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美国在2004年8月发射的"信使号"水星探测器,经过6年多时间,飞行近90亿公里,终于在今年3月进入环绕水星的椭圆形轨道,成为人类第一个环绕水星飞行的探测器。水星虽然也属于太阳系中的内行星,但因离太阳太近,温度太高,观察相当困难;离地球较远,探测器直接飞行探测难度较大.至.今只有两个探测器进行过飞掠探测。因此,水星上有许多谜团吸引着好奇的深空探索者们。  相似文献   

2.
木星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中最大的一颗行星,早就被天文学家所关注,上世纪70年代之后已多次发射探测器对它进行探测。据称,2011年8月,美国将再次向木星发射一个探测器。这将进一步引起人们对这颗巨行星的关注和探究。木星的王者之尊木星在中国古代被称为岁星,在古罗马被称为朱比特.是众神之神,相当于古希腊神话中的宙斯。  相似文献   

3.
探月工程“嫦娥二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这是我国在深空探测领域上不断迈进的又一成功实践。虽然我国的深空探测起步晚,但发展深空探测技术,和平开发利用太空,是中国人民始终不渝的追求。这里我们将对世界各国关于金星等行星的探测活动逐一介绍,以扩展我们的视野。  相似文献   

4.
<正>荒凉,空寂,砾石遍布,黄沙漫天,虽然毫无生气,但在数亿公里外的人类始终对它充满好奇。这颗红色行星上是否曾经存在过生命?火星与太阳系是怎样起源及演化的?未来能否将火星改造成人类可居住的星球?这些问题让科学家们迫切希望从火星上找到答案。中国首次火星全球遥感与区域巡视探测任务已获批立项,首个火星探测器预计在2020年发射飞往火星。中国火星探测器由环绕器和着  相似文献   

5.
月球探测是人类开展深空探测的起点,半个多世纪以来受到许多国家的关注。这里集中回顾美国、俄罗斯、日本和印度四国的探月历程,并展望其后续开展深空探测前景,以期对我国探月工程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6.
眼下,嫦娥二号与地球间的距离已突破7000万公里,再次刷新"中国高度"。它用矫健的身姿,绽放出生命的绚丽——依然向前翱翔的嫦娥二号,是我国的第二颗月球探测器。它在圆满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取得了大量的科学和技术试验验证成果,突破了一批核心和关键技术,开创了我国深空探测任务新模式,系统性推进了相关领域的技术发展,成为具有国际水准与特色的深空多目标、多任务探测器和我国第一个行星际探测器,中国也因此成为国际上第3个飞入拉格朗日点、第4个开展小行星探测的国家。创造性的跨越,让中国深空探测的臂膀伸得更远。  相似文献   

7.
空间探测器离开地球时必须获得足够大的速度才能克服或摆脱地球引力,实现深空飞行。探测器沿着与地球轨道和目标行星轨道都相切的日心椭圆轨道(双切轨道)运行,就可能与目标行星相遇,或者增大速度以改变飞行轨道,可以缩短飞抵目标行星的时间。例如,美国旅行者2号探测器的速度比双切轨道所要求的大0.2公里/秒,到达木星的时间缩短了将近四分之一。  相似文献   

8.
嫦娥二号探测器还在继续进行它的太空长征,而中国的太空长征才刚刚迈出第一步,今后将不断飞向伟大梦想的新高点2012年12月13日16时30分09秒,我国嫦娥二号探测器,在成功完成预定的月球探测任务、拓展完成环绕地日第二个拉格朗日点的探测任务后,经过196天飞行,在距离地球700万公里的深空,首次对运行至此的小行星图塔蒂斯进行了飞越探测,并继续向更远的深空飞去,预计明  相似文献   

9.
<正>1月3日10时26分,经过约38万公里、26天漫长飞行后,"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实现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完成了人类太空探测器首次造访月球背面的壮举。而让人更加自豪的是地处抚顺市的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特能集团华丰公司研发生产的产品在实施"嫦娥四号"探测器着陆月球背面的任务中表现完美,为我国航空航天深空探测事业再立新功。自2007年以来,我国已先后发射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和嫦娥三  相似文献   

10.
X射线脉冲星导航是一种全自主的导航方式,在深空导航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针对短时高精度导航的需求,分析了影响导航精度的主要因素,论证了通过增大探测器面积实现较高导航精度前提下缩短探测时间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采用硅-PIN探测器阵列的探测方式,并设计了硅-PIN探测器阵列前端模块及相应的后端处理电路。最后,通过试验验证了硅-PIN探测器阵列的探测方案在扩大探测面积的同时,仍可以保留硅-PIN探测器的优良性能,能够有效缩短探测时间,将来有望应用于X射线脉冲星导航系统。  相似文献   

11.
正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指挥部并参加任务的全体同志:在迎来建党一百周年之际,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火星取得成功,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向你们致以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火星,迈出了我国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实现了从地月系到行星际的跨越,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人的印迹,这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进展。你们勇于挑战、追求卓越,使我国在行星探测领域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祖国和人民将永远铭记你们的卓越功勋!  相似文献   

12.
X射线脉冲星导航是一种全自主的导航方式,在深空导航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针对短时高精度导航的需求,分析了影响导航精度的主要因素,论证了通过增大探测器面积实现较高导航精度前提下缩短探测时间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采用硅-PIN探测器阵列的探测方式,并设计了硅-PIN探测器阵列前端模块及相应的后端处理电路。最后,通过试验验证了硅-PIN探测器阵列的探测方案在扩大探测面积的同时,仍可以保留硅-PIN探测器的优良性能,能够有效缩短探测时间,将来有望应用于X射线脉冲星导航系统。  相似文献   

13.
嫦娥三号探测器在航天器总体设计、制导导航和控制系统设计、推进系统设计、热控系统设计等方面取得10项自主创新的科研成果,不仅为我国深空探测开辟了道路,而且将对凝聚中华民族实现强国梦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嫦娥二号”后续小行星飞越探测任务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实现对4179小行星飞越之后的嫦娥二号卫星的最大限度利用,提出了后续小行星飞越探测计划,研究了相关飞行任务设计。基于嫦娥二号卫星轨道、剩余燃料和测控距离等约束,设计了能量最优的转移轨道,给出了合适的小行星交会目标。研究了不同轨道控制方式下的转移轨道中途修正。基于我国深空测控网分布,分析了嫦娥二号后续小行星飞越探测任务的测控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嫦娥二号剩余燃料,合适的飞越探测目标为小行星1997XF11和2005VS,转移过程中我国深空测控站每天可以实现8h以上跟踪,中途修正速度增量小于10m/s。  相似文献   

15.
据美国宇航局6月30日宣布,“卡西尼”号星际探测器在经过近7年的太空旅行,飞行35亿千米后,于美国东部时间7月1日零时12分穴北京时间12时12分雪成功飞入土星轨道,开始为期4年的土星探索历程。这项由美国宇航局、欧洲航天局、意大利航天局等航天机构联合开展的“卡西尼-惠更斯”土星探索计划耗资超过33亿美元。“卡西尼”号飞船是人类有史以来建造的最复杂也是最可靠的太空探测器,“卡西尼”号上不仅安装有12台探测设备,还携带了可在太空发射的“惠更斯”号探测器。按计划,“惠更斯”号探测器将于今年初着陆土卫六,对这颗太阳系中唯一一颗拥有…  相似文献   

16.
资讯     
正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顺利启程7月23日,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托举着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并成功将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8月2日7时0分,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3000N发动机工作20秒钟,顺利完成第一次轨道中途修正,继续飞向火星。截至第一次轨道修正前,"天问一号"探测器已在太空中飞行约230个小时,距离地球约300万公里,各系统状态良好。后续,"天问一号"探测器还将经历深空机动和数次中途修正,奔火飞行6个多月后抵达火星附近,通过制动被火星引力捕获进入环火轨道,开展着陆火星的准备和科学探测等工作。  相似文献   

17.
2004年7月1日零时12分(北京时间12时12分),在经过近7年的太空旅行,飞行35亿千米后,"卡西尼"号星际探测器成功飞入土星轨道,开始为期4年的土星探索历程。"卡西尼"号上不仅安装有12台探测设备,还携带了以荷兰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数学家克里斯蒂安·惠更斯(ChristiaanHuygens)名字命名的"惠更斯"号探测器。"惠更斯"号探测器将于今年初着陆土卫六,对这颗太阳系中唯一一颗拥有浓密大气层的卫星进行探测,其任务就是要穿入其大气层,在近3个小时的减速下降过程中,把探测大气层时所得到的数据和图象,用无线电信号传送给轨道上的“卡西尼”号飞船,然后再传回地球。  相似文献   

18.
利用拼接圆锥曲线法设计月球探测器轨道,一般将向月飞行轨道分为地心轨道、月心轨道和环月捕获等几个主要轨道段.分析了探测器在月球任务不同轨道段的轨道特点,给出了主要定轨参数.为方便进行目标对准,分析了建立辅助平面以实现月球捕获的方法.最后利用卫星工具包(Satellite Tool Kit, STK)软件对整个飞行过程进行了可视化仿真.对于今后的月球任务和深空探测任务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正>自20世纪50年代末人类掀起第一轮探月高潮起,我国科学工作者就开始跟踪研究苏、美月球探测活动的进展和成果。进入90年代,我国开始进行深空探测的先期研究,并开展以月球探测为主的研究活动。21世纪伊始,随着国际月球探测活动的再次升温,我国航天技术经过50年的发展积淀,科技实力和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开展月球探测工程被真正提上日程,中国探月开始迈出坚实步伐。  相似文献   

20.
正澳门科技大学于2005年开始参与"嫦娥探月工程"载荷研制及数据分析和研究工作。2018年7月,澳门科技大学成立月球与行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于同年10月8日正式挂牌,成为天文与行星科学领域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019年12月15日,澳门太空探索与科学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在澳门科技大学揭牌。实验室/中心的成立是国家大力发展深空探测,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提升澳门科技水平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