般性推销的人我早已物色好了。他这样一说,大部分人走了,只留下3个人。梳子商就叫这3个人到和尚庙去推销梳子。第一个人只推销出去了1把。他到和尚面前去推销梳子,和尚们认为他有意讽刺他们没有头发,因而遭到追打。落荒而逃的路上,他碰到一个小和尚挑水回来,正在树下纳凉搔头皮,他随手递上一把梳子,小和尚感到很管用,就买下了。  相似文献   

16.
该文通过对《关雎》一诗的分析,认为诗的第三章不是写"君子"既得"淑女"或在想象中得到,而是写"君子"在苦苦相思以后终于想出了追求到"淑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领导就是服务.”不管实践得怎么样,起码这是一句常挂在领导嘴边上的话.可见,我们的各级领导的“服务”意识还是有的.最近到看苏东坡为官时的一段史料,使我对领导的“服务”意识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北宋大文学家、书画家苏东坡曾任杭州通判.有一次,在审理卖扇子的小贩张小二拖欠绫绢商货款的官司时,得知张小二并非有意赖帐,只因天气凉爽扇子卖不出去,一时还不起帐.苏东坡二话没说,便亲自在张小二的扇子上一一题字作画,并方方正正地签上自己的姓名,然后再让小二拿到街上去拍卖.结果,积压已久的扇子立时被人争相高价抢购一空.就此一招,不仅使张小二还清了债务,还用赚回的银两开起一家扇子店.从此,东坡“画扇判案”的故事被人们作为美谈,代代相传.  相似文献   

18.
正[案例]1949年9月,新疆和平解放,为了新疆的长治久安,中央决定走屯垦戍边这条路。进驻新疆的十万大军,团以下的指战员几乎是清一色的光棍汉,不少部队官兵怕留在新疆后风俗不同,语言不通,无法安家。王震知道这一情况后,在大会上公开说:"没有老婆安不了心,没有儿子扎不了根。我王震今天当着大家的面保证,我绝不会让我们的部队里出一个和尚!"话音未落,  相似文献   

19.
戚平  黄涛 《国防》2012,(5):71
笔锋,是书法用笔的核心.古人云:“正以立骨,偏以取态”,指的是在行书时要始终将笔的正中之锋保持在笔画中间,偶尔用笔腹横扫出一两画偏锋,以增加作品的生动性和表现力.一代文宗苏东坡书写的《黄州寒食诗帖》,通篇字势偃仰倾仄,正锋给人圆劲宽博、意忘工拙的感觉,偏锋也让我们领略到纵逸豪放、平淡天真的个性,两者巧妙结合,好似杂技中的高空走铁丝,既惊险又不失重心.可以说,正锋浑厚端庄,偏锋险峻俏丽,各自都有独特的表现力,哪一种也不能偏废,哪一种也不能替代.  相似文献   

20.
云南昆明大观楼诗联、下联开头讲:"数千年往事,注上心头.把酒临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这诗联中讲的"宋挥玉斧"一词,就是讲宋太祖赵匡胤统一天下的过程中,在平定四川后,王全斌将军欲取云南,以地图进献宋太祖,赵匡胤展开地图,挥玉斧划大渡河为界,这一挥便将云南这片红土高原划出了大宋王朝的版图外.云南从此成为大宋天朝的划外之邦,"宋王朝的罪犯流放地".笔者文献史料有限,用不成熟的个人见解,来论述云南大理国与中原王朝(大宋),一百多年间艰难而漫长的政治、军事交往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