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华盛顿通讯——美国陆军弹道导弹防御计划目前很强调光学探测器的研制。这种探测器与雷达相配合,使拦截导弹能够在距离更远的空间摧毁苏联的洲际弹道导弹。若在再入飞行器穿过大气层之前进行拦截,单个反导弹基地所保卫的国土面积就可以比仅使用地面雷达的办法要扩大很多。由于美、苏双方已达成协议只建一个反导弹基地,美国确信必须在大气层外拦截洲际弹道导弹才能搞好防御。反导弹设计者们认为,最终采用装载定向能量反导弹武器的航天平台  相似文献   

2.
定向能武器既可用于战术防空,又。可用于战略防御,是比较理想的防空、反导弹和反卫星武器。在战术防空作战中,一种日益增长的空中威胁是巡航导弹和反辐射导弹,对舰船防空中则是掠海反舰导弹。这种威胁的特点是高度低、速度快。因而要求防空武器的反应时间极短,而定向能武器则正好具有反应快、速度高的优点。因此定向能武器在战术防空方面的应用必将迅速发展。未来防空作战的另一个特点是电子战必将加剧,这又将促使大功率微波武器的迅速发展,而且微波武器又是对付毫米波精确制导武器的一种有效手段。可见战术防  相似文献   

3.
《国防科技工业》2010,(5):68-68
俄罗斯[军事平等网]报道,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DRDO)主席萨·斯瓦特日前宣布了该组织在今后25年内将重点实施的武器研制计划。研制远程弹道导弹、反导弹防御系统、新型巡航导弹以及开发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护系统等将是DRDO今后25年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今天,至少有60个国家拥有反舰导弹。它们大多数都不属于北约或华约组织。虽然冷战有了变化,但在军事冲突中使用这些武器的可能性仍然很大。如果在战斗中使用这些武器,结果就会是所有的海军舰艇都需要拥有强大的反导弹的防御力量。在所有的反导弹防御中,假目标系统仍然是最便宜的,最易于在舰上安装的。目前对假目标和控制系统的改进,已经在有效性上有了相当大的提高,使它们对所有军舰直至巡逻艇都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有矛就有盾,是战场亘古不变的真谛。日新月异的反导弹武器,正是这种现象的真实写照。“爱国者”折断“飞毛腿”,掀起了反导(反弹道导弹的简称)的热浪,而美国推出的TMD更是被炒得沸沸扬扬。一时间,反导成了人们的热门话题,而反导武器也成了一些诸如美、俄等军事强国极力探索、研发的对象。似乎谁先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反导系统,谁就能在21世纪“主宰”世界。那么,明日谁能与导弹一争高下呢?  相似文献   

6.
环球军事     
《环球军事》2012,(13):49-49
俄新驱逐舰将具反导弹能力 6月22日,俄罗斯联合造船集团总经理罗曼·特洛钦科表示,将于2016年开工建造具有反导弹防御能力的驱逐舰。  相似文献   

7.
苏联自五十年代中期起即已开始了对弹道导弹防御的研究工作。六十年代建立了保卫莫斯科地区的“橡皮套鞋”反导弹防御系统。1972年苏、美签订了限制反导弹系统条约,1974年双方又协议把各自允许部署的反导弹防区限制为一个,各自部署的反导弹导弹发射器不得超过一百个。美国在1975年10月建成了大福克斯基地的一个“卫兵”反导弹系统场地,但随即根据国会的要求又拆除了。苏联则选择了继续保留莫斯科反导弹系统的做法,并且继续积极地进行改进型反导弹系统的研究试验。1980年3月有报导说,苏联已经通知美国,她打算拆除莫斯科周围现有的六十四个反导弹导弹发射器中的一半,但是并没有表明其意图何在。  相似文献   

8.
《国防科技》2002,(7):4-5
在各国的反坦克武器中,威力最强并且被各国当作主战装备的就是反坦克导弹系统,这种武器挟其远于坦克主炮的射程优势,成为坦克的终结者。  相似文献   

9.
本文为作者在1993年11月24日在莫斯科国际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研讨会上所作报告的录音记录的译文,它主要论述在大气层内拦截弹道式导弹弹头的近程及中程高速反导弹设计中的几个重要问题,包括对反导弹的速度特性,发射方式,制导体制,导弹气动外形以及导弹的操纵方式等,其重要的观点认为在稠密大气层内的高速反导弹采用导引头的结构有很大困难,因此,应采用指令或指令惯性控制,导弹的操纵应采用燃气动力来操纵。报告作者所在的"创新者"(Hoвaтop)设计局为俄罗斯专门研制高速反导弹,包括"橡皮套鞋"反导弹和反导弹反飞机两用的S300-V导弹。  相似文献   

10.
1引言海湾战争中,认识到爱国者导弹拦截能力不足的以色列,集中力量独立开发自己的反导弹导弹“箭”,现在已发展到箭-2。与此同时,在美国的援助下以色列又开始开发战术高能激光武器(THEL)和低高度制导炮弹(DAGGR)以及报复性武器等,并制订了自己的战区...  相似文献   

11.
60年代以前。人们还认为太空遥不可及,登上太空、月球只是一种幻想。如今,随着航天技术的兴起和发展,人类突破了地球大气的屏障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境界,使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扩展到由陆、海、空、电及外层空间组成的“五维”战场。海湾战争的实践,尤其是各种陆基、海基、机载和天基反卫星、反导弹武器的研制和逐步部署到太空,将使外层空间军事化,这也说明,太空大战的序幕已经拉开,太空将为军事打击开辟新的疆土。  相似文献   

12.
保卫区范围是反导弹武器系统的三个主要的基本的战术技术指标(保卫区范围、目标容量和杀伤概率)之一。本文根据反弹道式导弹系统性能分析程序包 APABMSP(an Ana-lysis Package for Anti-Ballistic Missile System Performance)介绍反导弹武器系统保卫区范围的计算方法。 为了借助数字计算机画出反导弹武器系统的保卫区边界,需要按照一定的方式,对反导弹武器系统欲保卫区内的若于个采样点进行拦截可能性判断。因此,本文同时介绍反导弹武器系统对特定目标实施拦截的可能性的计算和判断方法。  相似文献   

13.
本文针对防巡航导弹的难点,在传统地雷工作原理的启发下,设想用网织雷、将炸药布设在网上,制成反导弹网雷,用以诱爆巡航导弹或改变其运动轨迹,从而达到防巡航导弹打击重要目标的目的。并详细介绍了反导弹网雷的技术性能及战术运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为作者在1993年11月24日在莫斯科国际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研讨会上所作报告的译文,它与前面的斯维特洛夫的报告一起,作为反中程弹道导弹的反导弹设想联合报告的一部分,亦按其录音整理而成。文中阐述了建立对付中程弹道式导弹的反导弹系统中的自动寻的系统的设想,提出两层防御的反导弹的导引头的不同方案及其特点,论述了反导弹自动寻的系统的组成,导引头采用的波段及精度要求。特别指出系统中软件及数据处理系统的重要性及其考虑在干扰条件下自动寻的系统软件设计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阿拉巴马州汉茨维尔市通讯——这里正在开展多方面的研究工作,包括高级数据处理和有关的探测器等项技术。这些项目看来都有希望满足未来反导弹系统的严格的作战使用要求。弹道导弹防御高级技术中心当前的研究重点是下列有关反导弹数据处理的几个重要方面: (1)研究分布式数据处理技术,以满足反导弹系统的极为巨大的吞吐量要求。反导弹计算机的性能以每秒若干百万条指令(兆指令/秒)计。20—30兆指令/秒的速率是普通的。典型的反导弹数据系统可能用那种数据速率运转30秒钟左右。所以这里的研究人员感到有必要  相似文献   

16.
【新华社伦敦四月三十日电】英国《卫报》四月三十日刊登科学记者安东尼·塔克的一篇报道,标题是《俄国在研究反导弹射线方面领先二十年》,全文如下:西方的高能物理学家们日益相信,美国军方说俄国人正在研制功率强大的带电粒子加速器,它能够“发射”一种粒子束用于反导弹系统,这种说法可能并不仅仅是猜测。在美国,同类的研究工作在大约十年前是保密的,但是据前美国空军情报局长乔治·基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将详细列举西方最近反飞机和反导弹制导武器,其中包括由地面和舰上发射的导弹。  相似文献   

18.
前言     
这里主要收集了有关核爆炸效应的几篇资料,以核辐射对电子器件的影响为主。 目前,美帝、苏修既勾结、又争夺、大量发展导弹核武器,妄图核垄断,以此威胁世界人民,企图让世界人民屈服于他们的核武器。为此,他们对核武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试验。对核武器效应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试验。作为战略防御武器的反导弹系统,肯定  相似文献   

19.
在布尔热展览会上,法国有保留地展示了未来地/面对空武器(SSAF)系统的规划,主要是宇航公司和马特拉公司所研究的导弹新方案。1992~1995年服役SSAF 规划是根据1983年8月国防部、汤姆逊-无线电公司和宇航公司所签议定书制定的,目的是研制面对空反导弹海用型 SAAM 及地对空中程陆用型 SAMP 武器系统,以取代  相似文献   

20.
21世纪的战场,核武器仍然具有巨大的威胁,除了作为战略威慑力量的战略核武器外,各种可用于实战的微型战术核武器也将陆续研制和装备部队。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有关国家正在研制的3种微型核武器: 10吨当量的钻地核武器 这种核武器的弹头可钻入地下10-15米处爆炸,能够使500帕的压力到达地下25米的深度,即使35米深处也仍有250帕压力。如此强大的压力能摧毁非常坚固的地下工事,而核爆炸所产生的冲击波对100百米左右的建筑设施仅有轻微损坏。此外,这种核武器还能十分有效地破坏敌方的机场等大型坚固的地面军用设施。 100吨当量的反导弹核武器 携带100吨当量核弹头的反导弹核武器,不仅能在高空准确地拦截来袭导弹,而且其高强度的核辐射可使来袭导弹的化学、生物弹头失效。这种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