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反导预警作战过程中远程预警相控阵雷达(early-warning radar,EWR)和多功能地基相控阵雷达(ground-based radar,GBR)探测跟踪弹道导弹的交接班问题,提出了一种可行的雷达交接班时机选择方法.该方法通过卡尔曼滤波对弹道目标进行滤波定轨,基于目标瞬时运动状态估算目标剩余飞行距离,并依据GBR对目标的探测定位精度(geometrical dilution of precision,GDOP)进行接班时机优选,以支持反导预警作战雷达交接班决策.最后,通过一个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为了提高反导预警装备作战能力评估的有效性和针对性,重点对既定威胁场景下的反导雷达早期预警能力评估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反导雷达的早期预警能力需求分析,建立了既定威胁场景下的早期预警能力评估层次结构模型。通过引入改进证据合成规则,对经典灰色AHP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进行了改进。最后,以假定的威胁场景为例对相关方法进行了应用与验证。结果证明:提出的方法能够获得兼具针对性和指向性的评估结果,可为既定威胁场景下的反导雷达作战任务分析与筹划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3.
应用基于算子树的求解方法,研究反导作战效能评估问题。根据反导作战的关键时序环节和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设计了反导作战效能评估指标体系,进一步映射为反导作战效能评估的问题求解算子树。设计了基于算子树的空天信息支持中段反导作战效能评估案例,并对中段反导的关键指标进行了灵敏度分析,仿真结果表明空天信息支持目标发现概率、轻/重诱饵识别概率的改善可显著提高中段反导作战效能。  相似文献   

4.
指标设计是进行武器装备体系发展论证和作战效能与作战能力评估分析的基础。着眼体系作战效能与作战能力评估分析需求,基于传感器(Sensor)、控制器(Controller)、执行器(Actuator)、支持器(Supporter)的柔性建模方法,对防空反导装备体系作战能力指标进行了设计,构建了其侦察预警能力、指挥控制能力、拦截打击能力、综合保障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对指标之间的影响作用关系进行了分析,可为防空反导装备体系建设与运用提供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5.
对反导预警系统进行作战效能评估可以为预警装备体系的发展和作战运用提供基础,在对反导预警作战流程分析的基础上,选取了对反导预警系统作战效能影响较大的因素,给出了系统效能性能量度,分析了系统映射和使命映射,并运用SEA方法建立了效能评估的数学模型,结合仿真试验对反导预警系统保障反导拦截任务的作战效能进行了评估。  相似文献   

6.
要实现对反导作战能力的有效评估,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回顾了天基预警下反导作战的典型场景和鲜明特点,强调了评估指标的建立原则.建立了反导作战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其中,一级指标由天基预警能力、跟踪测量能力、指挥控制与作战管理能力和火力拦截能力组成.根据作战要素分解,实现了多级指标扩展.指标体系中既有系统效能的静态指标,也包含作战效能方面的动态指标,可用于反导作战的时效性评估.从建立评估模板的角度探讨了指标体系的运用方法.相关结论可为反导作战能力的有效评估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7.
提出了中段反导指挥控制能力生成的要素基础建设机理、要素集成聚优机理和要素联动涌效机理,构建了中段反导指挥控制能力总体构成框架,并对作战能力具体构成进行了分析,可为反导指挥控制系统建设及作战效能评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根据反导预警雷达的预警任务和配置要求,建立带有可调参数的反导预警雷达优化配置模型.首先,给出雷达对弹道覆盖范围的计算方法,并建立X波段多功能相控阵雷达的优化配置模型.其次,考虑实战中对预警时间和重叠探测区的不同需求,在P波段远程预警相控阵雷达的优化配置模型中引入了可调参数,使输出的方案能同时满足对预警时间和重叠探测区的作战需求.最后,通过实例分析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并且发现预警时间最大化与重叠探测区最大化不能同时实现,反导作战指挥人员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可调参数,输出满足实战需求的雷达配置方案.  相似文献   

9.
针对末段反导作战能力评估问题,分析了末段反导作战的作战样式和作战过程,以典型作战样式为研究对象,在传统的ADC方法基础上,引入能力和能力指数概念.建立了末段反导作战能力评估的总体模型以及预警、BM/C3I、拦截和保障等4个分系统的能力评估模型,为反导作战能力评估提供模型标准.  相似文献   

10.
指标设计是进行武器装备体系发展论证和作战效能与作战能力评估分析的基础。着眼体系作战效能与作战能力评估分析需求,基于传感器( Sensor)、控制器( Controller)、执行器( Actuator)、支持器( Supporter)的柔性建模方法,对防空反导装备体系作战能力指标进行了设计,构建了其侦察预警能力、指挥控制能力、拦截打击能力、综合保障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 SEM)对指标之间的影响作用关系进行了分析,可为防空反导装备体系建设与运用提供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11.
反导预警作战具有残酷性、突发性、多变性等特点,决定了其作战过程的高风险性,对其进行风险分析和评估直接影响和决定体系作战运用成败。从影响体系作战的静态和动态两大方面对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并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对体系作战风险进行评估,最后结合实例对反导预警体系作战风险进行评估,验证了该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研究成果将为反导预警体系作战运用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2.
反导预警作战具有残酷性、突发性、多变性等特点,决定了其作战过程的高风险性,对其进行风险分析和评估直接影响和决定体系作战运用成败。从影响体系作战的静态和动态两大方面对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并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对体系作战风险进行评估,最后结合实例对反导预警体系作战风险进行评估,验证了该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研究成果将为反导预警体系作战运用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相控阵体制是未来机载预警雷达发展的重要方向,其作战效能评估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方法和模型。采用经典的可用-可靠-能力模型(即ADC模型)对相控阵体制机载预警雷达的作战效能进行了建模,将预警雷达状态分为正常、降级和故障3种情况并给出了可用性的计算方法,根据概率论推导了可信性矩阵的计算方法,根据预警雷达探测威力、目标测量精度、目标跟踪能力3个指标给出了能力向量的计算方法。最后对建立的模型进行仿真,仿真结果得到:相控阵机载预警雷达作战效能随单个天线阵元的MTBF增加而增加,随执行任务时间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14.
对反导预警系统进行作战效能评估可以为预警装备体系的发展和作战运用提供基础,在对反导预警作战流程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以能力为主线的作战效能评估指标体系,并利用熵权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然后利用改进的逼近理想解排序法对系统的作战效能进行了定量分析。通过对预警装备部署方案的仿真试验,证明了所提出的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并得出了一些对装备部署有指导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从整体的角度对反导预警资源的调度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为便于量化分析,对反导预警资源与任务进行形式化描述;其次,通过分析反导预警作战的实际需求,确定反导预警资源的调度策略,给出了基于资源的捕获能力、定位能力、准备时间、观测距离与角度、容量、能量和切换次数的目标——资源匹配适宜度函数,建立了反导预警资源的调度模型。通过实例仿真分析,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可为反导作战的相关指挥人员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6.
针对反导预警雷达系统复杂、评估指标多,且存在信息不完全的特点,把灰色理论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提出了基于灰色层次分析法(AHP)的评估模型。以雷达4种典型的工作模式为例进行了实例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对不同工作模式下雷达的作战效能量化分析,验证了评估模型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并针对评估结果提出了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7.
针对弹道导弹中段探测任务分配的问题,通过分析任务,总结归纳出任务优化分配原则,并确定任务优化分配流程.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层次分析模型,利用客观评估数据进行GBR在某项指标上的比较,提高两两比较的客观性和精确性.在利用AHP对不同的来袭区域GBR进行任务分配时,区分了主战雷达与备份雷达,也能够为装备受损接替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反导作战能力评估是反导作战能力研究的重要方面之一。从系统工程和软件工程的观点出发,分析了反导作战能力评估软件系统的功能需求,着眼于软件系统体系结构和功能模块设计,将面向对象技术和组件技术相结合,提出了反导导弹作战能力评估软件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9.
反导作战信息流时延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现代防空反导作战中,战术弹道导弹的威胁,给防空系统带来了预警时间不足等一些新的问题。为了提高防空系统的反导预警能力,在对反导作战过程和反导预警作战过程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对反导预警信息流程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边处理-边分发的实时模式,通过对比分析,所提模型缩短了预警信息的传输时间,使作战部队提前预警。  相似文献   

20.
在海上激烈的攻防对抗环境下,网络化协同反导作战能力是未来舰艇编队防御作战新型作战能力,舰艇编队协同反导作战稳定性,即CEC网络的鲁棒性对于提升反导作战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为有效评估协同作战稳定性,以水面舰艇编队协同反导作战为背景,运用网络环模型,提出了一种基于网络邻接矩阵最大特征值λMAX评价CEC协同作战网络鲁棒性的方法,并通过模型仿真分析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对于舰艇编队反导作战CEC网络的设计与评估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