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褚银 《国防》2007,(4):73-76
第一次"围剿"的失败,使蒋介石大为震惊:"朱毛决非等闲之辈!"为了不给红军以喘息的机会,仅隔4个月,他就组织了第二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蒋介石设想"在三个月内消灭共军",以便给他即将戴上的总统桂冠添上一道炫目的光环.  相似文献   

2.
正1930年10月,蒋介石在结束与冯玉祥、阎锡山的中原大战后,即转兵对各苏区中国工农红军进行"围剿"。其中对中央苏区和红军第一方面军进行"围剿"的兵力,除原在江西南昌附近的2个师、1个旅和3个航空队外,另从湖南、陇海路抽调5个师又1个旅,统归江西省主席兼第9路军总指挥鲁涤平指挥,对集结于袁水流域清江(今临江)至分宜段的红军进行"围剿"。关于国民党军这次"围剿"采取的作战方针是什么,至今未见史家与当事人引述国民党军作战文电  相似文献   

3.
血的教训     
褚银 《国防》2007,(8):76-79
蒋介石是个不轻易低头认输的人,接二连三的失败,并没有使他改弦更张,他一心要消灭共产党和红军.1933年9月下旬,蒋介石以100万大军、200架飞机,开始了第五次"围剿".其中,以50万兵力,分北、南、东、西四路,进攻中央革命根据地.  相似文献   

4.
中央苏区和红军的5次反"围剿"斗争,以它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战争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前4次反"围剿"的胜利,促进了中央红军和中央苏区的全面发展,代表了中国红军和苏维埃运动的辉煌;第5次反"围剿"的失败,从反面说明正确的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对革命战争胜利的极端重要性;而整个反"围剿"的实践,则为中国共产党造就了第一代善于治党、治军乃至治国的领袖.  相似文献   

5.
蒋介石是个不轻易低头认输的人,接二连三的失败,并没有使他改弦更张,他一心要消灭共产党和红军.1933年9月下旬,蒋介石以100万大军、200架飞机,开始了第五次"围剿".其中,以50万兵力,分北、南、东、西四路,进攻中央革命根据地.  相似文献   

6.
冯都 《军事历史》2007,(3):49-52
上世纪70年代,江西永丰县龙岗为筹办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陈列馆,笔者受命征集各种口碑资料,两次专程拜访我党军事理论家和军事教育家郭化若中将,因他当年在毛泽东、朱德身边工作,任红军总部参谋处长兼作战科长,草拟第一、第二、第三次反"围剿"作战命令,是战役指挥的高层亲历者,便请他追忆当年在赣南山区与国民党军周旋的所见所闻.  相似文献   

7.
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武装割据的深入发展,动摇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使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蒋介石极端恐慌。他急忙调兵遣将,对红军和革命根据地进行连续不断的反革命“围剿”。红军则进行了反“围剿”的活动。“围剿”和反“围剿”,成了十年内战的主要形式。面对着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和有着帝国主义国家支持的强大的国民党军队的进攻,  相似文献   

8.
作为红军的优秀指挥员,曾中生对红军作战和建设规律进行了艰辛探索。他的关于红军反"围剿"战争特点的认识,关于影响红军战略战术因素的论述,关于红军作战原则的总结,关于红军建军原则的思想,为苏区和红军的反"围剿"作战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指导,成为毛泽东军事思想宝库中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9.
共产国际远东局直接介入了1930—1931年中央苏区的第一、二次反"围剿"斗争。远东局密切关注国民党"围剿"中央苏区的动向,研判中央苏区反"围剿"的态势。指导中共制定反"围剿"的作战计划,并积极向莫斯科争取物资和人员支持。远东局还推动中央苏区调整经济政策以缓和同中农的关系,推荐毛泽东进入苏区中央局,干预处理"富田事变",试图为反"围剿"斗争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不过由于远离中央苏区斗争实际,也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总体上看,远东局对中央苏区反"围剿"斗争的介入,虽然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产生了诸多消极作用和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东方军入闽作战是以博古为首的中共临时中央在"左"倾错误指导下,为粉碎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而作出的重大军事战略行动。东方军初次入闽取得的一系列胜利,客观上扩大了中央苏区东部版图,促成"福建事变",为第五次反"围剿"创造了有利条件和时机。然"两个拳头打人"的方针,不仅没能实现预期战略目的,反而削弱了红军的战斗力,错失准备第五次反"围剿"的宝贵时间。东方军二次入闽,博古等人秉承共产国际的旨意,没能予19路军以应有的支持和帮助,变被动为主动,结果坐失良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渐成定局。  相似文献   

11.
“诱敌深入”方针是毛泽东战略战术原则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一次反“围剿”时提出的,且应用成功了,使第一次反“围剿”取得了重大胜利。(一)1930年10月,蒋介石调集九个师另一个旅共十万余人,分三路由江西吉安至建宁一线南下,向中央苏区和红一方面军发起了第一次军事“围剿”。  相似文献   

12.
"九一八"事变后,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和各地红军领导人的领导下,中央苏区和其他各苏区红军连续粉碎国民党军多次"围剿",取得了反"围剿"作战的胜利。为了表彰有特殊功勋的红军指战员,1933年7月9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制作了三个等级的红星奖章。红星奖章的基本形状是五角星及由两枚五角星交错而成的星花,象征革命的星星  相似文献   

13.
在中央苏区反"围剿"中,中国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通过扩大红军、参战支前、购买公债、借谷等多种形式,发动和组织人民群众参军参战、筹措战争费用和筹集粮食等作战物资,为反"围剿"斗争的胜利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援。中央苏区反"围剿"中党的群众工作,为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形成和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注入了新鲜活力,奠定了重要的思想与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4.
当年,仅10万人的旺苍县就有1.2万人参加了中共工农红军,壮大了革命队伍:当年,这里是反国民党军队"三路围剿"和"六路围剿"时的西线主战场,靠山是人民群众;当年,红四方面军40多个党歧机关驻扎旺苍老县城,播洒了革命火种。在这片红军将士洒满了鲜血的热土上,"拥军优属"的光荣传统代代相传。在和平时期,旺苍县县委、县政府为"拥军优属"赋予新的内容,管好武装、输送优秀青年参军、建强民兵预备役队伍,既是共识,更是义务和责任。现任县委书记、县人武部党委第一书记邓书记就是典范。在他和县委"一班人"的关心支持下,县人武部多次被成都军区、省军区表彰为"征兵工作先进单位",并被省军区评为"五好人武部";2006年,被四川省委、省政府和省军区表彰为"民兵预备役政治工作先进单位"。  相似文献   

15.
王松 《军事历史》2008,(1):53-57
朱德是人民军队的"总司令",也是人民军队军事经济工作的"红管家".他和毛泽东并肩战斗,共同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军队军事经济思想及领导制度,解决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和在农村游击战争的环境里,如何打破敌人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发展壮大人民军队的军事经济这一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6.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位于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毛泽东、朱德的领导和指挥下,从1930年12月至1931年9月,在不到九个月的时间内,先后粉碎蒋介石组织和发动的第一、二、三次反革命“围剿”。在三次反“围剿”作战中,毛泽东坚持以根据地为基地,以人民军队为骨干,发动广大人民群众进行了一场人民战争。他提出了“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并在实战中应用成  相似文献   

17.
☆撤离湘赣苏区 1934年,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屡战不利,被优势之敌压迫到闽赣边境,中央苏区打破第五次"围剿"的希望已经不大了.6月份以后,毗邻的湘赣苏区也在逐步萎缩.在这种情况下,苏区如何坚持斗争?红军如何行动?大家都在思索着.  相似文献   

18.
徐海东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实践中 ,坚持从中国革命和革命战争的实际出发 ,紧紧依靠人民群众 ,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多次打破了敌军的大规模“清剿”、“围剿”等 ,体现出了他机智灵活、多谋善断、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和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一“诱敌深入” ,“先疲后打” ,是徐海东军事指挥艺术的显著特点。1935年4月20日 ,蒋介石对鄂豫陕苏区的第一次大规模“围剿”失败后 ,又调集30多个团的兵力 ,对鄂豫陕苏区进行第二次大规模的“围剿” ,企图彻底消灭红25军和摧毁鄂豫陕苏区。面对敌军的大举进攻 ,徐海东根据程子华所介绍的…  相似文献   

19.
第五次反"围剿"期间,毛泽东曾提出红军突围计划,即中央主力红军经南康、崇义一线,再跨过罗霄山脉进入湘南地区,利用湘南广阔的区域和良好的革命基础,用"打圈圈"的办法拖住敌军,并在运动中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待粉碎敌之"围剿"后,再回师中央苏区。本文对这一突围计划及其思想源流和博古等人拒绝采纳的原因等问题进行考析。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曾经指出:“十年的红军战争史,就是一部反‘围剿’史。要全面、正确反映红军反“围剿”斗争的历史,揭示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规律,做到“知彼知已”,有必要对蒋介石“围剿”红军的军事战略(下文中简称“围剿”战略)加以研究。 一、蒋介石“围剿”战略的主要内容 1930年 10月至 1934年 10月,蒋介石为了巩固其反动独裁统治,对全国的红军和根据地连续进行了五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在五次“围剿”中,蒋介石陆续提出了一些“围剿”的方针和作战原则,逐步形成其所谓的“剿匪”理论。纵观蒋介石在五次“围剿”红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