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郭冬德 《国防科技》2006,(12):50-54
俄罗斯的军事工业体系规模庞大,生产能力超强,技术水平精湛,在世界军工界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在2004年全球100强军工企业中“,苏霍伊”航空装备生产联合体“、金刚石-安泰”防空装备制造公司“、米格”飞机制造公司、“海军上将”造船厂榜上有名。这四大军工生产企业,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庞大的联合体。一“、苏霍伊”——最赚钱的军火巨头2004年3月2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俄对外军事技术合作委员会会议上宣布,2003年俄共出口了价值55.68亿美元的武器和军事部件,超出预定目标26%。按照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的统计数字,俄罗斯已经连续3…  相似文献   

2.
李宝军 《环球军事》2008,(20):46-48
2008年10月17日是美制UH-60“黑鹰”直升机生产型首飞成功30周年纪念日。从30年的生产和部署情况看,“黑鹰”已经成为世界上最成功的直升机种类之一。它不仅为美军及国际上装备“黑鹰”家族直升机的军队带来巨大的军事利益,同时也为其生产商——西科斯基飞机公司赢得了经济转机,使其由一度几乎要失去独立直升机公司地位的窘境一跃成为全球强有力的军火供应商。  相似文献   

3.
为适应21世纪的作战要求和新的国家军事战略以及在未来航空军火市场上与美国争得一席之地,俄罗斯国防部长谢尔盖·伊万诺夫在庆祝俄空军建立90周年大会上说,俄空军将把发展高性能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第5代飞机作为重点,在2006年到2007年之间,新一代战斗机应该上天,并计划在2030年前结束研制工作,进行批量生产。此前,俄罗斯著名的苏霍伊军工联合体主席米哈伊。波格斯扬称,俄国防部已为第5代战斗机研制工程发布了代号为“1-21”的项目计划,称这项俄罗期国防计划的重点工程将耗资约15亿美元由此,俄罗斯研制第五代战斗机的进展情况,为世人所关注俄定型和正在研制的第五代战斗机主要包括 S-37、S-54战斗机、“多功能前线战斗机”(MFI)、“轻型战术飞机”(LFS)四种。  相似文献   

4.
俄罗斯“苏霍伊”公司总经理米哈伊尔·波戈相日前宣布,新西伯利亚航空制造联合体(以下简称新西联合体)将于2006年开始批量生产苏-34歼击轰炸机(原型机编号为苏-2718)。 据悉,量产型苏-34将装备一门内置式GSH-301型30毫米机关炮(射速1800发/分钟),备弹180发。另外,该机还拥有12个外挂点,最多可携带约8吨的武器弹药。其装备的  相似文献   

5.
俄罗斯军工综合体和政府军火出口部门扩大军火出口的努力主要集中于海军装备,包括主力水面战舰、快艇、两栖舰艇、潜艇、海军飞机和武器装备等。除出售现成装备外,俄罗斯还应印度等部分国家的要求,进行技术转让和允许本土化生产,这一趋势最终导致印俄两国联合研制反舰巡航导弹。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怀着成为“世界一流军事强国”的梦想,印度一直不惜重金从国外进口大量先进武器装备。据美国国会研究中心公布的《1998-2005年间常规武器转移至发展中国家的情况报告》:2005年,印度为军购支出54亿美元,是全球最大的军火采购国。一、冷战后印度军火状况冷战结束后,世界  相似文献   

7.
乐海 《当代海军》2005,(2):22-24
据《俄罗斯航空新闻网》近日报道,俄罗斯苏霍伊飞机制造公司目前已经完成俄第五代战机的草图设计工作,并巳提交俄罗斯空军进行研究。据悉,俄罗斯生产第五代战斗机主要是为了对抗美国的F-22“猛禽”和F-35“联合攻击战斗机”(JSF),这一计划可能耗资15  相似文献   

8.
受益于我国新军事变革的军备升级换代,我们认为,国防科技产业化使军工板块未来具有巨大成长空间。建议关注两类涉及军工的上市公司:一是关注在未来几年内需要承担大量军工订单的公司;二是关注为国防科技产业化配套的相关公司。国防装备进入信息化升级时代在目前世界上进行军事变革的40多个国家中,绝大多数国家把目标定在2015年前后初步实现军队信息化。为实现这个目标,各国不断加大国防投入。美国国防预算在过去的5年间共增加了55%,印度的国防开支近5年增长了70%,其中2004年军备开支较上年增长了40%。俄罗斯2005年度军费预算比上年度增加了2…  相似文献   

9.
美国拥有一个庞大的军事工业,其精华由大约4200家大型军火公司组成。这些大型军火公司在国家的一手扶持下建成,并一直全面依赖其与国家的特殊关系维持其生产经营。因此,从微观角度对美国大型军火公司作出比较深入的研究与分析,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美国军事经济微观层次的营运过程与特点,而且有助于我们把握美国军民兼容型军事工业生产体制的运  相似文献   

10.
军事大国往往扮演着军力发展风向标的角色。未来几年,美国力捍霸主地位,俄罗斯重塑大国形象,日本继续向高精尖发展,印度谋求军事崛起。其军力发展方向、海陆空三军武器装备、军工政策等均呈现出迥异特色,本刊继“未来世界武器发展纵览”、“世界军事大国军工政策走向”之后,再推出“四国军力发展计划”专题,以期提供更加具体的形势判断。  相似文献   

11.
当今世界军火市场的特点刘育章西方国家称“军事工业是国家主权工业”。现在各国都在探讨如何使本国的军事工业走出困境。而军火出口则是下条重要的途径。美国称“军火贸易是美国军事战略的一个重要部分”;俄罗斯提出,要从思想意识争夺转为军火市场的竞争;英国军品出口...  相似文献   

12.
防务     
《国防科技工业》2011,(6):14-14
俄罗斯苏-35S战机成功首飞 近日,俄罗斯苏霍伊设计局证实了苏-55S系列战机的首飞。俄罗斯空军2009年就向苏霍伊购买了48架苏-35S。与苏-27相比,苏-55S装备了土星“117S”推力矢量发动机和以数字信息控制系统为基础的新型航空电子系统。(德国飞行者网站)  相似文献   

13.
俄罗斯的“军民结合”与“民技军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世界各大国特别是各军事强国中,俄罗斯在武器装备和其他军品开发与生产方面,实行“军民结合”、“民技军用”战略起步较晚,进展较慢。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俄罗斯从前苏联继承了一个庞大的、全部由国营军工企业组成的国防工业体系,船大难调头;二是它的国防科技人才数量多、水平高,所掌握的军事技术先进,而民营高技术企业的发展刚刚起步。但尽管如此,在世界新军事革命大潮的推动下,俄罗斯仍然启动了“军民结合”与“民技军用”战略。  相似文献   

14.
信息化战争对俄罗斯军事工业与贸易具有强大的需求拉动作用,为确保武装力量和军火出口对信息化武器装备的需求,俄政府制定了军事信息产业及武器装备优先发展战略,采取了增加国防投入与军事采购计划,促进军工科技发展等措施,增加信息化军事技术装备的供给。  相似文献   

15.
军工电子已经在防务市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欧洲军工电子市场发展值得关注。随着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推进,世界各大防务公司都在逐渐改变"单一武器生产者"的身分,不但要进行武器生产,  相似文献   

16.
苏联在军火贸易中奉行国家和军事利益至上,出口的武器有近1/4销售给华约国家。冷战结束后,俄罗斯在武器出口对象的选择上则更加强调经济利益,通过调整对外军事贸易政策,实行全方位的武器出口战略,不断拓展武器出口市场,与更多国家进行军火贸易,使军火出口状况不断好转、贸易额逐年提高。经过几年的徘徊,俄罗斯又恢复了世界军售大国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前不久,美国《防务新闻》评出了2004年度世界100强军工企业。尽管该排名的主要依据是全球各主要军工企业在防务领域的年收入额,没有综合考虑企业产品结构、武器性能、技术突破等因素,但仍能反映出世界大国拥有军工企业的规模,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因此受到舆论广泛关注。在这100家企业中有45家来自美国,10家来自英国,日本和俄罗斯分别有7家,法国6家,德国4家,以色列3家。美国以无可争议的军工产业实力,再次蝉联“全球军火大王”。实际上,尽管美军工企业多如牛毛,但从规模和实力上看,前五巨头企业独揽美军火贸易的九层份额,堪称美得以在军火业号…  相似文献   

18.
俄罗斯安泰机电研究院向军火市场推出新型的“道尔”(TOR)地空导弹系统,已于1993年开始批量装备部队。它是俄军防空部队近年装备的主战兵器之一。“道尔”系统是世界上同类地空导弹系统中唯一采用三坐标搜索雷达,具有垂直发射和同时攻击两个目标能力的先  相似文献   

19.
清秋 《环球军事》2004,(18):36-37
近年来,随着国际军事形势的日趋复杂、世界经济形势的不断好转,世界军火市场日益兴隆,美俄在全球范围的军火出口争夺战愈演愈烈。双方在巩固自己传统军火市场的同时,加大向对方市场渗透的力度。如今,双方在南美市场上又展开了新一轮较量。 巴西“F-X计划”引来俄美战机大比拼 据《俄罗斯空间》报道,最近,为了在巴西空军价值近10亿美元24架歼击机的采  相似文献   

20.
是什么东西支撑着世界上各类战争? 其武器装备从何而来?该文认为,第三世界国家的武器装备供给来源于市场购买和国内生产两条基本途径。而在第三世界军工生产体系的背后有一个庞大、复杂的国际军工生产技术的转移系统在起作用,其运行机制影响并决定着第三世界军火生产体系的产生和发展。文章就国际军工生产技术的引进的动因等规律问题进行分析后认为,国际军工生产技术转移主要是通过军工生产技术贸易的形式完成的,军工生产技术贸易作为一种流通行为对军工生产起着能动的推动作用。从而,对国际第三世界军工技术引进的二三种模式进行了深入地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