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6月25日,武警学院邀请了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方志敏之长孙方华清教授来院作了题为《缅怀先烈牢记责任》的革命传统教育专题讲座。学院党委成员崔芝嵬、高太存、时景秀、马金旗、吴松荣、苏一愚、  相似文献   

2.
《掩不住的阳光》这部小说是南京军区空军后勤部第一任政委乔信明老将军和夫人于玲的尘封之作。连续用了一天一夜时间,我细细捧读了这部长篇纪实小说。这部纪实小说以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被俘同志的狱中斗争为主线,讲述了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遭遇国民党军队伏击,师参谋长赵天明等被捕同志在狱中目睹了方志敏不畏威逼利诱、英勇赴死的英雄气概;并在方志敏的领导下成立秘密党支部,开展狱中斗争,直至冲破国民党顽固派的重重封锁,重返抗日战场的悲壮故事。作为方志敏烈士最后岁月的见证人,作者以纪实小说的形式真实再现了那段苦难历史。  相似文献   

3.
《兵团建设》2016,(5):51
方志敏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农民运动的杰出领袖、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在他伟大而又短暂的一生中,严于律己,甘守清贫。正如他在《清贫》中写道:"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这既是方志敏的座右铭,更是他一生艰苦奋斗的真实写照。方志敏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要求很严格,经常教育他们:"工农红军是人民的武装,是革命的队伍,我们和群众之间的关系是鱼和水的关系,是  相似文献   

4.
所谓行为引导,是指通过各种力量的作用和影响,对青年官兵的行为进行科学的指导、牵引和规范,帮助他们沿着正确的人生轨道健康成长,实现培养“四有”军人的根本目标。青年官兵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青年官兵的自我改造往往具有一定的惰性,如果没有外力的正确引导与推动,很容易步入误区;社会文化思潮相互激荡,也助长了青年官兵在是非辨别和行为选择上的盲目性和复杂性。因此,必须加强对青年官兵的行为引导。理论引导。没有革命的理论,便没有革命的行动。当前,我国正处在新旧体制转换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斗…  相似文献   

5.
方志敏同志,1922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至1927年任江西省农民协会秘书长。大革命失败后,方志敏同志经过艰苦的工作,创建了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和红十军,受到毛泽东同志的称赞。1931年11月召开的中央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授于红十军一面奖旗,奖给方志敏同志一枚银质勋章。立志“为中国独立解放而斗争”方志敏同志1900年农历7月出生在江西弋阳县漆工镇湖塘村的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他从小就痛恨恶霸地主、土豪劣绅对农民群众的剥削压榨。在小学读书时,曾带领进步同学,反对漆工镇大恶霸地主黄理卿竞选参议员;向省警察厅控告警察所包揽诉讼、贪脏枉法的罪行,并把许多恶霸地主的罪行公诸于众,在社会上曾引起强烈反响。  相似文献   

6.
在今年主题教育活动中,湖南省邵阳军分区充分利用驻地红色教育资源优势,引导官兵从革命先辈英勇无畏的革命战斗精神中汲取精神养分,不断铸牢忠心听党话、铁心跟党走的思想根基。  相似文献   

7.
方志敏,1899年8月21日出生在江西省上饶市弋阳县湖塘村。1922年8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年3月转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1月参与领导弋横暴动,开辟赣东北苏区,创建中国工农红军第10军。曾当选中共第六届中央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他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当地实际相结合,创造了一整套建党、建军、建立红色政权  相似文献   

8.
武装斗争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战胜敌人、夺取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和红十军的主要创建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军事家方志敏在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不仅在实践上为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积累了成功的经验 ,而且还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武装斗争思想。本文对这一思想的形成发展给予初步探讨 ,以求教于方家。  一、大革命时期 ,基于对农民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 ,方志敏的武装斗争思想初步形成  方志敏之所以能够在大革命失败后 ,继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 ,自觉地从城市转回家乡领导弋横暴动 ,发动农民进行…  相似文献   

9.
新时代青年作为时代发展的先锋,国家建设的主力军,肩负着民族复兴的使命。伟大建党精神作为党的精神之源,有着丰富的科学内涵,其蕴含的精神力量对于新时代青年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站在新的征程上,深刻理解伟大建党精神对新时代青年的影响,着眼于“新时代青年如何把握、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这一时代问题,文章提出了新时代青年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要坚持的原则以及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具体举措,引导新时代青年正确把握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担当起自身的责任和使命。  相似文献   

10.
方志敏烈士     
方志敏,1900年生于江西省弋阳县。1922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在江西领导农民运动。1927年国民党反动派叛变革命后,他领导了弋阳横峰起义,创建了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历任中共县委、特委、省委书记,闽浙赣工农民主政府主席和省军区司令员、  相似文献   

11.
“革命青年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这是一句曾经鼓舞了整整几代人在社会主义初创时期艰辛开拓、奉献青春的口号.然而,在今天它不仅已经被人们渐渐淡忘了,既使偶然提及,一些人非但对此不屑一顾,反而冷潮热讽,有的甚至振振有词地说:“砖”的精神早已过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是“专”而非“砖”;需要的是“人才流动”,而非“东西南北任意搬”.“砖”和“专”真的如此壁垒分明,水火不容吗?“砖”乃是社会应用最为广泛的建筑之材,没有“砖”便筑不起古代的御侮长城,更盖不起今天的摩天大厦.一块普普通通的“砖”,它有着敬业乐群,千钧重负,在所不疲的品格.“革命青年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反映的正是这种革命青年服从组织,甘当社会主义大厦“奠基石”,不求闻达,脚踏实地的朴实精神.社会的发展,对“砖”的质量  相似文献   

12.
李捷  杨想荣 《国防》2014,(7):F0002-F0002
正为充分发挥地方普通高等学校军事教师在学生军训中的实践者、引领者和传播者作用,不久前,南京军区在南昌陆军学院组织96名军事教师集训。集训期间,组织学习了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论述,到"小平楼"、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方志敏烈士陵园现地接受革命优良传统教育,军队5所院校的专家学者围绕中国国防、军事思想、信息化战争、军事高科技、战略环境等专题授课辅导,开展军事理论精品课交流竞  相似文献   

13.
陈伟 《中国军转民》2023,(22):140-141
党推进自我革命的历程彰显着伟大建党精神,在新时代推进自我革命需要继续发挥伟大建党精神的引领作用,伟大建党精神与自我革命紧密相连。伟大建党精神指明了自我革命的理论根基,昭示了自我革命的目标导向,彰显了自我革命的道德品质,确立了自我革命的政治旨归。  相似文献   

14.
项平  胡晓良 《国防》2006,(12):62-62
近日,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人武部和区宣传部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缅怀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体验红军当年艰苦卓绝的革命奋斗历程,联合组织120名青年党员“重走红军路”。他们沿着当年红军走过的路线,感悟红军精神,亲历艰苦磨炼。通过授“红军旗”、唱红军歌、重温入党誓言等活动,强化了青年党员继承革命传统的观念,增强了建功立业和支持国防建设的热情。(项平胡晓良)百名青年党员“重走红军路”@项平 @胡晓良  相似文献   

15.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精神资源。用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帮助和引导各族人民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和认同,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现代史上,由于时代的召唤和时势的筛选,产生了两位历史巨人——毛泽东和邓小平.他们的思想随着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飞跃,先后镌刻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上,成为引导中国人民胜利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强大精神支柱和指路明灯.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在实践活动、时代课题、理论思维的凝结中,处处可以看到两位巨人的精神契合与历史超越.本文仅简要探讨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问题上,  相似文献   

17.
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一贯重视历史经验的借鉴和运用.党中央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一再强调要学习中国革命的历史,“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  相似文献   

18.
先进军事文化具有超越自我的崇高价值,其生死荣辱观有助于引导当代青年确立正确的价值坐标体系、升华人生意义;它具有示范引领的优秀品质,其传承发展有助于当代青年增强使命意识,强化军魂意识,弘扬民族精神;它具有印记鲜明的艺术魅力,发挥其符号效应重塑人们的生活方式,有助于激励当代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19.
信息之窗     
《国防》1999,(2)
革命老区河北省陉县辛庄乡爱国主义教育蔚然成风。该乡党委、团委、基层民兵连利用老区爱国主义教育阵地,经常组织团员、青年缅怀先烈丰功伟绩和无私奉献精神,激发大家爱祖国、爱家乡的热情。 (高进宝)  相似文献   

20.
刘志丹同志是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员,是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是中国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员、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军卓越的36位军事家之一,也是陕甘红军和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他为了救国救民,历经干辛万苦奉献自己一切的精神品格,时刻激励和鼓舞着中国人民,尤其是新时代中国青年勇于砥砺奋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