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才是兴军之本,也是制胜之本。建设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队伍,必须以十六大精神和江主席关于人才队伍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指导,以打赢高技术战争为坐标,以强敌对抗为参照。确立“人才先行”的思想,发挥军队院校和国民教育人才培养优势,努力造就一大批高素质复合型指挥人才、智囊性参谋人才和专家型科技人才。为“打得赢”、“不变质”提供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持。  相似文献   

2.
当今的国际军事斗争和战争形态为我军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科技的迅猛发展,迫使我军建设要与世界军事发展趋势相适应。如何把握好新形势下治军的特点和规律、如何适应“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战略决策,将是军队建设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要培养出一批高素质复合型军事人才,而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各类院校的共同努力。作为专业技术院校,要落实好“一个服务、两个适应”的教育指导思想,就必须把人才培养的着眼点放在高素质、复合型军事人才的培养模式上,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是加大军队专业技术院校的军事教育改革的力度,以求尽快适应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孙羽 《华北民兵》2004,(8):36-36
在近年来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的议案和提案中,人才问题日益成为焦点。几年来,我们紧密结合预备役部队建设实际,积极探索预备役部队人才队伍建设的特点和规律,打破传统的编组模式,狠抓人才队伍建设,使一大批高学历、高素质人才走上了保障“打赢”的前台,为预备役部队实现跨越式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4.
刘伟 《政工学刊》2011,(2):21-21
胡主席强调指出,“要把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一项战略目标任务”。贯彻落实胡主席这一重要指示精神,完成这一目标任务,必须盘活用好现有人才资源,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这是解决“人才短缺与流失并存”、“人才扎堆与闲置并存”状况,建设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队伍的关键举措。  相似文献   

5.
王相坤  陈文君  张琦 《国防》2004,(6):61-61
“坚持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队人才”和“军队院校要更好地担负起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历史使命”,“充分发挥院校在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中的主渠道和基地作用”,提高军事人才的培训水平,是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作为担负预备役师、团领导干部培训任务的预备役军官训练团,贯彻江泽民这一重要思想,就是要改变“关门培养”的模式,充分利用军地教育资源,提高预备役军官训练团的教学水平,努力培养高素质的预备役军事人才。一是建立“客座教授”制度。即根据教学任务的需要,协调军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领率机关,有重点地…  相似文献   

6.
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部队领导干部,怎样落实这一重要讲话精神?笔者认为,关键是要为士兵掌好权、用好权,这是领导干部义不容辞  相似文献   

7.
人才是兴国之本,人才是兴军之本。“迎接新的军事发展的挑战关键在人才。”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明确提出,要“培养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江泽民同志关于人才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断,科学预测了未来军事发展的关键所在,提出了人才建设的标准和目标,为我军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人才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8.
努力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是我们必须完成的一项紧迫战略任务,必须认真贯彻军委关于实施人才战略工程的规划,采取超常措施,抓紧人才队伍建设。与时俱进确立科学的人才观胡锦涛同志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他深刻指出:“做好人才工作,落实好人才强国战略,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当代世界和中国深刻变化着的实际出发,根据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树立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科学人才观。”这一重要论述,对我军人才的培养同样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树立复合、…  相似文献   

9.
今年第二季度,武警甘肃总队根据总部安排,深入扎实地开展了“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努力争做党和人民忠诚卫士”教育活动。在整个过程中,我们紧密联系基层官兵思想和部队工作实际,引导大家系统学习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理论知识,正确领会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精神实  相似文献   

10.
军事转型中的军事人才建设的顶层设计,关乎军事人才培养的战略全局。美军军事转型中军事人才建设的顶层设计主要体现在“三个定位”上。  相似文献   

11.
天津某预备役团近四年来的成绩有目共睹:出了10多项科研成果,完成19项训练器材技术革新,多次受到军区和总部表彰,被北京军区评为“科技练兵先进单位”,并荣立集体三等功,团党委被军区表彰为“先进团党委”,团队四次被上级表彰为“先进预备役团队”,并在去年上级组织的实弹射击考核中,取得全师参考部队第一名的好成绩。对此,团党委“一班入”介绍说,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团政委陈旺林科学统筹人才“三步曲”的实施。  相似文献   

12.
包国俊 《国防》2001,(6):1-1
4月23至25日,全军第五次军事科研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主要是总结“九五”期间军事科研情况,部署“十五”期间军事科研任务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央军委副主席张万年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张万年首先代表江主席和中央军委,向辛勤工作在全军军事科研战线上的同志们,表示亲切的问候!他说,“九五”期间是军事科研事业迅速发展的五年。全军坚持以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和  相似文献   

13.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要“努力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的双重历史任务,实现我军现代化建设的跨越式发展”。要完成好党和人民赋予的“双重历史任务”,当务之急就是要抓紧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新型军事人才。  相似文献   

14.
江泽民同志“5·31”重要讲话,对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了精辟的阐述,使我们对“三个代表”的精神实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军队建设来说,学习贯彻“5·31”重要讲话,就是要把“三个代表”的根本要求贯彻到军队各项建设和改革中去,积极推进我军现代化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5.
毕业于西安通信学院的郭强,常年从事部队通信建设管理工作,对通信专业可以说是驾轻就熟。然而他常说:“在新军事技术革命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要带好一个处在信息化建设前沿的预备役通信专业团队,仅仅靠懂得一门专业是不够的”。为此,他一边工作,一边  相似文献   

16.
人才是兴军、强军之本,也是战争制胜之本。加强军事斗争人才准备,应着力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整合资源发挥优势不断加快应急作战人才的培养步伐(一)坚持“上下结合”,把搞好顶层设计和充分挖掘部队积极性统一起来。人才培养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搞好顶层设计和宏观指导,根据国家“十一五”规划总体要求和全军《实施军队人才战略工程规划》有关建设目标,通盘衡量,总体筹划,探索制定符合部队自身特点、适应信息化建设要求的人才培养规划,具体明确人才培养方向、培养重点、培养模式,逐步完善宏观调控机制和相关制度保障措施,为部…  相似文献   

17.
构建“和谐军营”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军队是社会重要的分子之一,承载着为社会发展保驾护航的任务。军队是传播军事知识、培育军事人才、服务社会的重要阵地,汇集了大量高素质的军事人才精英。军营的和谐对社会的和谐具有强大的辐射作用,军营的和谐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率先垂范。构建“和谐军营”,重视军营环境建设,即文化建设、精神建设、制度建设和凝聚力建设等,对于部队的改革与发展、我军战斗力的提高、官兵战斗精神的激发必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注重“和谐军营”的内…  相似文献   

18.
井涛 《国防》2013,(11):56-57
人才是建军之本。建设现代化武警的关键是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信息化人才队伍。因此,要着眼提高基于信息系统的执勤处突体系能力,整合多方资源、拓宽培养渠道,切实发挥军事院校培养信息化军事人才的“主渠道”作用、军事实践锻造信息化军事人才的“大熔炉”作用、联合教育培养信息化军事人才的“快车道”作用、继续教育提高信息化军事人才的“加油站”作用,瞄准岗位需求,建立一支政治坚定、编配合理、层级衔接、结构完善、素质全面的信息化人才队伍,为推进武警部队现代化建设、提高履行职能使命能力提供有力的人力支撑。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台湾当局先后推出“十年兵力调整计划”和“精实案”让台军精心构筑“三大防线”。然而,这“三大防线”是否坚不可摧呢?且看下面分析。  相似文献   

20.
随着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不断深入,高新技术广泛运用于军事领域,对部队政治工作信息化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加强部队政治工作信息化建设,要贯彻“坚持应用主导、创新求实、人才为本、跨越发展的总体思路”。一、解决好“思想观念滞后”的问题,努力深化政治工作信息化意识。思想观念的转变是最根本的转变。一些单位之所以政治工作信息化进程缓慢、成效甚微,根本原因在于思想观念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更新思想观念,主要应强化三个意识:(一)强化时不我待的意识。引导各级从贯彻军委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抵御国内外敌对势力渗透侵蚀、发挥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